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白光華 ( Charles Y.Le Blanc,加拿大,1935— )是加拿大學者,1935年出生於加拿大東北部的紐芬蘭省,這是一個半英語半法語的省份。白光華十五歲時,開始到本省的蒙克頓 (Moncton)大學學習法國文學和西方哲學。就在那時,他第一次對中國有了了解,並對這個神秘而古老的國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白光華第一次對中國產生印象是讀一本法語小說,小說的作者是Andre Malraux,小說中描述了很多1928年前後發生在上海的事情。後來他又讀了另一位法國文學家Paul Claudel的作品,此人曾在中國居住多年,並在福建廈門的法國領事館工作過,他的作品很有中國味,尤其是他的詩受中國唐詩的影響很大。白光華幾乎讀完了他的全部文學作品,並對中國文化產生了美好的嚮往。除了文學作品外,白光華還曾讀過一位歷史學家Tibor Mende的名曰《未來的歷史》的著作。這本書說到:“現在已到20世紀之半,在20世紀的最後部分,在世界歷史中,中國要占第一個地位。”他用大量的材料,充分展現他的思想,對中國進行廣泛的研究,對白光華產生了極大的震撼,使他隱約感到與這個偉大的國度有緣。
白光華於1956年在蒙克頓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後,又繼續在魁北克大學和蒙特婁大學學習神學與哲學。白光華第一次讀到了法文版的《論語》和《老子》,雖然不甚理解,卻非常喜愛,尤其是《老子》,其獨特的思想和表達思想的獨特方法,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但他那時的學術研究工作還主要集中在西方哲學上,尤其是對柏拉圖情有獨鍾,後來又曾研究過康德等西方近現代哲學家。但是,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白光華越來越覺得西方哲學雖然自成系統並有著很高的理論水平,但並不完全,它只是代表了世界上一些國家(如希臘、羅馬、德國、法國等)的思想傳統,並不具有完全的、普遍的世界意義。因此,要達到了解與掌握比較完全的哲學的目標,只研究西方哲學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研究一下西洋之外的一些哲學傳統,必須學一些與西洋哲學最具差別的哲學。
印度也是一個有著豐富的哲學思想的古老國度,但白光華認為,印度哲學與希臘哲學、西洋哲學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因為印度與歐洲同屬於Indo—European文化系統。在這個龐大的文化系統中,其語言、神話、哲學甚至思維方法都是息息相通的。因此,印度哲學並不是與西洋哲學最具有差異的哲學系統。
基於以上的考慮,白光華開始把目光真正投向了有著燦爛的古老文明的中國。的確,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有其思想與文化,但各自的情況卻是大不相同的。中國作為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雖然歷經劫難,但其文化傳統卻數千年來綿延不斷,並始終保持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風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因此,世界上也許只有中國才是具有最不同於西洋文化傳統的唯一的國度,這個有著豐沃的哲學土壤的文明古國,就成為白光華夢寐以尋的地方。
為了學習漢語,白光華來到台灣,一邊學習漢語,一邊開始系統地閱讀中國古代哲學典籍:《論語》、《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的作品。白光華認為這些作品雖然也有不少形而上的哲學思維,但它們過多地關注了形而下的社會、倫理,教育等具體問題,哲學抽象的程度很不夠,與心目中的“哲學”概念相差太遠。於是他又開始讀《老子》、《莊子》、《淮南子》、《列子》等道家的作品。雖然當時很難讀懂這些作品,但他卻已經感覺到,在中國的諸子百家中,道家是最富有哲學意味的一家,因為它不象儒家、墨家、法家那樣側重於對形而下的政治、社會、軍事、法制等具體問題的研究,而是強調超越具體的經驗去探求整個宇宙的普遍規律,強調對天地、宇宙、萬物、人生進行形而上的總體的把握。所以,道家成了白光華首先研究的對象。
白光華在台灣學習了三年的漢語與中國思想,後由台赴美,跟隨賓州大學的卜德教授攻讀中國哲學博士,研究早已就確定的《淮南子》第六篇,並以此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在卜德教授的鼓勵與指導下,白光華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終手完成了博士論文的寫作。在這篇論文中,白光華不僅對《淮南子》的第六篇作了全面的注釋與翻譯,還在此基礎上對《淮南子》的作者、版本流傳、學術淵源以及核心思想等問題作了比較全面的探討。
博士畢業後,白光華先是留在賓州大學教授中國哲學與古漢語,後回到母校蒙克頓大學講授中國哲學與中國歷史。1978年,由於一些特別的機緣,蒙特婁大學的校長邀請白光華到蒙大教書並負責籌建東亞研究中心。從那之後,白光華便一直在蒙大東亞中心工作。
在東亞中心工作五年後,白光華於1983年受加拿大政府的邀請,到北京的加拿大駐華大使館文化科技處任一秘。在此之前,白光華主要靠書籍了解中國;而在北京工作期間,他有許多機會直接與中國的知識階層交往,認識了許多研究中國哲學與思想的學者和專家,這一經歷使他獲益匪淺。在大使館工作之餘,白光華利用閒暇時間,修改出版了他的博士論文《淮南子——前漢思想的哲學綜合》,還組織編寫了《中國文化中的自然與社會思想》一書。
白光華在北京工作三年後,又於1985年重新回到蒙大東亞中心,除了繼續研究道家與《淮南子》外,還給蒙大學生開設了《中國歷史與文化》《道家的宇宙觀》等課程,另外也一直擔任東亞中心的行政組織工作。
學術研究
1、決定深入研究《淮南子》的原因
在道家思想經典研究之初,白光華認為道家最重要的經典當首推《老子》和《莊子》。這兩部書玄奧高深、寓意深遠。充滿了對宇宙、社會、人生的獨特體驗,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和深厚的中國文化素養,是不太容易讀懂的。因此,作為初學者,首先應選擇《老子》、《莊子》之後的道家名著——《淮南子》作為自己的具體研讀對象。
《淮南子》一書雖也是道家的經典之作,但相對《老子》、《莊子》而言,其中的論述性、闡釋性語句較多,所以相對容易讀懂些。除此之外,對西漢社會與思想的濃厚興趣,也是白光華決定首先研讀《淮南子》的重要原因。他認為,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具有特別重要地位的歷史時期,它不僅奠定了中國近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基本格局,而且也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文化的基礎,研究西漢文化是打開神秘的中國傳統文化大門的一把鑰匙,《淮南子》作為漢代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環節,值得首先花大氣力進行深入研究。
2、研究《淮南子》的困難及其方法
《淮南子》一書規模宏大,前後共有二十一篇,各篇間既有一定的聯繫,又有相對的獨立性。當時,白光華最感興趣的是第十六篇《說山》和第六篇《覽冥》。在台讀書時,白光華已經嘗試著翻譯第十六篇,後來他認識了台灣的《淮南子》專家於大成教授,於教授對第十六篇也很感興趣,但他告訴白光華,已經有一位美國博士生正在撰寫關於《淮南子》第十六篇的博士論文,所以白光華決定改為專門研究第六篇,並確定以此作為他的博士論文的題目。
在研究《淮南子》第六篇的過程中,白光華差不多每兩個月就讀一遍,每讀一遍都有—些新的體會。其中,曾經遇到過許多困難,這種困難不僅僅是語言上的障礙,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障礙。因為要研究《淮南子》,首先就要認識《淮南子》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這項工作相對而言並不是最難的;真正困難的是了解每個字、每句話背後的深刻的思想意義,以及這些思想與歷史上的各種學派的關係等。經過長時間的摸索,白光華終於找到了一條行之有效的真正讀懂《淮南子》第六篇的方法。
對思想文獻方面,白光華沒有中國學者那樣熟,因此了解文獻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內涵必然是首先應做的事情。一是要了解《淮南子》各篇中的每一個漢字的意義、了解每個漢字所蘊含著的深刻思想;二是研究每一個句子的結構和每個句子的思想內涵;三是劃分段落並研究每一段落的思想。根據“意群”而劃分段落並發現每一段落所表達的主要思想,這對於真正理解《淮南子》各篇的思想本質來說,是至為重要的;四是注意分析各段之間的內在的、邏輯的聯繫,並在此基礎上完成對《淮南子》中某一篇的思想的把握。為了讀懂《淮南子》,來自中國的“文字學”的功夫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繼承與利用許慎、王念孫、王引之等人的“文字學”成果並參考歷史上的各種《淮南子》注本,要讀懂《淮南子》是非常困難的。另外,要讀懂《淮南子》,也不可不研究《淮南子》中的大量的假借字。對此,許多中國學者像王念孫、俞樾、馬宗霍、於大成、楊樹達等都已提到過。白光華對於這個問題也非常關注,從讀博土開始,白光華已在《淮南子》中找到了差不多幾千個假借字,已經寫了幾百頁的關於《淮南子》中的假借字的材料。
不僅如此,要明白無誤地理解《淮南子》各篇所蘊含著深刻的思想意義,除了套用結構分析這一基本的方法研究各篇中的字、句、段外,白光華認為還有必要研究與字、句、段有關的其他材料:一是《淮南子》內部的相關材料。《淮南子》共有二十一篇,不能孤立地研究其中的某一篇,而是必須將這一篇中的主要的字、句、段與其他各篇進行比較,找出其異同。這對於理解《淮南子》的思想是大有幫助的。二是與《淮南予》同時代的材料,《淮南子》作為西漢思想文化的結晶,它與司馬遷的《史記》、與陸賈的《新語》,甚至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都有密切的關係。批判地將《淮南子》與它同時代的其他文獻材料進行比較與分析,弄清楚《淮南子》要表達的真實的思想意義至為重要。三是《淮南子》所引諸子的材料。《淮南子》引用了大量的古典文獻的材料,這些文獻主要包括《老於》、《莊子》、《呂氏春秋》、《韓非子》,還有《孟子》、《荀子》,對於《離騷》的引用也值得注意。所引材料可達二千多條。對《淮南子》所引先秦諸子的材料進行考察,這不僅有助於理解《淮南子》的思想內涵,而且還對於搞清楚《淮南予》的學術淵源有著重大意義。
除此之外,白光華認為還必須深入研究歷史上的各種《淮南子》的版本,並在此基礎上校定出一個最好的本子來,只有這樣才可放心地使用。
白光華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完成了《淮南子》的第六篇的博士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他不僅對《淮南子》的第六篇作了全面的注釋與翻譯,還在此基礎上對《淮南子》的作者、版本流傳、學術淵源以及核心思想等問題作了比較全面的探討。
3、籌建蒙特婁大學東亞中心
1978年,蒙特婁大學邀請白光華到蒙大教書並負責籌建東亞研究中心。在籌建東亞中心之初,白光華對於中心的任務並不十分清楚,後來便有意效仿了中國宋代的書院制度,決定將中心的職能分為教書、研究和藏書三個部分。
開始時中心的教授很少,學生也不多。但是經過幾年的努力,情況漸漸趨佳。現在,整個東亞中心已有12位教授,8位助教授,學生也有200多人,研究的領域涉及到中國文學(包括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中國哲學(包括道家哲學、儒家哲學等)、中國現代民間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國少數民族問題等。圖書館的中文藏書也有二三萬冊,像《四部叢刊》、《四部備要》、《圖書集成》等大型中文套書,也早已購置齊全。
在蒙特婁大學東亞中心,白光華除了繼續研究道家與《淮南子》外,還給蒙大學生開設了《中國歷史與文化》《道家的宇宙觀》等課程,另外也一直擔任東亞中心的行政組織工作。
主要學術成果
1、《中國民族問題》(合著,蒙特婁大學出版社,1981年。)
2、《淮南子:前漢思想的哲學綜合》(香港大學出版社,1985年。)
3、《中國文化中的自然與社會思想》(合編,香港大學出版社,1987年。)
4、《從歷史看中國的現代化》,《加拿大皇家社會學會論文集》,第一輯(1990年)
5、《中華帝國的神話與哲學》(合著,蒙特婁大學出版社和法國巴黎德?寶卡出版社,1992年。)
6、《西漢邏輯思想的一個方面:淮南子》(中文,(中國哲學9(15輯),嶽麓書社,1992。)
7、《淮南子:材料與思想》(魯惟一主編《古代中國典籍導讀》,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1993年。)
8、《漢代社會形態》,《中國?日本?朝鮮?越南社會形態研究》(法國遠東學院編,巴黎,1994年。)
9、《感應:對於客體的中國式的闡釋》,《禁慾主義與暴力:一種人類學的闡釋》(柏林與紐約同時出版,1995年。)
10、《我對淮南子的一些看法》,《道家文化研究》 第六輯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
11、《傳統與變革:中國、日本思想史比較》(蒙特婁大學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