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灌河位於江蘇省北部連雲港市南端,是蘇北地區最大的入海潮汐河流,唯一在幹流上沒有建閘的黃金入海通道。幹流全長74.5千米,一般河寬350米,水深7-11米。西接六塘河諸水,內可以經鹽河、京杭大運河通達長江、淮河,外可以直通黃海、東海、渤海、南海四大海域與日本、韓國通航,具備海河相通、河河相通、江河相通、河陸相通的良好集疏運條件。由於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資源優勢,專家稱灌河可與德國的萊茵河、英國的泰晤士河媲美,是"蘇北的黃浦江"。
流域面積大約8000平方公里,包括連雲港、鹽城、淮安、宿遷四市的灌南、灌雲、響水、漣水、沭陽、濱海、阜寧、淮陰、泗陽、宿豫等10個縣區,約1000萬人.
評述
灌河水量豐富,河道寬闊,在入海口呈喇叭型,是蘇北境內惟—一條沒有建閘的天然潮汐河道,有“蘇北的黃浦江”之稱。灌河口物產豐富,景色獨特,是蘇北沿海一處風格獨特的旅遊勝地,尤其是“灌河口三奇”更令人稱道。
一奇:鯨魚拜龍王
二奇:灌河虎頭潮
灌河自古以來就是蘇北觀潮勝地。河口外寬內狹,潮汐差大,潮波起落,分外壯觀。潮起潮落形成的跌水轟鳴之聲,勢如驚雷,氣魄宏大,聲震數里之外,使地處河口的響水鎮因之得名。灌河口特殊的輪廓形狀及其地理條件形成了名聞遐邇的“虎頭潮”,每逢觀大潮佳期,數以千計的觀潮者匯聚河口岸堤,觀賞這一自然奇景:遠處潮水呈一條條白練,由遠及近,呼嘯而來,形如滾龍;及至近河口處,潮水前呼後擁,形成了一道道浪牆;進入河口則勢如排山倒海,洶湧澎湃,不可阻擋。數米高的潮波一浪推一浪,一瀾高一瀾,奔涌而來。潮水如一隻只下山的猛虎,向河口兩岸撲來,“虎頭潮”因之而得名。
三奇:四鰓鱸魚美
灌河口資源豐饒,品種繁多,鰻魚、對蝦、螃蟹等皆負有盛名,而最令人傾倒的美味當數享譽海內外的“四鰓鱸魚”。四鰓鱸魚,自古以來被稱為珍品,其形態獨特,鰓蓋上有一條折皺,外觀似四個鰓,故名。四鰓鱸魚一般為3至5斤,大的可達數十斤,每年芒種前後是大量上市季節。四鰓鱸魚肉質潔白肥嫩,烹調後,肉似蒜瓣,湯汁呈乳白色,濃稠粘唇,其色香味可與“松江鱸魚”媲美。灌河沿海水質清潔,餌料豐富,是蘇北沿海重要的漁場之一,也是四鰓鱸魚的主要產地。來灌河口觀鯨賞潮,若再品嘗一下名貴的四鰓鱸魚,方可算是不虛此行。
起源傳說
很久以前,蘇北沿海一帶沒有河流。只有蘆葦盪,雜草地,水的沼澤,蟲蛇肆虐。當地人民只能選擇河畔,堤壩高處搭建草棚,砌泥灶,開荒種糧,生活非常艱苦。每逢雨季又積水成災,種不了五穀,收不了莊稼。
有位神仙,名叫王彥章,身高一丈有餘,頭大如巴斗,掌有扇大,臂大腰圓,足力千鈞,號稱“水頭王”。他決心效仿大禹疏導九河之法,開鑿海濱河道,疏水入海,為民造福。
後來,王彥章從玉皇大帝兵器庫里盜來十八般兵器,放在神爐中冶煉了七七四十九天,鑄成一艘嶄新的鐵船。舵、錨、檣、篙等家什樣樣備好,皆為鐵鑄。王彥章神力非凡,擎鐵篙,撐鐵船,陸地行舟。鐵篙點地,鐵船如飛,只見那泥沙翻滾,泥霧排空,大地轟鳴。鐵船過後,即出現深深的小河,兩旁的積水迅速歸洪,順著小船嘩嘩地流向大海。
一日中午,烈日當空,王彥章撐鐵船駛至海州伊蘆山前,正在山上納涼的山神李成孝聞得山南隆隆作響,地動山搖,急忙起身前去觀看,只見王彥章揮舞鐵篙,駕著鐵船,急駛而來。仇敵相見,分外眼紅。聽說他們兩人曾在東海前較量過,李成孝敗於王彥章。今日相見,怎么放過,說時遲那時快,他大喝一聲,好一個大膽的王彥章,你是繞山過,還是穿山過?王彥章說:誰也不要阻礙我開河,再大的山,我也要把它鑿通。話音剛落,只聽霹靂一聲巨響,伊蘆山腳塌下半邊。那李成孝也不是好拔的蔥,他力大無比,有拔山掘地的本領,慌忙將山提起向王彥章壓去,王彥章感覺不好,一縱身躍出山外,鐵船被壓在山底……從此以後,便有了美麗、富饒的灌河。
灌河、一帆河等河流都是王彥章鐵船犁鑿的河流,她給我們兩岸的人民帶來豐衣足食的生活。
淮河幹流水系的河流
淮河幹流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全長1000km,總落差196m,平均比降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