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陂河

潑陂河

潑陂河是豫南山區的一條小河,每次經過潑陂河的時候,我都會駐足停留下來,靜心地體會這裡濃濃的古韻。那一棟棟古老的房舍,暗示它曾經有過的滄桑;那一架九孔聯拱的古橋,訴說著過去商旅的繁忙;那一段段古老的傳說,飄揚著智慧潑陂河人的故事。小河旁那快速發展的小鎮依然遮掩不住舊時歲月留下的印痕,從那些零星散落的古蹟中,依稀可辨這古老小鎮當年曾有過的繁華和神韻。

基本信息

概況

潑陂河潑陂河

潑陂河,位於河南省東南部,大別山北麓,距離革命老區新縣、光山兩縣二十四公里的交界處。東經114°51′——114°58′,北緯31°45′——31°55′,南北長十四公里,東西寬十公里,總面積140平方公里。

“北邊崗嶺南部山,東部丘陵中西畈”是潑陂河的地勢特徵。最高處的獐鹿山海拔235.6米,最低處的蔡圍孜王店,海拔57.7米;平均海拔高度為64米。

潑陂河,處於亞熱帶向暖熱帶過渡區,氣候受季風影響較大,具有大陸性的特徵,四季十分分明。這裡的年平均氣溫15.3°C,年平均降雨1130.3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990小時,全年無霜期大約在227天。這裡冬季氣候乾燥,降水較少;夏季炎熱,雨量充足;春季氣候不穩,冷熱異常;秋季涼爽溫和,往往乾旱少雨。

潑陂河歷史悠久,人口稠密,歷來文化繁榮。潑陂河鎮是大別山區的大鎮、名鎮,2007年被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潑陂河,在“北國江南、江南北國”的光山縣,更具有“江南水鄉”之風情。

景區介紹

潑陂河潑陂河

潑河水庫風景區位於河南省東南部革命老區新縣、光山兩縣交界處,面積約25.6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積13.8平方公里,水潑陂河水庫(穆子攝)
域面積11.8平方公里,是河南省水利風景區,河南省旅遊景區(點)。

潑河水庫風景區以潑河水庫為依託。潑河水庫地處大別山北麓,坐落在淮河水系潢河右支潑陂河上,距光山縣潑陂河鎮3公里,是淮河上游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養魚、發電、城鎮供水和水利風景旅遊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控制流域面積222平方公里,總庫容2.35億立方米。水庫於1966年動工興建,1972年工程全部竣工,開始發揮效益。潑河水庫地理位置獨特,南北分別距新縣、光山縣城各25公里,依傍213省道,北接312國道,東鄰106國道,京九鐵路和在建的“大廣”高速與水庫擦肩而過,“大廣”高速潑河入口距水庫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潑河水庫風景區地處大別山北麓由深山向淺山丘陵地區延伸的過渡地帶,集豫南山水田園風光於一身,素有“北國的江南,江南之北國”之稱,是鑲嵌在豫南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這裡氣候處於秦嶺淮河氣溫分界線上,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氣候溫暖,四季分明,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植被茂盛。水庫流域上游山巒起伏連綿、峰高谷深、河溪交錯。風景區內林木蔥鬱,層巒疊翠,綠樹成蔭,多為天然次森林和人工林及散生亞熱帶經濟林。森林覆蓋率達75%。野生鳥類有貓頭鷹、啄木鳥、山雞、野鴨、白鷺等二十餘種,野生動物有黃羊、野豬、野兔、刺蝟和松鼠等,主要特產有茶葉、板栗、銀杏、蓮子和山野菜。潑河水庫漁業資源豐富,目前已發現經濟魚類有30多種,除花鰱、白鰱、青魚、草魚四大家魚外,還有鯽魚、鯉魚、黑魚、桂魚、銀魚、武昌魚等,主要商品魚類為花鰱、白鰱、鯽魚、鯉魚和蒙古紅魚,其中野生魚類黃尾密鯝為水庫獨特商品魚類。

潑河水庫風景區是風光秀麗的自然景觀和氣勢恢宏的水利工程景觀完美而和諧的統一,其突出的特點和特色是擁有“山、水、林、茶、漁、寺”等特色資源優勢,極大地豐富了信陽市“山、水、林、寺、茶、紅”的旅遊內涵。是對“山、水、林、寺、茶、紅”信陽旅遊格局的重要補充和完善。也在河南省規劃豫南大別山~伏牛山山水風光游中占有一席之地。

潑河水庫東臨賽山寨、南靠獐鹿山、薄刀嶺、磨盤山,西依美女峰、何尖山、果老山,北與歷史悠久的潑陂河鎮相連。登上氣勢恢宏的水庫大壩,秀麗的湖光山色美景盡收眼底,步入風景如畫的壩下公園,到處是綠樹濃蔭,百畝休閒錘釣池,百畝生態茶園分布其中。

景區東面賽山寨為宋代避兵寨址,主峰唐宋山上的園相寺始建於唐宋年間,至今千年香火不斷。南面的獐鹿山迭嶂爭奇、嵐霞錯映,珍禽異獸、奇花異草眾多,是一個難得的生物多樣性生態小區。“看山重渡潑陂河,水似琉璃淨不波,一雨洗將青黛出,曉嵐秋色在煙蘿”。這是古人對獐鹿山的真實寫照。獐鹿山高,潑湖水闊,山水相依,風光如畫。潑河水庫水域景觀相當豐富優美,其中較好的有觀音崖、月亮灣、錦秀谷、孤石灘、漁人島、神橋等。人文景觀眾多是潑河水庫風景區的又一資源特色。水庫主壩長1050米,與11座副壩相連,站在何尖山上遠眺水庫彎曲的大壩,好似一條巨龍橫臥在水邊,人稱此景為“長龍臥波”。景區有我國佛教文化發源地之一的千年古剎淨居寺,千年古橋永濟橋,古鎮老街明清街,何仙姑居住地仙人沖,八仙遊玩之處仙人山棋盤石。景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成趣,是難得的自然、生態旅遊和休閒渡假好去處。

潑河水庫風景區融“自然、工程、歷史、人文”景觀於一體,集“山、水、林、茶、漁、寺”於一身,旅遊資源相當豐富。其中景觀有的因幽深、險峻、奇特而著稱,有的因氣勢恢宏、歷史悠久而聞名,有的因神秘莫測而誘人,有的因傳說優美而動聽。獨特的山水韻味,久遠的歷史文明,突出的魚茶特色,宏偉的大壩工程,文化底蘊深厚,豫楚文化交相輝映,所有這些構成了潑河水庫風景區的無窮魅力。

“保護”與“規劃”

潑陂河潑陂河

潑陂河鎮上的永濟橋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潑陂河老街、王樹聲舊居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紫雲山自然園林更應是生態環境保護區……

保護的反義詞是破壞。破壞的廣義概念既包括直接地有意識地破壞,還包括狹義上的保護的不力、保護的方法不當、沒有做到保護義務和責任、保護缺乏科學性等非直接的破壞。

廣義和狹義的破壞都是破壞。破壞是罪過。

“歷史文化”是不再生資源,保護的意義十分重大;生態環境與人的生存息息相關,保護生態就是保護人類、保護自己!

故此,在潑陂河,永濟橋、明清老街、紫雲山生態,以及與民眾相關的水土、生活設施都應該有足夠的保護!“保護”的前提還應該是規劃,尤其是村鎮規劃。

村鎮規劃在我國起步太晚,並且步履蹣跚。其原因是在基層、在農村,長期來的工作習慣對“規劃”缺乏科學的認識。鄉鎮建設更是自由散渙,行政職能總是把局部利益放在第一,最終障礙了無法彌補的長遠利益。製造了後來人的工作難度和嘆息。

潑陂河是大別山區的大鎮、名鎮,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鎮上居住人口迅猛增長。但由於缺少全方位的規劃,鎮上的民住建築雜亂無章,至今依然是見縫插針,鎮上唯一的一條排水溝上也都插滿了房子。雖然也曾有過局部的規劃建設,如新街道、大西門街道、沿河街道等,但這些在很大的成分都基於有當時的財政利益。

規劃是科學。規劃應該具有一慣性、前瞻性、整體性、統一和諧性。規劃的最大的敵人是“一言堂”,那種“規劃跟著領導走”的“刁政”的陳腐意識應該全盤拋棄。規劃應該有民主,應該聽取廣泛的意見,尤其是反面意見;規劃還要進行專家論證,要通過當地的人民代表大會,要尊重和體現當地的風俗……

特色是規劃的生命,沒有突出鄉本特色的規劃是無法產生個性化品牌效應的。我剛打字時,輸入“潑陂河”(自造詞)的拼音聲母“pph”便出現了“潑陂河品牌……”的詞條。這樣的提醒,讓我在問:潑陂河的品牌是什麼?潑陂河的特色在哪裡?回答只能是:在五里長的老街!在紫雲山的生態園林中!在永濟橋下清清的河水裡!在潑陂河水庫的游泳、遊艇上!在鐘鼓樓的攀登、山頂的眺望中……

五里老街,應該依然按照明清的原貌進行建造修復。這裡應該依然是古老的步行商業街,應該有潑陂河古老風格的茶館、茶道,傳統的家庭飯館,傳統的甜酒工藝、淹菜工藝,傳統的布藝,傳統的竹藝,傳統的金銀工藝,傳統的收藏,傳統的理髮店;現代的數碼照相館,現代的麻將館、牌室,現代網咖……這裡應該是以家庭為單位,一個家庭一個商業,各有特色,濃縮著潑陂河古今文化。當地政府應該尋找項目基金,對改建的家庭戶應該給予適當的補助。潑陂河東新橋的建設,是利民工程。橋東是一片平闊寂靜的土地,路北是一片連線到紫雲山的自然生態園林,路南是農民集體的耕地。在房地產“牛”市的今天,是否有人已對這塊土地虎視眈眈?

保護耕地,保護生態環境是開發的前提。科學的開發是創新,盲目的、只顧眼前功利的開發往往淪為破壞。紫雲山園林及其周邊,應該是潑陂河人每年“植樹節”光顧的地方!

紫雲山的園林區域,一直以來連線著永濟橋以西二公里的“京九”鐵路處。沿河兩岸是蔥蔥茂密的竹林和遮天蔽日的柳樹,伴隨著潑陂河七百年的清清流水,襯托著永濟橋三百年的風姿。這風姿,正是潑陂河古老而驕傲的風姿!

房地產開發的需要,硬要叫這風姿退位。永濟橋下那片蔥蔥的竹林和遮天蔽日的柳樹終於在公元2006年,告別了她相依700年的清清河水,告別了她相伴344年的巍巍拱橋,無情地讓河南省這座最大最古老的石拱橋枯燥生硬地凸顯在潑陂河的河水上……

好在橋下還有水,還能垂釣,還能網漁。這裡應該有很好的養殖規劃,從事商業化的休閒娛樂性的垂釣、網捕、划船……潑陂河水庫是天然的浴場。這裡的綠色覆蓋100%,沒有任何污染,好一派田園風光!綠色的水體閃動著的總是溫柔的安寧。如果說潑陂河水庫是位溫柔含情的女子,那么,鐘鼓樓山脈應該是個偉岸意氣的王子,她們相扶相依的美妙結合,是大自然贈與潑陂河的作品!這也正是潑陂河旺盛人氣的原因之一!

古老的潑陂河正在吸引著周邊鄉鎮的居民前來定居,這是潑陂河方興未艾的魅力。正如一幅標語所說“開展‘六城聯創’,建設魅力潑河”,其實,“六城聯創”與城鎮規劃有著本質的聯繫,“六城聯創”工作的難易,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規劃”所決定的。魅力帶來了人氣,居住帶來了壓力;環境與耕地的保護制約房地產開發。但人一定應該有自己的居住地,這是最基本的生存要求,這是時代送給當今的一對孿生矛盾,這更是時代送給當今各級政府、各級領導的一場科學發展觀的考試!

於是乎,許多大學近年來便紛紛設定了“鄉鎮規劃與建設”的專業,其意義顯然。一個好的規劃,不僅能營造出一方出色的物質環境,而且還能驅除一方的陋習,營造出一方健康和諧的社會人文環境!

尋覓潑陂河——“蘇善人”

“蘇善人”,是潑陂河人曾對蘇傳榮和蘇傳滿等同胞兄弟們的集體稱謂。“蘇善人”兄弟原籍槐店鄉蘇窪人,原先因在老家窮到無法生存下去,才遷到潑陂河來謀生,在做小生意中,一個巧遇和自身有良好的商業道德使他致富,作了許多慈善事業,被潑陂河人稱之為“蘇善人”。

民國前五年(1906年),正月十一,傳榮的父親病故,在族人的協助下,弄到幾塊門板,湊合成一個匣子,把父親埋下去。六月,鄰居請人耨秧,送來一桶稀飯,正好,另一家的鄰居又送來幾個豌豆面饃,十四歲的老二傳根很想吃饃饃,父親說:“饃饃留著敷一頓,先趕剩稀飯吃。”當時,老二也聽了母親的話,睡到半夜,想不通,吊死了。不幸的事接踵而至,親戚家有事,送不起禮,受人奚落;種田,沒耕牛,在這艱難的局面下,傳榮感到無法再在蘇窪待下去。秋天,他違背母意,帶著妻子和長子,挑著行李和破爛,來的潑陂河謀生。

傳榮賣掉妻子的一件衣服,弄到兩串四百文作本錢,最早用簸箕販賣辣椒麵,後來挑姜、賣花卉、賣茶葉、扛帶架子、賣小百貨、收皮毛跑漢口,最後開“蘇義盛”京貨店。傳榮的生意一步步的大起來,逐漸振興了家業,其中有兩個致富的關鍵:

民國十一年,傳榮與鹽棧的會計結賬,吳某多給了他一筆可觀的錢,走在回家的路上,傳榮發覺了,立即返回鹽棧重新算賬,退了多的錢,吳某很感動。吳某與潢川一家商號有關係,他把傳榮的商業道德介紹給這個商號,使他們掛上了供銷關係。自此以後,傳榮來批發貨物,不管有錢沒錢,取貨多少,一律敞開方便之門。傳榮的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靈活,用人也就多起來,於是他接來了母親和三個弟弟。全家人都投入經商還不夠用,又請人幫忙,由賣百貨,而收購狼子皮、牛皮、豬鬃跑漢口。

民國十四年(1925年),在武漢收購皮毛的外商回國結賬,潑陂河一幫子皮毛商的貨在漢口銷不下去,只會原貨挑回。走到中途與傳榮、傳滿相遇,他們以蘇氏兄弟信息不靈為可欺,硬將這幾十挑子貨座給他兄弟,條件是按潑陂河的收購原價不取;回頭錢,不收運費。他們人多,說的說,勸的勸,半勸半強迫,傳榮兄弟無法,只好應允。誰知貨返漢口,外商又來漢口收皮毛,而且價格猛漲。這一下子,傳榮兄弟成為商業上的暴發戶。自此以後,開京貨店,賣顏料,字號“蘇義盛”。

這次賺了錢,有些不懷好心的人,特別是這次吃了虧的人,造謠他家出“西仙”,而且說的活真活現。

傳榮的生意越來越大,賺的錢越來越多,他鑒於過去的遭遇,把生意交給老五傳滿去經營,他自己退下來,專搞社會慈善事業。老四傳春是個聾子,乾乾雜活,協作老五做生意;老三傳新是個啞巴,專種菜,供自己吃。紅紅火火的一家人,有分工,有合作,協調一致的搞開了。

傳榮的慈善事業,就其以下三個方面:

一.他鑒於從前在外面做生意時,因斷路缺橋誤了他不少事,現在他決心修橋補路,方便別人。有人統計,他一生修了大大小小的橋二十六座次,其中花錢最多,規模最大的要數到神橋去的龍石橋(現在潑陂河水庫瀉洪洞下口。這裡的水勢大,曾修過兩次),槐點蘇窪去縣城路上的破堰口橋。此外,一九三八年國民黨政府炸斷了永濟橋,他買來一棵很大的樹,一拉兩半作橋樑,搭了一座便橋。

二.傳榮鑒於他父親死時沒有棺木的慘景,他廣泛施捨棺木給窮人。傳榮買了很多的樹,後邊堆了兩間屋的樹,門面又堆了一間屋。一九四0年土匪來搶,撞的是滿樹那間的門面門,因為門被樹抵著,撞死也撞不開,待土匪清醒過來換門撞時,紅學會趕到,打傷了一個土匪(後來土匪自己的人,打死了這個土匪),匪眾逃跑。自此以後,傳榮將這些樹木全部做成棺材,施捨給窮人。據說,他一生施捨了三百多口棺材。

三.傳榮鑒於一家人沒飯吃的慘景,現在他廣泛施茶施飯。他家門前有口開水缸,春、夏、秋,開水不斷。他家每年收一百六十石谷,自己消費六十石谷,剩下的谷,都周濟給別人。下秧時,不少人來借稻種,青黃不接時,不少人來藉口糧。只見人借,不見人還,也沒人去要。一九四七年拉鋸站時,街上不少人都跑了,沒有人開飯店。蘇傳榮將自己一間倉房的打鼓和棚上一間屋踅子的稻穀,請人全部加工成大米,開義務飯店。不管是哪裡人,是解放軍也好,是國民黨散兵游勇也好,肚子餓了只管吃,不要錢,直到這裡的糧食吃完為止。有的人一住好幾天。據說,也有船便服的解放軍。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國民黨鄉隊副徐璋槍殺地下工作人員王海賢(共產黨),傳榮施棺葬於大石頭。

傳滿經營商業的勤勞機智,信息靈通不次於他老大,尤其是沿襲了哥哥的“信譽經營”的美德,使他的生意處於久盛不衰的地步。生意興隆,賺的錢多,老大從事慈善事業,也有了來源。

傳滿信譽經商,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以次充好,欺騙顧客。傳滿經營的優次商品的價格檔次,從不搞以假亂真,以劣充優。有一次,他從潢川購進一大批次品硫化藍顏料,他按8%提取利潤,不搞投機,並告訴顧客,染布時加料的比重。

二.不哄抬物價,只取合理利潤。那時,布匹上最緊銷的物資就是四君子蘭士林和漢口汪義盛產的湖南青。這種布質細膩,顏色鮮不腿色,用戶最廣,市場供不應求。不管這種商品如何緊缺,他自己擁貨多少,傳滿一直保持著提前貨物的10%利潤。

“蘇義盛”是他家的字號,也是他家兄弟的集體名稱。“蘇義盛”留下了許多美談,是他家兄弟的集體製作,久負盛譽,也應共享,但老大傳榮、老五傳滿是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的相互支援、相互促進,鑄成了事業的成就。黨和人民政府充分了解這些,也給他們相應的這種待遇。

一九四六年春,李先念部隊駐在潑陂河,部隊政治部聘請傳滿為完小校長。

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把傳滿作為開明人士看待,被選為一、二、三屆人大代表。

一九五五年,光山界選傳滿為“光山縣工商聯合會常務委員”兼“潑陂河工商聯合會委員”。

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六年,光山縣工商界選派傳滿到雞公山政治學校學習,培養他為改造私營工商業的骨幹。

一九六0年,龍石橋被大水衝垮,蘇傳榮自己擔土堅持修橋。這時,他已是古稀之年,終因積勞成疾,與世長辭,終年七十一歲。

一九八三年,蘇傳滿病故,終年七十九歲。於今,“蘇善人”的後人,已經是一大份子人了,依然生活在潑陂河鎮。他們中,有理髮服務業的,有商品銷售業的,還有從事教育業的等等。他們依然保持著傳統,在經營上,童叟不欺,不求暴利,和悅經營。

古橋

永濟橋又名萬金橋。位於河南光山縣城南25公里的潑陂河鎮街北頭,呈南北向橫跨於潑陂河上。過去是連線南北的商旅要道,後潑陂河上又新修了一座寨新公路潑陂河大橋,此橋便成為連線潑陂河南北兩街的步行橋。該橋始建於明代,為典型的聯拱石橋,全部由雕鑿過的花崗條石構成,建築結構嚴謹,其建築風格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築特點。

據《清乾隆光山縣誌》記載,明萬曆庚申年(1620年)由潑陂河境內紳士、鄉耆並殷實好施者,爭相捐資相助,始建成“永濟橋”。後此橋在歷次整修中,有眾多好心行善者傾囊獻款,因募捐款多,人們又稱此橋為“萬金橋”。

永濟橋是河南省最長的古代石拱橋。南北長101米,東西寬7米,橋下由9個拱形孔聯綴而成,每個拱形孔長度不一,自6至12米不等,寬度和高度由中間孔向兩邊遞減,中間橋孔是高大的陡拱,如駝峰突起,逐漸向兩邊過渡為弓形孔,宛如彎月。這樣的造型顯示了建築力學和美學的有機契合。由於中間橋孔高大,整座橋呈八字型。這種建築在古代既能使樓船順利通過,又可以迅速排除橋面雨水,防止橋面積水,向橋下滲漏腐蝕橋樑結構。每一橋墩都“肩挑”兩拱,拱相連,構成整體,共同承受著整座石橋的重量。由於橋身長、跨度大、橋面較寬,加之全部由花崗石構成,使得大橋形成一種宏偉、壯觀的氣勢。橋墩的東側,建有高大的分水嶺,可分開洪水穿孔而瀉,這是減少山洪衝擊,保護長橋的一項科學措施。橋面兩側建有欄桿,兩邊為人行道,中間為車道。據記載過去兩端橋堍有華表,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都雕刻著不同姿態的獅子,橋身兩邊雕刻有各種圖案紋飾,使橋的造型從整體結構至局部裝飾都達到了完美的境地。可惜自明清以來,該橋幾毀幾建,石欄石柱早已不存在,被換成水泥澆注的。歷次維修的痕跡依稀可辨。

永濟橋是光山縣最長最大的古代聯拱石橋,也是河南省最長最大的古代聯拱石橋。它是光山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它對於了解我國明代建築藝術,有著重要的價值。一九八0年由光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二000年九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永濟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六、紫雲山 紫雲山廟,位於光山縣[1]潑陂河鎮永濟橋東500米的紫雲山下。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曾是座小廟,民國二十九年,潑陂河知名慈善人士蘇傳榮捐款擴建了此廟。這次建廟,請來著名匠師南風建廟塑像,內有龍王、財神、藥王和七娘娘等泥塑像。每年正月十六,遠近善男信女都來燒香許願、了願。一九六三年,因建排灌站此廟被強行拆除。此後直至“文革”期間,人們依然冒著風險,在正月十五的午夜偷偷來這裡燒紙、敬香。改革開放後,人們來這裡漸漸地又恢復了正月十六的廟會。九0年前後,當地的居民,再次修繕了紫雲山廟,從此,廟會從正月十五的下午開始,通往紫雲山的西路、南路、東路、北路的行人絡繹不絕,直至正月十六的一整天。正月十五的午夜,是人們前來許願、了願的高峰,這也是紫雲山每年人聲鼎沸的不眠之夜。

淮河幹流水系的河流

淮河幹流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全長1000km,總落差196m,平均比降0.2‰。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