瀆神的節日

瀆神的節日

《瀆神的節日》由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出版。副標題: 一個思想放逐者的心路歷程,作者:張志揚。從這樣一刻開始——我是怎樣從根本不容私人空間的公共空間建立起自我意識的私人空間的那一刻開始,然後一步一步拆除自身的“牆”或“糊牆紙”,一直拆除到最高的同一性根據,即作為終極根據的形上學本體——上帝,為了找尋個人的真實性及其限度。

副標題: 一個思想放逐者的心路歷程
作者: 張志揚
出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年: 1997
頁數: 302
定價: 15.8
裝幀: 平裝
書號: 9787542609502

大概是涉足學界太晚的緣故,我必須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古典哲學向現代哲學的轉換,因而沒有時間也不敢奢望停下來對混沌一片的疑團作結論性的描述。直到“叢書”熱的後期,一半誘惑,一半大膽,我才萌生寫書的念頭,想把十年來困擾我的“虛無”與“悖論”問題交付語言的缺席審判,於是動手寫《感覺的悖論》。
在寫的過程中,我生性“欲思不能,苦於表達”的窘迫,使本來糾纏不清的“存在與價值”、“個體與類”更加糾纏不清而陷入絕境。後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緩解了瀕於斷裂的緊張,幾個同我一樣遲鈍的朋友忽發奇想,要湊一套《邊緣叢書》擠進早已堵塞的“叢林”。為此,我報了《瀆神的節日》,目的在於首先清理自身的邊緣性,好在退一步的敞開中為重返《感覺的悖論》找到一條可溝通私人表達和公共語言的引渡角。
對現存事物包括它的理論形態,有兩種批判方式。一種是從它自身的邏輯悖論引出它自身的反駁,可以直觀地把這種批判叫做突破內限的超出,或者叫連續性的斷裂,如果能夠斷裂的話。還有一種是置它於不顧地另闢蹊徑,頂多把它當作自身行為批判的參照,根本不在連續性中。按形式分類,這兩種批判可以簡單地區別為“學院派”批判和“非學院派”批判。
我的不純粹身份使我既不能獲得這兩種批判中的任何一種,又不能或沒有能力統馭兩種批判而得心應手,所以在《感覺的悖論》中飢餓得像一頭布利丹的驢。
現在,《瀆神的節日》,從我自身開始,從這樣一刻開始——我是怎樣從根本不容私人空間的公共空間建立起自我意識的私人空間的那一刻開始,然後一步一步拆除自身的“牆”或“糊牆紙”,一直拆除到最高的同一性根據,即作為終極根據的形上學本體——上帝,為了找尋個人的真實性及其限度。
如果這個世界真的是從作為終極根據的形上學本體——上帝那兒流溢出來的邏輯系列,人最切身的語言也統統不過是“傳達”或“解釋”它的媒介和工具,那么,我們的自由無非是做“願意的人”,讓“命運領著走”而已,即便是偶爾的“偏斜”,那也是承認“垂直”的必然性並以此為尺度的“偏斜”,終究會讓命運“拖”入常軌的。“牆”,便成為這個世界的象徵,就像“狼”是羅馬的城徽一樣。
但是,誰能證明這一點?
上帝不言。
那么,任何證明者自身的證明都是一個問題。
例如,巴門尼德的命題“存在即一”,“一即完滿的球體”。黑格爾認為這是哲學思維最純正的開端,伊奧尼亞的自然哲學派的“水”、“氣”、“無定形”等在場性的“始基”,都還達不到“存在即一”的純思地步。
黑格爾忽略了巴門尼德的對存在的無限抽象,其實是最直觀意義上的有限佯謬,即把有限的極限意義當成無限本身。因為巴門尼德只是在存在的內部去看存在的無限性,於是有“存在即一”的原始命題。有趣的是,這種內部直觀,巴門尼德給了它一個形象的表達:“完滿的球體”。這就露了馬腳,即露了存在的界面性:“存在——虛無”。
巴門尼德的“存在即一”的原始命題,直呈了一個思維既想界定又想超出的存在悖論。“思”分明在“在”之中,又想到“在”之外對“在”作整體的把握.儘管“思”在“在”之外找不到立足點而冒著放棄自身的危險,也阻止不了“思”的超越性。然而“思”的合理性又是不能容忍悖論的,要么把它分解為兩端,如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與“虛空”;要么排除“虛空”,只剩下“存在”,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理念”或“實體”。
……
目錄
第一章 牆
小說。監獄,單身囚室。牆一…冷漠的征詞:你是罪犯,像狗。我持久而徒勞的抗辯;“ 母親的死”與“維羅納晚禱的鐘聲”。無法解脫的陷阱。有人瘋了——我得救,一個自設 的生存空間。
第二章 圈
讀書筆記。餵豬。“巴黎手稿”。盧森貝院士的迷妄。狂飈般地攻擊:私有制的起源與疏 遠化的勞動。是人樣的豬,還是豬樣的人?前提的界限: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嗎?
第三章 俑
獨自。“歷史的必然規律告訴我們……”、“只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就……”、“我 們要為明天而鬥爭……”這三個句式中的“社會、國家與世界”。兵馬俑上的蒙太奇。“ 惡夢”。希望;我希望於類。我希望於物,我希望於上帝。失望、絕望、無望。騙局的自 欺結構。
第四章 X門
論辯。99:1。與權威爭誰家之理?關於無限的芝諾佯謬:巴門尼德、蘇格拉底、笛卡兒、 康德、胡塞爾……沒有出路。前提的不完備性。《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中的一座雕像。x 門。
第五章 垂簾
交往。我與海。學術報告人與高跟鞋的橐橐聲。訪問:一個女學者家中的垂簾。
第六章 死谷
評論。易卜生的《羅斯莫莊》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生存的兩難處境:傳統與變革、家 庭與愛情、手段與日的。
第七章 引
交談。“救救孩子”:魯迅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從“人吃人”到“物吃人”的物化過程。 重解“勞動二重性”:欲望與技術的時間王國。人類不超出技術理性的狹隘眼界,人類就 只能在歷史中唯物了。“愛是不能忘記的”從愛的神活階段到世俗階段,從愛的浪漫階 段到實驗階段。神秘的走向:虛無或上帝。兩個判斷:“這個女人在受苦”;“這 個女人不該受苦”。被動的主動性:誘惑。主動的被動性:引渡。
第八章 上帝與虛無
追問。新約·約翰福音第八章:耶穌與行淫的女人。原罪,禁止與引誘。懲罰與考驗。道 德罪與宗教罪:寬恕與和解。懺悔I:罪惡就是知識。懺悔II;書,上帝虛榮的使者。懺 悔X:知善惡的理性與原欲中的死本能。“它”——最內在的亦最超越的。
第九章 人思
反省。啟蒙與主體性。道德主體性、原欲主體性、意識主體性。勞動主體性中的技術鏡像 。勞動與解釋的消解。“此在”的界限與解釋學的中斷。進入“存在”了嗎?附錄:語義 生成——海德格爾與維根斯坦。
附錄 啟蒙思想中死去的與活著的

再跋
蒙哀的記憶(第二版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