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研究

漢學研究 漢學研究: 馬大中文系古典文學研究-陳志鴻

漢學研究
漢學研究,漢學術語,即中國學研究。又稱國故學,或國學研究。
漢學研究:
(1) [the Han school of classical philology]∶漢代人研究經學著重名物、訓詁,後世因稱研究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為漢學
(2) [sinology]∶對中國的研究,尤指關於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和風俗習慣的研究
1. 漢代經學中注重訓詁考據之學。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的學者崇尚其風,形成與“宋學”相對的“乾嘉學派”,也稱“漢學”。 清 代 漢 學治學嚴謹,對文字訓詁、古籍整理、輯佚辨偽、考據注釋等,有較大的貢獻。但存在泥古、繁瑣及脫離實際等流弊。又稱“樸學”。 清 趙翼 《題項任田青士居祠堂》詩:“近時風稍衰, 漢 學又哮吼。” 胡蘊玉 《<中國文學史>序》:“ 乾 嘉 之世,文網日密,而奇才異士,無以自見,爭言 漢 學,析辯異同,以註疏為文章,以考據為實學,瑣碎割裂,莫知大體。” 吳玉章 《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他比我年長,讀書很多,對文字學、 漢 學頗有研究。”
2.外國人稱研究中國的學問為漢學。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記日本國人語》:“ 日本 之講 漢 學,自 伊藤仁齋 始。” 莫東寅 《漢學發達史》七:“東來教士及 歐洲 本土學者,相攜並進,至十九世紀, 漢 學(Sinology)於焉確立。”
3.指私塾。 毛澤東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十四件大事》:“故農民寧歡迎私塾(他們叫‘漢學’),不歡迎學校(他們叫‘洋學’)。”
(一)、漢學研究資源
1、專題研究:巴金 佛學 佛學研究 中國佛教 古籍善本 簡帛研究 簡帛研究 近代中國:中國近代史研究 民族研究 摩尼教研究 唐代研究 唐代文史研究資料庫(繁體)-包括陳子昂、孟浩然、李白、王維、高適、杜甫、岑參、李賀、唐人年譜分年彙編、唐人年歲速查表、唐人個別資料、新唐書百官志等研究資料。
2、小說研究 詩歌研究 中國哲學 中文研究 國學入門 經濟史論壇 敦煌 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先秦史 中國儒學法律史學術
3、人物研究:孔子研究 孔子2000 納蘭性德研究 李白研究 蘇軾研究 蘇曼殊研究
4、線上數據: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藏魯迅(1881-1936)研究資料目錄初編、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圖書館中文圖書館藏中國明清通俗小說書目提要、北大全唐詩檢索系統
(二)、各國漢學研究概況
亞洲
新加坡:以二次大戰為界線,大致可以分為兩個發展階段
印度尼西亞:印尼的漢語教學一直處在相對封閉的狀態
歐洲
芬蘭:與中國的接觸可上溯與十八世紀的中期
喬治亞:漢學家幾乎都有自己或集體的研究課題。
捷克:有系統的進行中國研究,二戰後才開始
瑞典:Jonas Locnæus是瑞典第一位專門研究漢學的學者
斯洛伐克:國立科學研究院遠東與非洲研究所出版學術出版品
大西洋洲
澳大利亞:各大學中文課程大體上仍大同小異
紐西蘭:其漢學研究亦於澳洲方面有密切關係
非洲:
(三)、漢學研究機構
1、亞洲漢學
新加坡漢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
台灣漢學:台灣漢學研究中心-漢學研究中心宗旨為倡導漢學研究風氣、策劃並推動漢學整體之研究與發展、協調國內外漢學研究之合作與交流,以及提供學術性之服務。主要任務可歸結為下列八項:一、調查收集漢學資料;二、提供參考研究服務;三、報導漢學研究動態;四、編印各種書目索引;五、推動專題研究計畫;六、出版漢學研究論著;七、協助學人來華研究;八、舉辦各項學術活動。
香港漢學:香港大學中文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嶺南大學中文系
日本漢學: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日本中國學會-成立於1949年10月。以中國相關學術研究為目的,以從事中國哲學、中國文學、中國語學研究者為主的全國性綜合學會。
印度漢學:防禦研究與策略分析研究所、印度文化國際研究院、甘地夫人國家藝術中心東亞部、中國研究所
中國漢學: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清華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文系、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研究室、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武漢大學中文系
2、美洲漢學:巴西、加拿大、美國
3、歐洲漢學:總部、愛爾蘭、德國、法國、荷蘭、捷克、瑞典
4、大西洋洲漢學:澳大利亞
(四)、漢學研究動態
1、會議:
中國近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台南 2005.10.21-22
第二屆近代中國思想與制度學術研討會 台北 2005.10.22-23
第七屆唐代學術文化學術研討會 台北 2005.10.27-28
2005年海峽兩岸明清小說研討會 南京 2005.11.9-13
秦文化學術研討會 天水 2005.11.11-13
2005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 中壢 2005.11.19-20
第七屆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學術研討會 高雄 2005.11.21-22
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 台北 200511.21-23
第四屆先秦兩漢學術國際研討會 台北 2005.11.26-27
2005經學與文化學術研討會 台中 2005.12.9
中國文化研討會第二屆年會--中國文學與文化 波士頓 2005.12.10
近世中國(960-1800)的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台北 2005.12.16-17
2、近期論著:
王潤華、楊松年主編《新馬漢學研究:國大馬大中文系研究狀況探討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2001,251 頁。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在2001年2月10日至11日邀請馬來亞大學中文系老師與研究生前來新加坡,共同研討新馬的漢學研究,而且以國大馬大中文系師生研究成績做為探討的焦點。報告由兩系師生撰寫,每一篇報告後面都附有詳細的老師著作與研究生畢業論文的書目。國大馬大中文系首次在這個研討會,公開各自對各個漢學研究領域的成績單。論文集分上、下兩個部分。
上部分為國大中文系論文,包括:
國大中文系的學術研究重點與方向-王潤華
國大中文系漢語語言學研究概況-馬文禪、吳福煥
廿年回眸:國大中文系古典文學-陳君、李國彤
國大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狀況-夏菁、莫顯英
國大中文系新馬華文文學的研究-郭惠芬、韋佩儀
國大中文系師生二十年來的史學研究-許齊雄、陳寶良
國大中文系中國哲學研究概況(1980-2000年)-何國傑、林偉毅
下部分為馬大中文系論文,包括:
馬大中文系教職員的學術研究概況-蘇慶華
近十年來馬來西亞漢學研究初探-陳徽治
馬大中文系古典文學研究-陳志鴻
現代文學與馬華文學的研究概況-林素珍
馬大中文系中國歷史、哲學與語言學研究概況-張惠思
馬大中文系社會科學研究簡述-祝家豐
李學勤主編《國際漢學漫步》,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 冊。本書是對外國現代一部分著名漢學家及其學術成果的論述評介。參加執筆的各位學者都熟悉國際漢學,其間不少曾在外國任教或留學。他們或與有關漢學家有較多交往,或對所論漢學作品有較深研究,因此書中介紹絕非泛泛之談。本書的編纂,是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李學勤先生的創意下開始進行的。本書分上、下兩冊。
上冊包括以下文章:
序 李學勤
費正清與中國學 候且岸
古德煒與甲骨學研究 劉學順
韓祿伯與古代哲學 邢文
韓南與明清文學 蕭立
艾蘭的漢學研究及其方法論特色 張海燕
謝和耐與中國社會思想史研究 王志平
侯思孟與漢魏文學 王志平
下冊包括以下文章:
瓦西里耶夫與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 彭迎喜
查瓦茨卡婭與中國繪畫美學 程英姿
伊藤道治與古史研究 王震中
大庭修的學術道路及其漢學研究 徐世虹
山田慶兒與古代針灸醫學史研究 韓健平
中村璋八漢學研究述評 劉國忠
溝口雄三與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 王士花
從外交譯員到漢學教授:德國漢學家福蘭閣傳 張國剛
“我的中國文化夢”:加拿大漢學家白光華自述 張國華
後記
(五)、漢學研究家陣容
當代學人:
按姓氏筆劃排名
丁四新 丁光訓 丁 帆 馬小鶴 於錦繡 于振波 王小盾 王邦維 王沂暖 王寧 王筱芸 王 素 王志遠 王堯 王麗娜 王運熙 王兆鵬 牛龍菲 王雷泉 王元軍 王學泰 立天 方 銘 方廣昌 方智范 鄧紹基 鄧魁英 鄧小軍 方建軍 孔凡禮 王洪君 王興國 王生平 王福堂 樂黛雲 寧稼雨 左東嶺 白化文 業露華 東方龍吟 劉迎勝 劉 利 劉文英 劉揚忠 湯一介 任繼愈 呂有祥 吉廣輿 孫麗華 孫昌武 孫映逵 劉學鍇 許逸民 朱易安 畢寶魁 任國緒 華林甫 劉志琴 邢東風 祁志祥 杜曉勤 杜貴晨 芮傳明 余英時 李運富 李曉傑 吳言生 吳相洲 張正烺 鄒曉麗 陳鐵民 陳 偉 李少雍 李安綱 李 玫 李勤璞 李志夫 李四龍 李利安 李富華 張 弓 張新鷹 張 健 張 綏 張其成 杜鬥成 杜繼文 吳立民 楊曾文 楊 泓 陳 兵 季羨林 巫白慧 何 雲 何勁松 陳景富 張福有 張炳星 陳允吉 陳尚君 李 浩 吳企 明 吳文治 吳在慶 張忠綱 張伯偉 佟培基 張明非 張清華 余恕誠 李錦繡 陳伯海 嚴紹璗 吳承學 沈伯俊 嚴耀中 辛德勇 李澤厚 宋立道 張 總 楊乃喬 陳保亞 陸儉明 宋紹年 李小凡 龐 朴 林梅村 林悟殊 定宜莊 歐陽禎人 羅宗強 趙永暉 范子燁 降邊嘉措 周 齊 趙 超 房開江 金 濤 林 庚 林家英 周勛初 周寅賓 羅宗強 郁賢皓 趙昌平 尚 定 周 騁 周紹良 胡曉明 胡星亮 洪修平 榮新江 趙敏俐 趙憲章 胡大浚 胡國瑞 查屏球 袁行霈 柴劍虹 徐文堪 徐 俊 郭齊勇 郭英德 高 正 諸葛憶兵 錢林森 郭良鋆 徐蓀銘 徐遠和 徐文明 莫礪鋒 陶文鵬 陶 敏 閻 琦 耿振生 顧之川 黃靈庚 蕭正洪 麻天祥 葛兆光 黃心川 黃夏年 梁超然 蔣 寅 韓 升 傅 剛 謝思煒 葛曉音 黃夏年 韓金科 董 群 彭 林 曾綺雲 溫玉成 韓廷傑 曾棗莊 董乃斌 韓理洲 傅璇琮 儲仲君 程國賦 程毅中 蔣紹愚 程裕禎 樓宇烈 賴永海 熊 琬 闞正宗 繆 鉞 潘志平 潘樹廣 潘桂明 樊錦詩 薛天緯 霍松林 魏道儒 戴偉華
已故國學大師:
3劃 才旦夏茸 馬 堅 馬肇椿 牙含章 馬 雍
4劃 巨 贊 王利器 王 明 王 森 王恩洋 王重民
5劃 石 峻
6劃 呂 澄 牟宗三 朱謙之 孫毓棠
7劃 李安宅 李榮熙 岑仲勉 張克強 張春波 蘇淵雷 楊化群 嚴北溟 陳 垣 陳貽焮 楊公驥
8 劃 周叔迦 法 尊 羅爾綱 羅竹風 鄭振鐸
10劃 高 楊 高觀如 郭元興 顧頡剛 錢鍾書
11劃 蕭志恬 曹聚仁
12劃 程千帆 童 瑋
13劃 蒙文通 虞 愚
14劃 潘雨廷 熊十力 裴家麟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師資陣容
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師資陣容
馬來西亞大學中文師資陣容
南方學院中文系師資陣容
韓江學院中文系師資陣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