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師專附小

濟寧師專附小

濟寧學院附屬國小是孔孟之鄉、東方文化古都—一濟寧教育園圃里的一顆的新星。她以嶄新的教育思想、頑強的創業精神、優秀的教育質量、良好的師生關係和科學的管理手段,崛起於同行,享譽於齊魯大地。

基本信息

簡介

濟寧師專附小是孔孟之鄉、東方文化古都—一濟寧教育園圃里的一顆的新星。她以嶄新的教育思想、頑強的創業精神、優秀的教育質量、良好的師生關係和科學的管理手段,崛起於同行,享譽於齊魯大地。

濟寧師專附小是1988年由濟寧市政府建成的一所辦學標準高、設施配備齊全的市直國小。2000年8月併入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校現有50個教學班、3667名學生(含附小幼稚園)。十多年來,這所學校以“三個面向”為指導,瞄準創辦“規範化、創新性、現代化”的國內一流學校的高目標,在勇於改革,精誠奮進的領導班子帶領下,努力探索以學生髮展為根本,以創新精神為核心,開發兒童潛能,促進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素質教育之路。不僅以“風氣正、質量高、負擔輕、有特色”等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譽,而且在融匯東西方教育精髓,構建“未來教學模式”方面取得了開創性的成果。學校先後獲得省規範化學校、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省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民眾體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勞動技術教育先進學校、全國推廣校園歌曲舞蹈先進學校、全國“綠色學校”等榮譽稱號。是國家教育部首批“全國現代化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中國小教育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的實驗基地,承擔著國家級重點實驗課題“協同教學與心理發展”、“體育二類課程整體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運行機制與實踐模式”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教育實驗委員“21世紀學校優質教育實驗研究”課題,學校作的有關創新性思考和教改經驗曾先後在國內、國際學術研討會中交流,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詳細

啟動名師工程,實行專家治校,建設現代化高素質教師隊伍是濟寧師專附小的名校戰略。教師的凝聚和提高則是名師工程的核心工程。“用每一位教師的成功來保證每一位學生的成功”。附小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和提升,尊重每位教師的價值,尤其注重給中、青年教師創造學習、提高、發展的條件,聘請國內教育專家王宗敏、張聲遠、呂敏、邱學華、鄭和鈞等為顧問、導師,採取“分段達標”、“特殊貢獻獎勵”、“學科帶頭津貼”、“低評高聘”等措施,形成了有效的“成功導入模式”。“德為師之本”,附小汲取孔子道德倫理思想中的積極內容,結合新形式下教師思想狀況,狠抓職業道德形象,規範言語行為。樹立高尚的道德形象。此外,還抓住以下六個方面的培養、教育:一是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具有教育領先時代的新觀念;二是建立民主、尊重、合作、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三是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四是提高綜合素質,爭取一專多能、課內外皆通;五是提高教學方法、手段的創新能力。教師逐漸實現了“精力消耗型”向“智慧創新型”的轉變,一支充滿活力的個性化科研教師隊伍正在形成。學校現有117 名教職工中,已有四名特級教師、七名中學高級教師、三名省級拔尖人才、市級青年科技人才,十七名教師分別獲國家級省級優師、優秀教育工作者的稱號。近幾年來,青年教師有七人獲國家級教學獎勵,十九人次獲省級教學能手、省優質課獎勵。“不看學生一時,但求幸福一生”“創造適合每一個兒童的教育”,是濟寧師專附小的教育理念,追求一種“處處是教室、事事皆教育、人人能成才”的辦學境界,圍繞培養具有良好發展基礎、能夠成功跨入新世紀的高素質現代化建設者的目標,附小實踐運行加強了以下操作點。

加強現代化教育技術建設與套用。自1993年起,學校千方百計先後投入資金300多萬元,完善現代教育的物質環境,實現了“三個化”,即信息傳遞網路化、現代教學教室化、現代教學技術開發基地化。“軟硬兼施”,不僅加大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的力度,而且不斷改進學生訓練的途徑、學習時問和套用空間,在現代教育技術融於最佳化設計主動學習過程,人機互動,幫助學生進入主動學習過程等重要問題研究上,有了創新性突破。“構建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實驗,正向深層次開展,有關經驗分別在國內中國小現代教育技術研討會和省內電化教育工作會議上作重點發言,學校被命名為山東省“電化教育示範校”。

加強基礎性道德教育。行為習慣重規範、道德教育重實踐,附小德育的重點是對學生日常行為進行規範,用養成教育夯實學生道德素質的基礎。創新在於以學生自我發展為突破口,充分重視受教育者的主動發展,積極調動學生潛在的積極性和能力,使其成為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發展的原動力。在研究自下而上的少先隊“小”隊活動和內外聯動,多渠道參與的社會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中,走出了開創性的一步,現已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三個結合”、“三個體系”、“四化教育”、“一個目標”的開放式德育工作格局。學校德育直到了“示範一方,影響全局”的作用,被濟寧市“立標”樹為“精神文明示範點”。

加強課堂教學改革。承繼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把開發學生的潛能和發展學生個性作為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提煉基礎性內容學習,開啟學生創造性學習。以學習的學為重點,研究如何讓每一位學生愛學、會學、主動地學、創造地學、持續地學,探索出了個性化素質教學模式。語文的“自主--討論--導學--總結”半自習狀態的閱讀課,數學的“嘗試--合作--探究”創造力發展課,“自能作文全程”教學、“審美探索音樂欣賞”教學、“和樂身心體育”教學、英語“遊戲”等多種適合學生主體發展性學習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學生“被動化接受、程式化練習”的傳統教學的一統天下,創造了“鮮活”的教學經驗。在省內外舉行的教學研討活動交流中,論文、說課、公開課均獲得了較好的反響。

加強學校特色建設。為適應未來人類數位化生存和藝術化生存的並存與融合的發展趨勢,附小確立了“以藝術教育為突破口,創建美育特色”的目標,形成了“縱向貫穿藝術,橫向體現美感”以美育人和教育體系。走進附小,誰都會感到自然環境高雅美觀,文化藝術氛圍撲面而來。整個學校猶如一部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校園內的樹林花草層次配搭適當,色彩映襯優美,與童趣盎然的動物群雕、假山小橋、休想亭台等構成了一幅琦麗清新的風景畫,滋潤、舒展著學生的心田。校園內長廊牆壁上、閱覽室、書法室、音樂室內精美裝裱展示了名家、名畫、名著、名詩、名曲,蘊涵著中外文化的精華,使孩子們從小具有“藝術的眼睛和耳朵”,崇尚美、激發創造美的熱望。“植物林”、“水簇館”、“動物園”、“鴿子房”等讓學生領略大自然的神奇、可愛,與動植物“相親相愛”。更令人讚嘆的是,草坪上塑起的一片碑林,在獨具情態、輝映成趣的山石上刻出了漢字演變的歷史,使孩子們對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產生了親和力,其藝術育人的價值遠遠超過漢字自身。學校加強了藝術學科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各年級以專題研究的形式評價課堂教學,打破傳統教學以知識、技能為主的模式,突出審美教育,以美陶情,以美啟智,以美育人。音樂教學把樂器和律動引進課堂,欣賞與學唱交叉,“吹、拉、打、彈、唱、跳”結合起來進行,讓學生腦、體同時活動。課堂與課外緊密結合,藝術興趣隊、組可以自由選擇,但月末文藝演出與課間集體舞蹈必須人人參與,使得“學生人人愛唱歌,人人能跳舞,人人會用一種樂器”。語文、書法、美術、勞動等學科也堅持突出“美”的教育,綜合性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感受力、鑑賞力和表現力,為學生形成完美人性、和諧人格奠定基礎

機遇屬於勇於挑戰、敢為人先的人。邁進新世紀,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附小新的領導集體以務實創新,與時俱進,同心協力,共謀發展的新思路確立了一個中心:即學校整體優質發展;兩個轉變:轉變教育教學觀念。轉變教育管理觀念;三個工作重點:l、最佳化教師隊伍,啟動名師工程,2、最佳化教學環境,提高整體素質,3、最佳化辦學條件,建設人文環境。附小人正啟動“第二次創業”為在三—一五年內把學校建成一座境界更高、質量更優、特色更強的國內外有影響的東方現代教育名校而不懈努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