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漢學

世界漢學,即《世界漢學》,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正式批准創辦的學術期刊。1998年5月正式出版。它以研究世界各國漢學的歷史與傳統、理念與方法,介紹漢學家、漢學著作和漢學機構,傳遞漢學研究最新訊息為主要內容。歐、美、日、新加坡及台灣、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漢學機構參與合作,許多著名漢學家擔任國際編委。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編輯,主編劉夢溪。副主編任大援。該書採用瑞典蒙肯(Munken)高級環保書用紙,不僅具有較高的學術和閱覽價值,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是《中國文化》雜誌的姊妹期刊。

基本信息

世界漢學

世界漢學——《世界漢學》是目前國內漢學方面唯一有正式刊號的學術刊物。她的編輯部設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主編劉夢溪,副主編任大援。《世界漢學》是世界各國漢學家的園地,她同德、英、俄、美、日、荷蘭、瑞典、葡萄牙、新加坡,以及台灣、香港、澳門地區的漢學機構,有廣泛聯繫,並有許多資深漢學家出任國際編委。

《世界漢學》——辦刊及其目的:是給關切中華文明的歷史經驗事實和未來發展前景的各國漢學家,提供一個自由演說的園地,祈望以漢語的方式建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統之間溝通與對話,建構國際漢學研究的學術橋樑,為實現在21世紀的共同夢想而盡綿薄之力。世界漢學的刊首語是:“為了中國、為了過去與未來,為了東方與西方。”

《世界漢學》是研究世界各國漢學的歷史和傳統,交流漢學研究的經驗,傳遞漢學研究最新訊息的資訊性、知識性、研究性、國際性的學術刊物。選題包括:

l、研究與介紹世界各國漢學的歷史淵源、發展過程,梳理傳統,總結經驗;

2、介紹世界各國主要的漢學機構、漢學期刊和相關的出版物;

3、推介世界各國著名的漢學家,包括介紹其生平、履歷和學術成就;

4、介紹和推薦不同歷史時期具代表性的漢學著作、研究論文;

5、介紹和交流各國漢學研究的最新資訊、學術動態;

6、對世界各國漢學的傳統、資源、觀念、方法作比較研究;

7、探討世界漢學在21世紀的走向及發展前景展望;

8、刊載與漢學相關的文物及機構、人物、刊物、著作的圖版和書影。

【漢學新視域】

本土經驗的全球意義——為《世界漢學》創刊訪杜維明教授 (周勤)

漢學與社會人類學—研究範式變異的概觀與評價(王銘銘)

【日本漢學專頁】

漢學的臨界點——日本漢學引發的思考 (孫歌

論竹內好——關於他的思想、方法、態度 [日]代田知明

日本文壇三聞人——近代日本儒學史主流派學者述評 (嚴紹璗

日本的現代中國研究與現代中國學部

——訪日本愛知大學加加美光行教授 (張萍 )

【法國漢學】

法國對中國哲學史和儒教的研究 [法]汪德邁程艾蘭

法國20世紀對中國史的研究 [法]魯林

法國戰後對中國占卜的研究 [法]馬克

法國對漢傳佛教研究的歷史和現狀 [法]郭立英

【美國與中國】

中國史大師費正清 [美]錢金保

理解過去的三個途徑:

——作為事件、經驗和神化的義和團 [美]柯文

【漢學史研究】

古代漢學的萌芽時期——葡萄牙人對中國的論述 (萬明)

十六世紀葡萄牙的中國觀 [澳門]吳志良

【漢學家】

安特生在中國華北的考古活動 (張靜河)

艾蘭博士的漢學研究 (張海燕)

【人物與書評】

關於“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的一些斷想 (黃平)

東西方漢學和《東西方漢學思想史》 (余英時)

《東西方漢學思想史》寄語 [日]三浦國雄

為了法國與中國的文化因緣----譯壇驍將耿升 (謝方)

【漢學機構掠影】

法國漢學研究所(戴仁)

海德堡大學漢學系 (蕭瑟)

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及其漢學研究 (楊慧林)

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的在國古籍藏書 (沈津

日本與中國學有關的學會和研究會 [日]代田智明

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日]緒形康

【漢學研究動態】

“現代中國文學場”國際研討會 (荷蘭)賀麥曉

“中西文化關鍵字”計畫 (任可)

“海外漢學研究現狀及其對策研討會 (張西平)

80年代以來國內漢學出版物一瞥 (任大援)

(二)、世界漢學

世界漢學,指國外研究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哲學宗教、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天文地理、工藝科技等各種學問的綜合性學科。又稱中國學。世界漢學,與漢學研究是兩個不同的學術概念。漢代人研究經學注重名物、訓詁,因而後世稱“研究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為漢學。中國學,也稱“中國研究”、“漢學”。國外對中國研究的統稱。有廣狹兩義。廣義指研究中國的哲學、宗教、歷史、政治、經濟、藝術、語言等各門社會科學和部分自然科學;狹義指研究中國的文獻、語言和文學。在現階段,中國學的研究重心是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世界漢學,研究對象:從世界漢學發展的歷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對象不僅僅是中國漢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實際上是研究包括中國少數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整箇中國的學問。由於漢民族是中國的主體,而且世界漢學最初發軔於漢語文領域,因而學術界一直將世界漢學的名稱沿用下來。也有學者用中國學來稱呼傳統的漢學。世界漢學以整箇中國為研究對象,其研究範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世界漢學,包括了中國的社會科學和部分自然科學;狹義的世界漢學,只涉及哲學、宗教、歷史、語言文字等部分社會科學,諸如傳統的版本、目錄、校勘、音韻、訓詁、考證等。從課題方面看,世界漢學,已涉及中國社會生活中已經發生和將有可能發生的各種事態,從學科體系看,世界漢學已經囊括了中國已經建立起來的所有知識形態。

世界漢學,學科歷史:漢學的產生髮展,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有聯繫,又與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的普遍發展相關聯。一般認為,漢學萌芽於16~17世紀來華傳教的教士的著述中。400餘年裡,漢學經歷了發軔期、確立期、發展期和繁榮期4個階段:

(1)世界漢學發軔期(16世紀末-17世紀末) 西方對於中國的了解早在古希臘就已開始。但西方對中國的研究則始於16世紀末。第一本專門講述中國的書是1585年在羅馬出版的《中華大帝國史》(門薩多著)。該書出版後,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有影響的早期著作還有《中華帝國志》、《中國改朝及中國基督教現狀》、《中國度量衡考》等。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對中國的研究流於表面,缺乏系統性。

(2)世界漢學確立期(18世紀初-19世紀初) 18世紀初清王朝和羅馬教皇有“儀禮”之爭,刺激西方各派傳教士對中國禮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時期,法國科學院派來的優秀傳教士,擬定了具體而系統的中國研究項目:中國的天文學和地理學史;中國古今通史;漢字的起源;中國的動植物和醫學等自然科學史;中國各門藝術的歷史;中國現狀 ,國家治安、政局和習俗,礦產和物產等。其結果出現了一批漢學成果:《中國儀禮論》(李明)、《韃靼史》(劉應)、《書經以前之時代與中國神話之關係》(馬約瑟)、《中國通史》(馮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榮)、《大唐史綱》(宋君榮)。而作為18世紀漢學雙璧的是杜赫德編著的《中華帝國史全志》(共 4 卷)、當時北京教士研究中國成果匯集《中國雜纂》(共16冊)。在18世紀法國教士漢學 成果的 基礎上,19世紀初出 現了法國雷慕沙(1788~1832)和德國克拉勃羅德(1788~1830)兩位博學多才的漢學大師。他們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國歷史、語言、文學、宗教、地理學等眾多領域。兩人於1818年聯合發起成立亞洲協會 ,發行期刊《亞洲學報》,主要刊發漢學研究成果。隨後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成立(1823),刊《皇家亞洲學會會報》。以此為標誌,漢學作為一門學科正式確立。

(3)世界漢學發展期(19世紀中後期) 這一時期正是西方試圖將中國殖民化,與中國政府發生政治、軍事衝突的時期。西方各國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的研究,改變了法國壟斷漢學的局面。英國、荷蘭、德國、瑞典、奧地利、俄國都有一批卓有成績的漢學家:法國繼雷慕沙之後有儒蓮、畢甌、巴參,荷蘭有霍夫門、施古德,德國有奚伯爾特、曉特、甲柏連,英國有理雅格、畢爾、衛烈亞力,俄國有薩哈諾夫、帕底雷阿斯 、白萊脫胥乃德、伊凡諾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喬瑪等。他們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各個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國天文學,曉特的中國邊疆民族研究仍有價值,畢爾開中國佛教文獻學的先河,喬瑪成為公認的藏學創始人。這一時期的另一特點是不少漢學家集中畢生精力翻譯中國古代典籍,譯文水平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學首任漢語教授理雅格以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力求準確地翻譯了《論語》、《大學》、《中庸》、《書經》、《詩經》、《孟子》、《 春秋左傳 》、《 易經 》、《孝經》、《道德經》和《離騷》,成為漢籍西譯大家。

(4)世界漢學繁榮期(20世紀-現在) 20世紀近百年的漢學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20世紀初期,甘肅敦煌石窟藏經洞被發現,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漢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寫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漢學家來到敦煌考察,並掠走大批文物文獻。這批珍貴的文物文獻令漢學界震驚。以此為契機,促進漢學研究的新發展。西方一些大學紛紛設立漢學課程,成立專門的漢學研究機構,出版專門的漢學研究期刊。如法國巴黎大學高等中國研究所、荷蘭漢學研究會、萊頓大學中國研究所、法蘭克福中國學院、美國中國研究所、美國中國學會、美國漢學促進委員會、日本支那學社、日本中國研究所、日本中國學會,前蘇聯中國學家協會等。此外還有藏學和敦煌學的一些專門組織、機構,這些漢學機構或團體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專門漢學雜誌。還有研究東方或亞洲的學術刊物也是發表漢學成果的重要陣地。

世界漢學概況:世界漢學可分為三大板塊:周邊國家的漢學、俄羅斯漢學和西方漢學:

(1)、周邊國家的漢學:主要是日本、韓國和越南。就日本文學來說,它接受中國較早,不僅借用中國的語言符號,而且刻意模仿中國古典詩文的內容和形式:襲取意匠,因承手法,摹擬題目,採擷成句。這種用漢語創作的文學作品,被稱作漢文學,後來才有了以假名創作的文學——和文學。所以,日本的學術也深受中國傳統學術的影響。他們的漢學研究以編纂、譯註、訓詁、考證、梳理髮展史為特色。

(2)、俄羅斯漢學: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歐,間接獲得漢學信息,一方面注重發展該國的漢學研究。它視野闊大,兼顧東方和西方。十月革命後,以馬克思主義學術觀研究中國,也是它的特色。

(3)、西方漢學:西方漢學具有濃重的西方學術的色彩,與日韓漢學、俄蘇漢學相比,它有著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具體來說有如下數端:中西文化屬異質文化,西方接受中國頗多曲折,漢學研究忠實地記錄或者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歷程;西方學術不斷求變,代有新學,這也影響到了漢學研究,如撰寫中國文學通史、敦煌學研究、中亞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於國內同類研究;西方漢學研究的方法論極為活躍,它明確反映出“西論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確操作,可為國內研究提供借鑑。

相關辭彙連結:

國學:該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樂師》:“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孫詒讓《周禮.正義》:“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國小也。”周代的“國學”只是國家所辦的“貴族子弟學校”。國學,又稱國故,可譯“ GuoXue ”(音譯)、“ Sinology ”(意譯,指中國學, 漢學 ,因無別於漢族學而有爭議)。狹義的是指以儒學為主的中華傳統思想文化與學術,包括古代諸子百家。廣義主要是根據胡適:“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說法而拓展外延和內涵,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 、 (魏晉)玄學 、(隋唐)佛 學、 (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 、 (元曲)與(明清)小說 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 、學術體系。因此,中國古代和現代的優秀文化和學術成就,包括 歷史 、 思想 、 哲學 、 地理 、 政治 、 經濟 乃至書畫 、 音樂 、 術數 、 醫學 、 星相 、 建築 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另外國學還指學府 ,如太學、國子監。國學也是一門學問,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1920年代 始盛。簡而言之,國學,就是中國學,就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明。此後朝代更替,國學逐步由國小演變為高等學府。

國故學:相對於洋學,而有國學,國故學最簡單的說法,就是中國學、漢學。國學一個特點是概念模糊性。國學原指國家學府,如太學、國子監。國學指學問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春官.樂師》:“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孫詒讓《周禮.正義》:“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國小也。”周代的“國學”只是國家所辦的“貴族子弟學校”。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包括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是國學的外延。國學又可稱國故,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構成了恢弘的經、史、子、集四部。國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而大盛於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欣起遂至今。(中國學、漢學、漢族學)。狹義:以儒學為主的中華傳統思想文化與學術,包括古代諸子百家。廣義:“中國皠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說法而拓展外延和內涵,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 、 (魏晉)玄學 、(隋唐)佛 學、 (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 、 (元曲)與(明清)小說 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 、學術體系。中國古代和現代的優秀標化和學術成就,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都是國學範疇。國學嚴格定義,目前為止,學界沒統一界定。

漢族學:作為中國的主體民族、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正面臨著嚴峻的雙重挑戰:一方面要恢復和弘揚本民族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有本民族特色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還要追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早日融入國際社會。但是由於歷史原因,漢族自身存在著諸多問題,人口太多,生活太差,在世界範圍內,無論在經濟或是文化上,漢族仍然屬於弱勢民族。不少漢人缺乏民族意識,對歷史知之甚少,再加上當前社會思想衰微,學術陵夷,所以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已是不絕如縷。因此提議,創建一門全新的學科——漢族學。漢族學的任務旨在研究漢族的過去、現狀和將來。這將是一門涉及多個學術領域的交叉學科。大體可分三部分:漢族文化學:漢族社會學漢族未來學。文化學研究漢人的歷史與文化,繼承並利用先人的文化遺產,塑造當代漢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社會學專門研究漢人的身體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思想方式和行為習慣,展示漢族的生存狀況,指出問題,並研究解決辦法;未來學給合國際形勢,探討漢族今後的發展走向以及在世界的地位等。

中學:清末稱中國傳統的學術(區別於“西學”)。西學亦稱“新學”。與“中學”相對。泛指西方文化,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特指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文化,成為當時先進人士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根據。

圖書信息

書 名: 世界

世界漢學

漢學

作 者:楊煦生耿幼壯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年10月

ISBN: 9787300109312

開本:16開

定價: 58.00 元

內容簡介

《世界漢學(2009秋季員)》內容簡介:“漢學”之與“世界”相關,是題中本有之意:究其終極,漢學作為一門關於中國和中國文化的學問,本是一門“世界”的學問——漢學學科的傳統主體乃是中國本土學術圈之外的其他文化中人(當然也包括海外的華夏苗裔),漢學的話語場域,主要發生在中國本土之外。漢學歷史上的諸種研究範式,也都是在異文化的背景中形成。

圖書目錄

漢學與當代視域

漢學是什麼——在中國人民大學“世界漢學大會2007”開幕式上的講話

化解21世紀人類面臨的衝突和危機的和合學

跨文化對話與一個和諧世界

漢學:一個中西對抗的場域——試論有關漢學的批判、論爭及其文化相對主義根底

作為古典研究的漢學及其當代意義

對話的漢學與漢學的對話——“世界漢學大會2007”綜述

漢學與文化交流

徐梵澄先生在南印度的漢學傳播

西學從東方來一看日本成為中國近代新知識之源

漢學與經典傳播

德國哲學中的老子

論理雅各的《道德經》翻譯

西方對《文子》的發現與探究

漢學與文化對話

在中國從事漢學研究:戴遂良著述回顧

論衛禮賢的傳教方法

俄國傳教士眼中的中國文化:翻譯與闡釋

現代性的交匯處:馬克斯·韋伯論清教的極端惡範式及其在儒教、道教中的缺失的再思考

漢學與中國形象

傳教與新聞的角色轉換——從盧斯和《時代》看

美國影響中國方式的歷史變化

對話與訪談

文化轉型與歐洲漢學——瑞典漢學家馬悅然訪談錄

編後記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