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概況
湖北潛江經濟開發區(原名澤口經濟技術開發區)始建於1991年,1996年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12月由國家發改委批准更名為潛江經濟開發區,是湖北省17家重點省級開發區之一。
潛江經濟開發區版圖面積37.5平方公里,規劃面積27平方公里,一期規劃17平方公里,目前建成面積已達10平方公里。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開發區已發展成為湖北省最重要的化學工業基地之一,武漢城市圈先進制造業基地,形成了以化工產業為主導產業,紡織業和農副產品深加工業為輔助產業,建材、機械製造為補充產業的“一主二輔二補充”的產業發展格局。潛江經濟開發區化工產業集群被確定為湖北省52個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之一。
潛江經濟開發區資源優勢明顯,地上盛產糧油棉,地下富藏油氣鹽。現已探明潛江市石油地質資源2億多噸,天然氣儲量9700多億立方米,岩鹽地質儲量7900億噸,是中國鹽都自貢的30倍,滷水地質儲量227億立方米,富含鋰、銫、銣、溴等18種稀有微量元素,且礦化度均超過國家開採標準。化工產業特色顯著,基礎化工門類較為齊全,精細化工逐步發展,循環經濟效果明顯。主要產品有:燒鹼、鹽酸、液氯、工業硫酸、液氨、甲醇、系列石油化工產品、聚丙烯、糊樹脂、鈦白粉、牛磺酸、農用化肥等,部分產品間已形成了關聯度較強、互為補充、緊密配合的產品鏈。
潛江經濟開發區極具投資前景,積聚了豐富的人才優勢、科技優勢、資金優勢及良好的化工產業知名度。園區環境優美,投資政策優惠,服務完善,功能齊備,可持續發展動力強勁,具備了加速發展的條件,是投資者的理想創業之地。
園區優勢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潛江開發區地處長江、漢水三角交匯地帶,位於江漢平原腹地,是潛江城區三大組團之一,北倚漢水達三江,南靠瀘蓉通九衢,是江漢平原的水陸交通樞紐。
初具規模的產業優勢。截止2003年底,開發區已有民營企業149家,規模以上企業13家,化工、機械、建材、紡織、食品等產業齊頭並進,形成了化工工業園、紡織工業園、食品工業園、機械建材工業園、科技創業園等五大園區,具備了加速發展的人才、科技、資源、資金優勢。尤以化工產業優勢明顯,以基礎化工為主導,基本形成了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生物化工等基礎紮實、門類齊全、後勁充足的化工產業格局。具備了石油催化裂解、陽極隔膜燒鹼、合成氨、硫酸、牛磺酸、食用天然色素、鄉味百年系列醬等的生產能力。產品行銷國內15個省市,並出口美、歐、韓、日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產品奠定了兩酸兩鹼的化工原料基礎,且各產品間已初步形成了關聯度很強、互為補充、緊密配合的產品鏈。區內原國有企業改制為民營企業後,體制的變革,極大地促進了企業的發展,各企業相繼組織技改擴規,擴規增容後又促進新產品的開發,產品間的互補,進而再促進企業的擴規發展,形成了良性發展的態勢,有利於相關化工企業向開發區聚集。
豐富獨有的資源優勢。開發區已成為潛江市鹽滷資源的開發中心,岩鹽儲量為8000億噸;滷水227億立方米,滷水中富含鉀、碘、溴等18種稀有元素,其礦化度均已達國家開採標準。開發區距江漢油田3公里,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的開發利用前景廣闊。國家重點工程西氣東送途經開發區,為開發區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豐富優質的漢江水資源能滿足各類工業用水的需求。區內化工企業較多,相關專業人才濟濟,為開發區的發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同時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操作熟練工人。
配套良好的基礎設施。開發區已投入近10億元完成了全區水、電、路、通訊網路的建設,交通四通八達,道路承載能力60噸以上,擁有300噸級漢江專用碼頭,有20萬噸/日自來水廠。有11萬伏和3.5萬伏專用變電站各1座。郵政電信、移動通訊、寬頻網暢通無阻。已投資近2000萬元完成了2000畝的化工工業園區的前期工程,實現了五通一平。中國小、醫院等服務設施齊備,污水處理廠正在籌建之中。
精幹高效的服務機制。為適應開發區發展需要,開發區設立了一辦(管委會辦公室)、三局(經濟發展局、社會發展局、農村工作局)的管理體制和建設、工商、土管、財政、國稅、地稅、交通、公安、勞動等各職能分局,為便利客商投資提供了保障。開發區奉行寧可開發區為難千次,不讓客商為難一次的宗旨,並在企業與農民、企業與部門之間設立了兩個隔離帶,並由公安、紀檢、組織等部門聯合對外企實行重點保護。凡進區企業均能享受開發區各項相應的優惠政策,並得到服務專班優質高效的全程服務,可由專班代辦企業申請、註冊等過程中的一切手續。任何單位和個人進企業辦事均須通過開發區經濟發展局審批,否則企業有權不予接待。
極具潛力的投資前景。開發區經過10多年的發展,從最初的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到目前五大園區共同發展,已具備了加速發展的條件。全社會累積固定資產投入329700萬元,其中基礎設施投入91000萬元,累計工業總產值1346000萬元,其中高新技術企業產值286000萬元,累計國內生產總值847400萬元,累計工業增加值269300萬元,累計出口創匯58491萬元,累計上繳稅收68460萬元。
開發區人將憑藉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和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充分利用經過10多年發展積蓄的人才優勢、科技優勢、資金優勢、熟練技工優勢及良好的化工產業的知名度,精心打造以化工產業為主導的經濟旗艦,把潛江開發區建設成為化工特色鮮明,產品不斷拓展,產業良性互動,園區環境優美,功能日臻完善,可持續發展動力強勁的開發區。
優惠政策
一、高度重視高素質人才的引進培養。21世紀,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越來越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潛江人才短缺,特別是高素質人才緊缺,已成為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必須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把加快高素質人才引進、培養,加強人才資源開發,作為一項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切實納入工作議事日程,認真抓好落實。
二、明確人才開發的總體目標。經過努力,逐步形成與潛江實施二次創業、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相適應的人才資源優勢,努力建成江漢平原人才高地。建設一支滿足潛江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求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高素質、職業化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高素質、複合型的領導人才和公務員隊伍。到2005年底,全市高、中級人才總數達1萬人;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總量達到2萬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人員占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達到20%以上;通過實施“雙百人才工程”,引進和培養100名碩士以上專業技術人才及100名高素質經營管理人才。
三、引進高素質人才的重點對象。具有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或全日制大學畢業的本科以上學歷,本市高新技術產業、支柱產業、新興產業、重點工程項目,以及文、教、衛,農、林、水利等領域所需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攜帶具有生產開發價值的技術項目、成果、專利和國內外技貿信息的專業技術人才和其它確有真才實學的特殊人才;具有高級以上職稱、五年以上現代企業管理實踐經驗的經營管理人才。
四、開通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用人單位根據自身需要,自主引進人才。來潛江就業的各類人才,自主擇業,來去自由。引進人才,由市人事部門牽頭,市編辦等部門會同鑑定並辦理相關手續。凡符合引進人才條件的,由市人事部門發放《引進人才優惠證》,憑證辦理編制、計畫、戶籍等人事手續,享受有關優惠待遇。黨政機關、財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引進人才,經鑑定後,報市編委審批;企業、財政差額撥款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引進人才,不受編制限制,改審批制為準入制,直接由市人事部門核准、備案。引進人才的人事關係和檔案,委託市人才服務中心代管。凡辭公職到潛江市工作的高素質人才,經考核可重新辦理錄用手續,工齡連續計算。引進碩士以上人才,其配偶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可在本市對口安置。對業績突出的人才,可隨時破格申報晉升專業技術職務,不受職數限制。外來人才其隨遷家屬、子女屬農村戶口的,優先免費辦理“農轉非”;其子女進入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習可任意擇校,免收轉學費、擇校費和國家規定以外的其它費用;其居住問題可由用人單位發放一定數額的安家補助費,可優先購買或租住政府開發的經濟適用房。用人單位積極為引進人才依法依規按時足額繳納有關的社會保障費用。
五、拓寬高素質人才引進渠道。要按照“機關作榜樣,企業為主體,政府加強組織協調”的思路,在黨政機關中拿出專項編制和職位面向全國招聘本科及碩士以上的專業人才,改善公務員隊伍素質結構;企事業單位應加大人才引進培養的力度,建立起科學、合理的人才運行機制,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人才體系;建立經常性的人才招聘制度,有計畫地組織企事業單位面向國內外市場公開招聘人才;建立潛江籍在外工作人員的聯絡信息網,充分挖掘在外人員潛力;按照市域經濟社會一體化的目標,加強地方與油田、農場人才智力的緊密合作。
六、鼓勵以各種靈活方式引進智力。各地各部門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採取聘用、技術入股、技術轉讓、技術協作、技術諮詢、企業顧問、創辦高新技術企業和科研實體等靈活方式引進國內外智力。對企事業單位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設立技術中心、研究所和重點實驗室等,政府將予以積極扶持;對企事業單位引進高級專家,建立博士後工作站的,要落實資助專項經費。
七、突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建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內容科學化、手段現代化、形式多樣化的人才培養體系,以開發人的潛能和激發創造力為重點,盤活人才存量,改善人才結構。積極鼓勵中青年人才在職攻讀本科、研究生學歷,所在單位可按一定比例解決在職進修費用;繼續堅持鎮、辦、場年輕領導幹部和有培養前途的部門中層以上幹部,到國內發達地區和友好城市掛職鍛鍊;要把企業急需人才作為重點培養對象,鼓勵企業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同類先進企業的協作,開展人才技術交流、掛鈎培訓或創辦培訓基地等。
八、強化各類人才的崗位繼續教育。按照政府調控、行業指導、單位自主、個人自覺的原則,突出企業和技術人員在繼續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強化市場機制的驅動作用,建立終身學習體制。企業職工教育費中用於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知識更新的經費,不得低於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所占職工總數的比例。要把加強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員、熟練技術工人等生產、科研、管理骨幹的基礎理論培訓與創新能力培養,作為職工繼續教育的重點。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培養經費在職工教育經費中按工資總額的5%列支,專款專用;機關公務員的培養經費按一定比例列入政府預算。
九、切實加強企業經營者隊伍的培養。建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庫,加強企業經營管理後備人才的培養。逐步建立企業經理(廠長)執業資格制度。要積極培育和發展不同層次的企業家社團,組織多種形式的培訓班和講座,提升各個層次企業經營者的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素質,加快企業經營者的知識更新。
十、進一步改善人才管理,為人才引進培養創造良好條件。進一步深化勞動和人事管理體制改革,強化服務職能,保證用人單位享有充分的用人自主權。深化職稱改革,逐步實行評聘分開;凡實行評聘分開的企事業單位可自主設崗、自主聘任、自主管理,允許高職低聘、低職高聘。放寬高級專業人才退休年限。對科研和實際工作需要、身體健康、本人自願的特殊高級人才,經市人事部門批准,可適當延長工作年齡。允許企事業單位對已退休高級專業人才實行返聘,並相應提高待遇。加強人才市場建設,增強人才市場服務功能。大力強化人事代理、人才評價等社會功能,逐步形成產業化的人才社會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人事爭議仲裁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和最佳化配置,保證人才隊伍建設的健康發展。
十一、建立多元化的分配機制。允許企事業單位的檔案工資與實際收入分離,對引進的高素質人才和本單位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單位可自主決定其分配;企業對技術人才可實行按崗定酬、按技能定酬、按業績定酬的分配辦法,形成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的分配機制。鼓勵各類人才以專利、發明、技術等要素參與分配或入股,其具體辦法由受益單位和合作方個人協商確定。允許專業技術人才業餘兼職,取得合法收入。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在完成本職工作和不損害所在工作單位合法權利的前提下,可跨單位兼職,實行多職多薪,原單位應予支持。專業技術人才通過兼職服務,受益企業可一次性給予技術服務費或獎勵。
十二、實施重獎制度和津貼制度。企業應建立技術人才獎勵制度,每年對貢獻突出、效益顯著的技術人才實施獎勵,獎勵資金從企業人才開發基金中列支。對業績特別顯著、貢獻特別突出、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優秀人才,由市政府實施重獎,每兩年評選一次。實施企業技術人才津貼制度。對各類技術人才,可由所在單位每月給予一定數額的崗位津貼;對完成省級以上科研項目的,可由所在單位一次性給予項目津貼。
十三、建立人才開發基金。市財政一次性劃撥100萬元設立市政府人才開發基金,以後按每年財政收入的1‰增加。市政府人才開發基金專門用於高素質人才引進、獎勵、培訓和專項資助等。企事業單位也應設立人才開發基金,且基金應按不低於本單位年新增稅後利潤的10%逐年積累,專門用於企業人才開發。
十四、建立人才資源開發工作目標責任制。各地各部門黨政一把手及企業領導要突出抓好科技創新工程,突出抓好人才資源開發,並將其納入各級黨委、政府、部門和企業領導班子的任期目標。要按照全方位開放引進的思路,把引才、引智、引項目與招商引資結合起來,一併列入各級領導班子特別是一把手工作的考核內容,與幹部獎懲和使用直接掛鈎。各地各部門要根據潛江市人才發展規劃和相應的配套政策,制定貫徹意見和實施細則,結合各自實際,認真抓好落實。對開發高素質人才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政府給予獎勵和表彰。
十五、大力營造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環境和社會氛圍。企業要著重在建立和完善科學的業績評估體系、公平的競爭激勵機制、寬鬆的自我發展環境、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等方面做好工作,營造良好的企業內部環境。政府各部門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增強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手段,簡化辦事程式,提高工作效率,為用人單位和人才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各地、各部門和新聞單位大力宣傳人才政策,宣傳優秀人才典型,宣傳企事業單位引才、育人、用才的先進經驗,努力營造有利於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的良好社會氛圍。
投資環境
中國明星市潛江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處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腹地,譽為“水鄉園林”。全市面積2000平方公里,人口96萬,境內有全國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漢油田和16個大型國有農場。
潛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自公元965(宋乾德三年)建縣迄今,已歷經10多個世紀。這裡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號稱“天下第一台”的東周楚王行宮章華宮就在境內。這片沃土曾孕育了中共一大代表李漢俊,辛亥革命先驅李書城,當代文壇巨子曹禺,世界舉重冠軍關虹,亞運會賽艇金牌得主王芳。1988年5月,撤縣建市。1994年10月,列為湖北省直管市。潛江,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地上盛產糧油棉,地下富藏油氣鹽。是全國商品糧、優質棉、商品魚、速生豐產林、牲豬“四化”、農業綜合開發、農業創匯“七大農業基地”和油氣綜合開採加工,石油機械製造、鹽化工業、石化科研、對外服務“五大工業基地”。地下蘊藏石油2億噸,天然氣9700多億立方米,岩鹽近8000億噸,為我國“鹽都”自貢的30倍,滷水136億立方米,富含溴、鉀、碘、硼、矽、鍶、鎳、錳、鋰、銫、銣等18種可廣泛用於電子、冶金、航天等高科技領域的稀有微量元素,其礦化度均超過國家開採標準。潛江,區位優越交通發達。東接武漢通黃石,西鄰荊州達三峽,北依漢水,南接長江,內河航運四季暢通。
318國道和宜(昌)黃(石)高速公路橫穿東西,潛(江)監(利)和襄(樊)岳(陽)兩條二級公路縱貫南北,在流經北境的漢江邊建有年吞吐能力達300萬屯的澤口、紅廟兩個港口。潛江,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市區主要幹道發展到358公里,城區主要街道60條,聯結市區,縱跨南北。市區日供水能力達27萬噸。居民燃氣率達98.5%,城鄉通電率達100%。年供電總量超過6億千瓦時,已開通國際國內程控電話7萬門。光纖通信、數字微波和具有國際國內聯網功能的行動電話,無線尋呼全部投入使用。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5%,面積達200公頃的國家級平原人造森林公園座落在市郊,擁有珍稀樹種達275種,被譽為江漢平原第一座亞熱帶植物園。潛江,科技智力實力雄厚。有科研機構31個,中南地區最大、最先進的電子計算機中心就座落在市區,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萬多人,其中自然科技人員2.1萬人,萬人擁有自然科技人員226人,達到全國先進水平。潛江,對外開放方興未艾。已有“三資”企業近百家,工業產口出口企業36家,其中自營進出口企業9家,已形成內地有基地、沿海有視窗、境外有市場的“三點一線”格局。全市在“三沿”地區開辦視窗30多個,先後與德國海登海姆市、遼寧新民市和廣東普寧市結為友好城市。潛江,水鄉園林獨具特色。市區內園林、廣華、澤口三個組團呈星座式格局,其間有連線組團的綠色長廊,體現特色的森林公園,裝點城市的道路綠化,確保生態的河堤林帶。著名作家碧野曾盛讚潛江“這是一座綠色的城”。
發展規劃
過去在計畫經濟模式下,潛江市化工企業大都各自為陣,產品單一,且原料供應和產品銷售兩頭在外,導致生產成本過高,生產周期過長。近年來,潛江經濟開發區成為化工產業大本營,已有70多家化工企業相繼落戶。
潛江仙橋化學製品有限公司在生產氯鹼的過程中,有大量氫氣在空中排放,資源浪費不說,遇雷電天氣還會成為安全隱患。在過去的一次招商會上,仙橋公司與襄樊一家企業“一見鍾情”,合資註冊了可賽化工公司,選址就在仙橋化工隔壁,把白丟的廢氣“撿”起來賣了錢。新公司之所以取名為可賽,是因為它在英文中有循環的意思。
永安藥業2001年從外地遷來潛江,產品牛磺酸的產量占全球的60%,全部出口歐美,而生產牛磺酸的液氨、燒鹼、亞硫酸鈉等原料,分別由近在咫尺的華潤化工、仙橋化工和遠達化工生產。在潛江經濟開發區內,像這樣按資源需要有序扎堆的化工企業不勝枚舉。以仙橋化工為例,其周邊既有利用氫氣生產精密鑄造粘結劑的海濱化工,也有利用氯氣生產養殖殺菌劑的誠實化工,仙橋化工每年僅靠向下游企業供氣就可增收300餘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