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腸炎

潰瘍性腸炎

潰瘍性腸炎(ulcerative enteritis,UE)是由腸道梭菌引起的多種幼禽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又名鵪鶉病。由腸道梭菌引起,腸道梭菌為革蘭氏陽性大桿菌,單個菌,多形態,呈桿狀或稍彎,兩端鈍圓,菌體近端見芽胞,有周鞭毛,無莢膜。本菌耐熱耐低溫。一般消毒藥不易將其殺滅。

基本信息

病變的腸管標本病變的腸管標本

流行特點

自然感染見於雞、火雞、鴿、野雞、松雞,以鵪鶉最易感;6~12周齡的肉雞,4~12周齡的雞、鵪鶉,以及3~8周齡的火雞也多發病。病禽和帶菌禽是傳染源,健康禽採食被污染的飼料、飲水、墊料後經消化道感染。蒼蠅也是傳播媒介。飼養管理不善等可誘發本病。本病可繼發於其他傳染病。

主要症狀

急性病禽多突然死亡。慢性表現精神不振,食慾下降,羽毛松亂,眼半閉,少活動,胸肌萎縮,逐漸消瘦;排出帶粘液的黃綠色或淡紅色稀糞,且惡臭。雛鴿和幼鶉死亡率很高,雞約2~10%。

剖檢特徵

小腸腸壁增厚,黏膜發黑有出血,呈現不規則塊狀或附有麥麩狀黃白色壞死物,有時黏膜上有壞死灶,周圍有一暗紅色暈圈。盲腸黏膜出血,有時有粟粒大突起,中間凹陷並蓄灰白色或乾酪樣壞死物的潰瘍灶,其邊緣有時見出血;潰瘍深入肌層,常引起穿孔發生腹膜炎或內臟粘連。肝腫大呈紫褐色或磚紅色,表面或邊緣有粟粒至黃豆大的黃色或灰白色壞死灶。腫大呈黑褐色,有出血和淤血。

實驗室診斷

取肝、脾的壞死病灶置於玻片間作壓片(或肝組織觸片),加熱固定後用革蘭氏染色法染色,鏡檢做診斷。
採集病死禽病料接種於雞胚卵黃囊,在接種後48~72小時致死雞胚,用胚卵黃囊塗片,染色鏡檢做診斷。
用培養物餵鵪鶉,出現症狀和病變做診斷。
可用免疫螢光技術或瓊脂擴散試驗來診斷。

防制要點

落實綜合防疫措施,增強機體抵抗力,以提高抗病能力。
發現病禽,及時隔離。對糞便、墊草等加強管理,減少環境污染,做好舍內外衛生。
套用抗生素預防和治療本病有良好效果。鏈黴素混飲,雛雞2000~5000國際單位/只,每日2次,連用5~7天;桿菌肽鋅混飼,0.1~0.2克/千克料,連用5天;紅黴素5%水溶性粉劑混飲,1~3克/千克水,連用3~5天。病鴿用慶大黴素按6000~1萬單位/千克體重,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2~3天;個別治療,用慶大黴素配合青黴素和鏈黴素口服,療效更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