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菜譜名稱】 炸鹿尾【所屬菜系】 全部
【口味特點】 顏色金黃,味鮮清香,皮酥肉軟,形似鹿尾,遐邇馳名。
製作原料
主料 豬五花肉(去皮)400克,豬肝100克、松子仁20克,腸皮80克。調料 植物油400克(實耗40克),香油40克,白肉湯800克,醬油20克,鹽味素各適量,蔥、薑末各8克。製作過程
(1) 把豬肉、豬肝分別剁成細末,松子仁切碎後,放入容器里,再加入鹽、香油、味素、蔥、薑末等攪拌均勻,而後加入白肉湯適量攪拌成餡。 (2) 把餡裝入洗淨的腸皮肉,用線繩紮緊兩頭,即成生“鹿尾”。 (3) 把白肉湯倒入湯勺內,放入生“鹿角”,用旺火燒開後,再用文火煮15~20克。用竹桿刺破腸皮1~2個小孔,讓腸內油水跑入湯中,再煮幾分鐘即可。取出後解除線繩。 (4) 把植物油倒入炒勺,在旺火上燒熱,把蘸勻一層醬的“鹿尾”放入炸成金黃色後即時撈出。 5) 隨即用刀斜切成片,整齊地擺入盤中即成。當時吃,可蘸點醋薑汁,則別有風味又一做法
(主料輔料)豬五花肉.. 250克
醬油..... 10克
豬肝..... 75克
精鹽..... 2克
腸皮..... 50克
芝麻油.... 30克
松子仁.... 15克
味素..... 1克
蔥末..... 5克
花生油... 250克
薑末..... 5克(約耗 25克)
白肉湯... 550克
(烹製方法)
1.將去皮的豬五花肉、豬肝分別製成細泥,再把松子仁切碎,把它們放在一起,加入蔥末、薑末、芝麻油、味素、精鹽拌勻,再用白肉湯(50克)攪拌成餡。腸皮洗淨,灌入拌好的餡,用線繩捆緊兩端,即為生“鹿尾”。
2.將生“鹿尾”放入湯勺內,加入白肉湯(500克),用旺火燒開後,改用微火煮 20分鐘。這時用竹扦在腸皮上刺 2個小眼,使腸內的油水流入勺中,再煮 10分鐘左右即熟。取出去掉線繩。
3.將炒鍋置於旺火上,倒入花生油,燒到七八成熟,把煮熟的“鹿尾”蘸勻一層醬油放入炸 1至 2分鐘,呈金黃色時撈出。趁熱斜刀切成厚 0.33厘米的橢圓形片,按原形擺在盤內即成。
(工藝關鍵)
1.若需做大量“鹿尾”,腸皮灌餡,每隔 16厘米再捆一道,使餡與餡隔開,但不要把腸皮勒破。
2.用竹扦在腸皮上刺一小眼放氣,保證鹿尾熟後不致漲破皮。
(風味特點)
1.在清代,鹿尾稀有昂貴,風靡一時。《水曹清暇錄》中說:“近時宴席,不甚重熊掌猩唇,而獨貴鹿尾,一頭全鹿,不過數金,而一尾等之。”可想而知,當時的鹿尾只有達官顯宦才能偶嘗新,而黎民百姓則是難以吃到。為此,砂鍋居的廚師們以豬肉、豬肝為原料,仿製成鹿尾的樣子,冠以“炸鹿尾”的美稱,曾吸引了無數慕名而來的食客,“炸鹿尾”便逐漸揚名京城,成了砂鍋居的代表菜。
2.此菜顏色金黃,滋味清香,外皮略酥,里肉鬆軟,蘸醋和薑汁吃,別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