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固始民風厚道,鄉風很濃,人際交往中規矩頗多,婚俗則更複雜。
舊時,在民間,婚典又名紅典。姑娘出嫁前,男方要送訂婚禮。出嫁前夕,姑娘要洗澡、更衣、束髮、扯臉,又叫光臉(即用兩根線繩把臉上絨毛扯掉)。坐水桶、拜辭家神。當轎子來時,必須哭著上轎,名為思親淚。從屋裡到轎上不能下地走,由哥哥背著,或鋪上紅氈上轎,意為不帶娘家土。父母要向門外潑水,表示“覆水難收”,不會被男方“休”回。轎簾上貼“一路吉祥”或“一路福星”之類的小紅簽。姑娘要一路小聲哭泣,表示戀家,以報父母養育之恩。富戶一般都用三頂轎,第一頂是接親的人坐,第二頂新娘,第三頂是伴娘。到男家後,送親的一般吃罷飯即返回。伴娘要待三天后新娘回門時再跟著回去。
男家娶親之日則張燈結彩,焚香點燭,門頭掛魚肉,所有窗戶均糊上紅紙。並用紅紙封好一個裝滿糧食的斗。床褥下面藏錢、棗、花生、紅雞蛋等。待新娘花轎到後,在門前稍停放,男方即打開中門迎接。然後舉行拜堂禮,大擺筵席宴請親朋。晚上賓客在喧鬧聲中送新婚夫婦入洞房。入洞房後新娘要喝棗水,名富貴湯。這一天鬧房往往鬧至天明(在固始鬧房一般是三天,在這三天中不計較老少輩數皆可參加,但本家父母和大伯哥是不得參加的)。在入洞房時要唱頌歌。(有專門從事此職業的中老年婦女唱頌)。
第二天,從新房用凳子架著梯子一直搭到廚房。新郎、新娘從上面走到廚房祭灶。比較講究之家,凳子、梯子都要鋪裹紅氈。
第三天,女方和新郎一齊回娘家,叫做“三天回門”。由女方家長宴請女方客人。回門走路秩序也有講究:回娘家時,女方走在前,男方在後面;待下午返回婆家時(必在日落前離開娘家),則男的走在前,女方在後跟隨。
頌詞
婚禮
在婚禮中,最熱烈、最富有文化色彩的項目要數婚禮頌詞了。婚禮頌詞是在婚禮的當天晚上,新婚夫婦入洞房時,由一位專事幫助民間辦婚事禮儀的中年婦女(俗稱媽媽)主辦,這位婦女口齒伶俐,見景生情,出口成章。可以根據眼前的情況,隨口編出內容各異、豐富多彩、情趣盎然、吉祥如意的頌詞。
大紅喜字貼洞房,男女老少喜洋洋。
新郎新娘成婚配,美滿姻緣百年長。
親朋好友來相賀,邀俺祝詞來頌房。
果盒盤子手中端,香菸細茶放中央。
百樣點心全都有,敬請大家來品嘗。
邊吃邊聽我來唱,還望親友來捧場。
一把果子抓在手,高高舉起撒天上。
日月星辰來祭祀,保俺夫妻幸福長。
今日仙女下九天,要與才子配成雙。
二把果子撒地上,土地祖宗保全康。
今朝結成秦晉好,子孫延綿萬代長。
鸞鳳和鳴情意好,詩禮傳家代代強。
家門和順百事興,瓜瓞綿綿五世昌。
三把果子撒華堂,龍鳳雙喜掛中央。
雕樑畫棟似仙境,青龍白虎繞金梁。
茶几桌椅一字擺,名人字畫閃金光。
瓊閣玉宇不遜色,勝似人間小天堂。
四把果子撒洞房,洞房未開為哪樁?
媽媽請人來開門,開門好把洞房唱。
親戚朋友來開門,全家幸福呈吉祥。
老年長者來開門,多福多壽幸福長。
後生晚輩來開門,能文能武快成長。
新娘新郎來開門,恩愛夫妻萬年長。
洞房開來俺進房,大家齊進鬧嚷嚷。
五把果子撒洞房,洞房布置真得當。
各式家具樣樣有,新娘用的新嫁妝。
繡花羅帳荷葉邊,下面鋪的八步床。
蘇繡湘繡綾羅緞,金邊枕上臥鴛鴦。
花好月圓樣樣美,百鳥朝賀鳳求凰。
媽媽唱得口舌乾,沏杯清茶嘗一嘗。
新人眾賓請坐下,二人戀愛講一講。
接著眾親友鬧房。在此期間,媽媽的頌詞還要接著唱下去,內容以逗笑取樂為主,比如:
六把果子撒上新娘頭,新娘頭上搽的桂花油。
惹來蜂蝶採花粉,君子見了也追求。
七把果子撒上新娘臉,白裡透紅賽玉盤。
櫻桃小口柳葉眉,青絲頭髮如天仙。
粉白臉來糯米牙,百里挑一也難選。
八把果子撒在新娘腰,腰似擺柳隨風飄。
新郎見了心花放,公婆喜色上眉梢。
九把果子撒在新娘手,十指尖尖如嫩藕。
琴棋書畫樣樣會,描龍繪鳳第一流。
十把果了撒在新娘腳,都說新娘好大腳。
抬起大家來看看,這腳足有二尺多。
公公見了這隻腳,撅起鬍子笑呵呵。
頌詞撒床三更天,肚又餓來口又乾。
千歌萬曲唱不完,坐下喝茶吸支煙。
明年早日把丁添,全家幸福又美滿。
葬俗
土葬時期,固始縣的葬俗比較複雜。人過世以後必第三日才可出棺。出棺前一天如挖成墓坑,則墓坑不可空坑過夜,要放一物品(如鞋子等)在坑中。如當天挖,則不必放物品於坑中。除正常安葬外,固始還有兩種與別地不同的習俗,一是“丘棺”,在應該安葬的期間,如果擇不到好日子,或一時找不到“吉利”的墓穴所在地,或父母新亡不足百日等情況,就要先把死者的棺“丘”起來,即臨時蓋以小屋,把棺存放起來。直到擇好合適的日子再正式安葬。
還有一種習俗,即人過50歲以後,兒女及親戚每逢壽誕之日,要敬獻果食菸酒之類為壽禮,在壽禮中有一種特殊的禮物,就是青磚(或青瓦)若干塊。這樣,年年積累,到了七八十歲過世時,人們就用每年積累的磚瓦,給老人砌墓穴。將死者棺木放好後再封口。這種習俗民眾謂之“生祭”,或“生葬”。
新生兒的“洗三”禮
“洗三”,是嬰兒出生第三天時的禮儀。“洗三”禮起源很早,大概不晚於唐代,武后時有一位大臣叫張德,其妻生子三日,皇上宴請群臣以表慶祝。在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也有“三日落臍炙囪”的記載。
“洗三”禮是“三朝”禮的一部分,在“三朝”禮中有“落臍炙囪”、“開奶開葷”、“三日浴”等。蘇軾有詩云:“況聞萬里孫,已報三日浴。”
豫南一帶,嬰兒“洗三”禮相當隆重,大體有以下幾項內容:置紅色公雞和母雞於床前,產婦焚香祈禱,謂之拜床公、床母。然後由收生婆在桌案上擺觀音神像。收生婆拜畢,將艾水置於床前,並置兩個盤子,一個盤內裝胭脂、爽身粉、茶葉、青布條、剪子、線等物;另一盤裝有栗子、花生、棗、雞蛋(均染紅)。諸親交集於床前,將棗、花生等投數枚於盆內,並由親友、長輩往盆內投以銅錢。富裕之家有投銀元戒指的,名為“添盆”。
親戚添盆後,由收生婆將小兒洗淨,搽粉抹胭脂,將臍帶塗上燒過的明礬。在洗小兒時,收生婆還念念有詞:“先洗頭,做王侯;再洗肩,當大官;不愁吃,不愁穿,觀音菩薩保平安。”
洗完後還要讓嬰兒喝少許用大黃熬的水,叫做“三日嘗得黃連苦,終身富貴不受窮。”因大黃有清火去毒作用,故喝大黃水可以清洗小兒腸胃。
“洗三”禮結束後,盆內所有錢物全歸收生婆所有。親友們則歡聚會宴。
嬰兒的滿月與“百歲”禮儀
豫南一帶嬰兒做滿月,是一件大事。親朋好友都要來賀,姥姥姨家送滿月禮,要給嬰兒做衣服,民諺是“姑買鞋、姨買襪,舅母送件褲克衩(即外褲)”。
滿月“挪窩”之俗起源很早,《東京夢華錄》說:“滿月抱牙兒入他人房,謂之移窠。”“移窠”即挪窩。這一天舅母要親自來接小姑子和外甥回姥姥家,叫做“走滿月”。嬰兒的媽媽從滿月那一天起,就可以取消在月子裡食物的禁忌而恢復正常飲食了。
所謂百歲禮即“百日禮”。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說:“一百日,曰嬰兒百歲。”民俗叫“過百天”,親友再次聚集。這一天小孩子要穿“百家衣”、“戴百歲鎖”(即“長命鎖”)。百家衣由五顏六色的各種小布塊綴成,狀如僧衲。各種布條、布塊是由親朋鄰居各家湊成。在許多顏色中以紫色布條最貴重,也最難尋,因為“紫”與“子”同音。一般不願把“子”送給別家。小孩子穿百家衣一是象徵百歲長壽,一是象徵先苦後甜。
百天時戴長命鎖也有許多講究,鎖由銀子製成,兩面分別鑄上“長命百歲”、“富貴平安”等吉祥語。百歲鎖又叫百歲鏈,意思是把小生命“鎖”住了,任何妖魔也搶不走。百歲鎖有姥娘、舅家送的或父母購置的,豪門大戶百歲鎖則更為講究,有鑲金的,有銀質鍍金的,甚至純金的。
如果不是姥姥家或自家的百歲鎖,那就要湊份子。所謂湊份子,是將白米、茶葉、棗、栗子少許,包在紅紙包里,包百包左右,分送至親朋好友家。他們接受後,再隨意在紅紙里放上若干錢返還。把湊起來的錢再到金銀匠那裡鑄制“長命鎖”。據說這樣的鎖最吉祥。
嬰兒過周歲與“抓周”
當小兒長到一周歲的時候,不論窮富家庭,都要為小兒過“周歲生日”。周歲生日很隆重,當然其程度視家境而定。
在固始縣,小兒周歲要“試鞋”。因一歲以內小兒基本上是抱著成長,很少下地。周歲以後,開始蹣跚學步。試鞋則是由母親或姑姑、姨娘做一雙繡有老虎頭像的布鞋給小兒穿上。繡工精巧細緻,配色鮮艷奪目,小兒穿上十分神氣好看。
周歲生日禮的主要內容是“抓周”。“抓周”又叫“拈周”、“試周”、“試兒”或叫“試晬”。這一天,親朋聚集,爺、奶、父、母到場,桌面上擺著香、燭及日常生活用品,文房四寶和其他象徵性物品,由父母抱著小兒任其抓取,抓到某種東西,就象徵這個孩子長大要乾某一事業。比如抓取筆墨,長大後可能是文人;若取算盤,可能成商人等。
抓周禮在各朝代十分盛行。《紅樓夢》里就提到寶玉抓周的事,說寶玉在許多物品中專抓胭脂、釵環。賈政十分不悅,說;“將來不過酒色之徒”。
今觀史籍,抓周禮可上溯至南北朝時期。在《顏氏家訓·風操》中記有:“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其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廉貪愚智。” 在《宋史·曹彬傳》中有曹彬(武惠王)抓周的記載:“曹武惠王始生周日,父母以百玩之具羅席,觀其所取。武惠王左手提干戈,右手取俎豆,斯須取一印,余無所視。”此記亦見《玉壺野史》。
抓周當然只是圖個吉利,是個象徵。一個人的一生是由機遇、環境、智慧等各方面因素綜合決定的。決不是簡單地反映在“抓周”上面。巧合之事,當然亦有,如上面所說的曹彬和賈寶玉。但這不是規律。
房脊裝飾
在固始,舊社會房主蓋房子很講究屋脊裝飾,在屋脊正中簡單的也要立一騎四不象的武官。據說這一武官就是神仙姜子牙。傳說姜子牙封神後,把官位封滿了,自己只好坐在屋外。可是諸神見他都要朝拜,所以有“姜子牙在此,諸神迴避”之說。
由於各地風俗不同,在豫南地區其他地方也各有說法,概括為“武脊六獸”之說。即房屋的壓脊磚基本上都用陶雕覆蓋,雕的動物有虎、獅、龍、鹿、羊;兩廂房屋脊雕以魚或鴿、鶴;正門門頭上方也雕以虎、獅之類猛獸。屋脊雕獸證明主人富有,象徵平安、吉祥、如意、長壽。當然小戶人家蓋房子就不那么氣派,他們不用武脊,而用“文脊”。所謂文脊,就是不加裝飾的脊瓦或膠泥覆頂,也叫“泥鰍脊”。
風趣民歌
在固始縣,有許多俗語,雖平淡無奇,但饒有風趣,如“四大”歌,就是其中之一,今記如下:
四大軟:胖子肚皮、綢子褲、棉花套子、熱豆腐。
四大硬:木匠鑿子、光棍漢、打鐵砧子、石匠鑽。
四大白:冬天雪、棉花糖、姑娘臉蛋、大綿羊。
四大黑:礦里煤、呼延慶、鐵打的脖子、包文正。
四大高:頭上天、前面山、城門樓子、船桅桿。
四大小:油菜籽、蓋著天、蒼蠅毛髮、蚊子心。
四大寬:鋪著地、繡花針、稻場當床、河裡洗臉。
還有一首表述“黑”意思,但不把“黑”字寫出來的“寶塔詩”。雖較粗俗,但也頗有情趣:
炭
狗蛋
包公面
烏雲遮天
日落西山暗
青絲髮柏油罐
滿樹烏鴉噪晚煙
一錠濃墨磨穿鐵硯
霸王騎烏騅夜走煤山
皂衣人半夜誤入蕎麥灘
每句內容都含“黑”,但並未直說。
門戶上的“雞”
豫南民間一到過春節也同全國一樣,門楹要貼對聯,門中兩扇大門一般貼“鬥神”。但有些地方除貼鬥神外,也有貼“雞”的,或印製的雄雞,或剪紙的手工藝品。今觀古史,方知此俗更早於鬥神。
相傳在堯時,折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重睛)。目中有雙瞳,狀如雞,鳴聲如鳳,能搏逐猛虎,使妖災不能為害,以食飴糖和瓊食為生。
據《風情錄》和《太平廣記》四百六十卷記述:“該鳥每至,國人莫不灑掃門戶,精製巢穴以為重明之居。國人或刻木或鑄金為此鳥狀,置於門戶之間,則魑魅醜類自然退伏。今年內每歲元日刻畫為雞於戶牖之上,此重明之遺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