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是十二年前寫的哲學隨感錄,而就其中的形式,如讀書筆記、思想札記、日記和書信
……語式,漂浮的建築物德希達把“書寫”的詞語叫做無底棋盤上的棋子,已經說出了詞語的漂浮狀態。
福柯把“話語”看作活檔案,所謂社會歷史並不在出土文物、博物館、故紙堆中,我們完全可以在話語“正—反、實—虛、分—合”的譜系中發現構成社會歷史的“身體—知識(真理)—權力”不斷置換的“策略集合”。它說出了話語的歷史切面和社會重構的偶然機制。
利奧塔把“書寫”、“話語”變成“敘事”,為防止後設敘事本體論化,必須把效用句式和悖論句式像鍥子打入真善美的傳統句式中以限制其普遍性的僭妄,使敘事恢復生動的或然性,即恢復描述不可描述的事物之名稱的榮譽。它說出了敘事的悖論根底。
三個法國人雖然都在浮動的話語中給“他在”留下並保證了寬鬆的空間,或者說,話語的中介性既暗含著“他在”的前提,也提供了“他在”的境域,但畢竟“他在”是在話語中建立的。
兩個德國人,哈貝馬斯與盧曼,則直接讓“他在”出場,作為交往而溝通、觀察而指設的前提,目的僅在於,確立沒有主體的共契關係或能夠演化的偶在系統。
英美分析語言哲學到了語言行為主義和新實用主義,表達的確定性已經向不確定的隱喻域開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