簡介
畲族百姓歡度“烏飯節”,家家都做烏米飯,全家共餐,饋贈親友。同時還聚集一起盤歌、跳舞,紀念這一節日。連江縣小滄民族自治鄉畲族百姓也過烏飯節,這一天山村熱鬧非凡。烏米飯是畲族人用山上的一種叫烏稔樹野生植物,取葉煮湯,然後將糯米泡在湯里數小時撈起,放在木甑里蒸熟而成。這種烏米飯色澤藍綠烏黑,並帶油光,吃到嘴裡香軟可口。由於烏稔有防腐、開脾作用,將烏米飯用苧麻袋裝起來,掛於通風陰涼處,數日不餿。如果再加上豬油熟炒,更加味美可口。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說。受畲民影響,浙西南山區衢州、麗水等局部地區也有吃烏飯習俗,而時間則通常是在每年農曆的四月初八!
烏米飯來歷
來歷一
說起烏飯節,人們便會想起目蓮救母的民間故事。目蓮的母親因故被閻王打入十八層地獄。出於對母親的孝敬,叩求到地藏王所賜能打開地獄之門的如意杖,給母親送飯。目蓮每次送給母親的白米飯,都被看守地獄的惡鬼搶去吃了,母親經常挨餓。為了不讓母親餓肚子,目蓮翻山越嶺,遍嘗百草,發現—種汁液發烏的樹葉,清香生津,提神開胃,因其煮成的糯米飯,雖然顏色發黑,卻十分可口。目蓮煮成烏飯,送往獄中,惡鬼見飯烏黑,不敢吃,只好給目蓮的母親吃。從此,目蓮的母親就不再餓肚子了。目蓮為使母親擺脫地獄之苦,一心向佛,苦心修練,終於感動了佛祖,使母親得以復活。目蓮終於和母親重新團聚。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被目蓮救母親的孝心和事跡所感動。也出於對各家逝去的親人不受飢餓折磨之苦的美好心愿,便在目蓮第一次為母送飯的農曆四月初八《也是佛誕日)煮吃烏飯。這種習俗至今在當塗縣部分鄉村仍有沿襲。來歷二
傳說是唐朝時,畲族英雄雷萬興領導畲軍反抗官府,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大山里,失去外援,糧草斷絕,畲家軍只得在大山里尋找食物。時值深秋,山里大部分樹木落果,唯有一種叫烏稔樹的野生植物,葉雖落了,枝條上卻掛著串串象珍珠一樣的甜果,大家采來一把帶回營地,雷萬興也嘗了嘗,感到香甜可口,於是傳令大量採集野果充飢,軍糧解決了,抗擊官軍取得了勝利。過後有一年三月初三,雷萬興突然憶起大山里食過的甜果,便又想吃烏稔果,可是這時正是春天,烏稔樹剛剛抽出綠葉,那有甜果呢?鄉民只好採下烏稔樹葉子加工後和著糯米一起炊煮,結果糯米也呈現出同烏稔果一樣的藍黑色,香味很濃,雷萬興吃了,食慾大增,異常高興,下令畲軍每年這一天都煮烏米飯。
畲民們為了紀念雷萬興率領畲軍反抗官兵的勝利,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門“踏青”,採集烏稔葉,家家都做烏米飯,流傳至今便成為畲族的一個節日,現在的“烏飯節”除了保留原有的習俗外,還載歌載舞,更加熱鬧非凡了。
來歷三
關於“烏米飯”的來歷有不同的說法,最為人信服的說法是:戰國時期,孫臏被龐涓陷害,被關進豬舍。為瞞過龐涓爪牙的監視,老獄卒用烏飯樹葉煮糯米,捏成一個個呈烏褐色的極像豬糞的飯糰子,偷偷送給孫臏吃。孫臏吃了這種飯糰,不但活了下來,而且身體更加強壯了,並終於逃出了監獄,報了仇。因為孫臏第一次吃烏米飯正值立夏那天,所以杭州一帶流傳著立夏吃烏米飯的習俗。來歷四
傳說四月初八是浴佛節(釋迦牟尼生日),西域佛家弟子以黑黍飯祀之,中國佛家也相仿效。因為烏飯可口,又有益於健康,人們便爭相煮烏飯贈送親友,於是流傳成俗。溧水等地農民還用烏飯釀酒,溧水烏飯酒一般在生女孩時製造一壇,直保留到女孩長大出嫁之日方能開飲,所以此酒特別醇香可口。四族節日
在這一天,雅》一書中曾提到唐家家戶戶都要做烏飯和吃烏飯粑粑。這種風俗,由來已久,遠在唐代就流行。明朝鄺露《赤詩有關瑤民吃“青飯精”的記載:“瑤人社日,以南天竺染飯,竟相遣送,名日‘青飯精’。杜詩:豈無青精飯,令我顏色好。”這裡所謂“青飯精”,實際上就是烏飯。新寧縣的“烏飯節”起源非常古老。傳說在很古的年代,瑤家母親在高山峻岭開荒,姑娘木蓮每天為母親送飯。她把最好的稻米煮給母親吃,把最佳的苡米煮給母親嘗。為了不讓自己的飯和別人的飯弄錯,就在煮飯時摻進一種烏飯草,飯就變了紫黑色的了。瑤家後代為表彰木蓮崇敬長輩的事跡,將農曆四月初八定為“烏飯節”。這天瑤山各家各戶掐了烏飯草、嫩杉尖等草葉,或3種,或5種,或7種,浸成烏汁作飯。這烏飯要讓長輩先嘗,然後一家大小同吃。據說吃了這種烏飯,夏天不會生痧、癤子及其他腫毒。他們還在“烏飯節”這天,用糯米作粑粑,將粑粑捍成鳥、蛇、鼠等動物形狀,蒸熟後活靈活現,小孩們最愛吃。據說這樣做了,鳥、蛇、鼠等動物就不敢咬啄田裡的禾穗,可以預祝全年豐收。
南京烏飯
它是用南天燭(即青精樹)莖葉搗爛後浸泡糯米,再晾乾蒸煮而成。古人做時要“九浸九蒸九曬”,米粒緊縮,碧如堅珠。每天煮食一碗,能強筋骨,益氣力,固精駐顏,被譽為“仙家服食”。傳說四月初八是浴佛節(釋迦牟尼生日),西域佛家弟子以黑黍飯祀之,中國佛家也相仿效。因為烏飯可口,又有益於健康,人們便爭相煮烏飯贈送親友,於是流傳成俗。溧水等地農民還用烏飯釀酒,溧水烏飯酒一般在生女孩時製造一壇,直保留到女孩長大出嫁之日方能開飲,所以此酒特別醇香可口。
過去南京人在這一天都要趕廟會,看浴佛,祈平安。每處廟會都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宜興烏飯
傳說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宜興人家家“吃烏飯”。據宜興民間傳說,這一習俗是為了紀念“目蓮救母”的孝行。在中國民間,“目蓮救母”的故事成為戲曲演出的重要題材,被稱作為“目蓮戲”。據南宋《東京夢華錄》載:北宋已有“目蓮救母”雜劇演出,其故事源出佛經《佛說盂蘭盆經》。目蓮初曾出家學道,後為佛弟子,有“神通第一”之稱。故事寫目蓮的母親因在世時貪念世報,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獄,備受折磨。目蓮遍游地獄尋母,終於重逢,同升仙界,著重宣揚因果報應的思想。這一故事在宜興民間還流傳著一段動人的細節。即:目蓮的母親在十八層地獄餓鬼道受苦受難,目蓮修行得道後,費盡周折,求得恩準,去地獄看望母親,但每次備了飯菜都被沿途的餓鬼獄卒搶吃一空。
目蓮為了讓挨餓的母親吃上飽飯,百思不得其法,為此,經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其時為農曆四月初八),目蓮在無奈、煩躁之中,不經意地在山上隨手摘下身邊矮樹上的葉子,放入嘴中無聊地咀嚼,發現這種樹葉香潤可口,葉汁烏黑。目蓮心想,如果用這種樹葉汁浸米,燒成烏黑的米飯給母親送去,就不會遭獄卒搶吃掉。於是目蓮就將採摘的樹葉(該樹即南燭樹或稱南天燭,一名青精樹)拿回家搗碎,用葉汁浸米,蒸煮成烏飯後,再給母親送去。果然,餓鬼獄卒們不再爭搶,而目蓮的母親總算吃上了飽飯。目蓮也最終救母脫離餓鬼道。為了褒揚目蓮的一片孝心,宜興民間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家家都吃烏飯,並一直流傳至今。
製作
宜興民間製作烏飯的南燭樹葉(宜興俗稱“烏飯草”),主要生長在宜興南部丘陵山區一帶,製作烏飯的米一般以糯米為主,摻入部分粳米,蒸煮後特別香潤可口。宜興吃烏飯習俗歷史悠久,代代相傳。至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編寫《本草綱目》時,將宜興製作烏飯的方法收錄其中。《本草綱目》載稱:“摘取南燭樹葉搗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烏色之飯,久服能輕身明目,黑髮駐顏,益氣力而延年不衰。”《宜興縣誌》亦有記載:“四月初八吃烏飯,此日演戲稱‘烏飯獻’。……又傳,目蓮以青精樹(一名南天燭)葉浸糯米煮成‘烏飯’,瞞過鬼卒救其母,此俗傳至今。”宜興烏飯是宜興地方的特色美食,同時也是宜興民間創造的一項獨特的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並在宜興周邊有較大影響。
保健美食話
傳統
在我國長江流域的不少農村 ,每逢春末夏初 ,或農曆四月初八 ,有吃烏飯的習俗。煮熟的烏飯米粒晶瑩圓潤 ,黑中帶藍 ,口味清香鮮糯 ,而具保健功能,早就為人們喜愛和讚嘆。烏飯又名青精飯 ,唐朝杜甫詩讚道 :“豈無青精飯 ,令我顏色好。”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中介紹了烏飯的製法 :“按《本草》 :‘南燭木 ,今名黑飯草 ,又名旱蓮草 ,即青精也。’采枝葉搗汁 ,浸上好白粳米 ,不拘多少 ,候一二時 ,蒸飯曝乾 ,堅而碧色 ,收貯。如用時 ,先用滾水 ,量以米數 ,煮一滾即成飯矣。”比起唐時的九浸九蒸九曝法要簡便實用得多。
中醫本草則認為烏飯“日進一合不飢 ,堅筋骨 ,益腸胃 ,補骨髓 ,久服變白去老 ,除睡 ,益氣力 ,輕身延年 ,固精雅顏。”可見 ,烏飯的保健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現代發展
烏飯是頗有市場潛力的黑色保健食品。據說1991年 ,我國已有一種“青精糯”的方便食品上市 ,大約由於宣傳不夠等原因吧 ,目前尚未普及。值得食品企業關注、開發。另有一種烏飯 ,系壯、布衣等民族節日傳統食品 ,流行廣西、貴州等地。其製法為 :用楓香樹葉、樹皮切碎搗爛 ,曬半乾 ,煮水 ,取此汁泡糯米 ,再把糯米蒸熟 ;或將半乾的楓香樹葉煮水 ,用此水放入糯米煮熟 ,即成黑色味香的烏飯。
在我國陝西漢中平原 ,出產一種曾作為貢米的“烏米”。米粒紅黑色 ,熬粥、燒飯皆可 ,燒熟後黑中帶紅 ,顏色誘人 ,特別清香可口 ,而且營養豐富 ,是一種天然的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