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鬧端午

潑水鬧端午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清政府因石獅蚶江港所處的重要位置,特令開放蚶江與台灣鹿港對渡,並設立管理對渡事務的蚶江海防官署。

潑水鬧端午 潑水鬧端午

蚶江由此成為大陸與台灣交通貿易的中心港口。因對渡而衍生的民俗文化流傳至今,成為閩台經濟文化交流史的寶貴遺產。隨著貿易往來的密切,當時閩台兩地的民間文化交往也十分活躍。尤其是每逢端午節,蚶江與台灣鹿港兩地民眾身著節日盛裝,在海上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祈求風調雨順。時值春夏之交,天氣炎熱,便駕船競渡,追逐潑水,驅熱消暑,祈求吉祥,寓為人與船的大洗禮。後逐步演變為通過潑水活動,傾吐思念、交融情誼。

至今,海峽兩岸民間還流傳著一首“ 對渡潑水”民謠——《 歡喜船入港》:

“歡喜船入港,我君走船人,蚶江與鹿港,對渡來通航。海峽起風浪,隔岸等親人,相思兩地牽,盼君守空房。歡喜船入港,兩岸心相同,盼君早歸航,潑水喜團圓。”

石獅市文化館館長顏貽釗說,這項民俗活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一度中斷,80年代以後逐步恢復。自此,蚶江“ 海上潑水節”活動從小舢板發展到小帆船;由過去男人的專項活動發展到年輕姑娘也參加;由十幾艘船發展到上百艘,情趣倍增,場面也更加壯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