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氣不升證

清氣不升證

昇陽法用於治療脾氣虛弱,不能升清甚或脾氣下陷證的方法。 脾氣虛弱,不能升清,水谷代謝發生障礙,就會導致清氣不升或脾氣下陷的各種病證。 昇陽法能使脾氣健旺,恢復脾的運化及升清的功能,治療清氣不升或脾氣下陷的各種病證。

清氣不升證清氣不升證
升降有序在慢性胃炎中,清氣不升,濁氣不降的清濁混淆現象亦較常見,如清氣下陷而見泄瀉,濁氣不降而見嘔惡、脹滿。此證與脾陽不振有密切關係。

簡介

升降有序在慢性胃炎中,清氣不升,濁氣不降的清濁混淆現象亦較常見,如清氣下陷而見泄瀉,濁氣不降而見嘔惡、脹滿。此證與脾陽不振有密切關係。張仲景四逆散方中,柴胡疏肝升清,透達陽氣;枳實降濁導滯,行氣散結;佐以芍藥、甘草酸甘解痙,為治療因肝鬱而致脾胃不和之良方。或用於脘腹痛,或用於泄瀉後重,或用於陽郁之厥等。元代李東垣的昇陽益胃湯中,既有升清之參、術、芪、柴,又有降濁之半、連、芩、澤等,是治療脾胃虛弱、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的著名方劑。此外,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等,均含有升清降濁之意。

如何治癒

清氣不升證清氣不升證
補脾法中特殊的治法。昇陽法用於治療脾氣虛弱,不能升清甚或脾氣下陷證的方法。“升”即升提的意思。“陽”這裡是指脾主升清的功能。
昇陽法是金元時期著名醫學家李杲首先提出的。在他所著的《脾胃論》一書中對昇陽法的運用作了詳細的論述。後世醫家明代的張景岳,清代的傅青主,近代的張錫純等對本法的臨床運用也有所發展。
是飲食水谷代謝的重要臟器,主運化,主升清。即將由胃所受納、腐熟的水谷的精微物質吸收並輸送到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賴以營養。這一過程是靠脾氣上升將水谷精微物質首先輸送到肺,然後再由敷布周身。脾的這一功能稱為升清。脾氣虛弱,不能升清,水谷代謝發生障礙,就會導致清氣不升或脾氣下陷的各種病證。昇陽法能使脾氣健旺,恢復脾的運化及升清的功能,治療清氣不升或脾氣下陷的各種病證。

症狀

昇陽法臨床主治的病證除脾氣虛弱的一般症狀如倦怠乏力,不思飲食等外,還有因脾氣虛弱引起的氣虛發熱;因脾氣不升,肺失所養引起的少氣懶言,汗出氣喘等症;頭及耳目失榮引起的頭痛,頭暈,目眩,耳鳴等症;因脾氣下陷引起的久瀉,久痢,久瘧,脫肛,以及婦女帶下、崩漏、子宮脫垂等症。臟器下垂如胃下垂,腎下垂也可用昇陽法治療。
昇陽法的代表方劑是補中益氣湯。昇陽的方劑和一般補脾的方劑在藥物組成上的區別是:一般補脾的方劑是以補益脾氣的藥物如人參黨參黃芪、白朮等為主組成,具有昇陽作用的方劑,常需在補益脾氣的藥物基礎上配伍具有升提作用的藥物如升麻、柴胡等。張景岳治療血崩血脫的舉元煎,傅青主治療帶下的完帶湯,張錫純治療氣短氣喘的升陷湯,均是具有昇陽作用的方劑。
臨床上應注意:肝火上炎,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頭暈,耳鳴,目眩;濕熱邪氣引起的泄瀉,疾,帶下;血熱迫血妄行引起的崩漏等,皆非本法所宜。

食療法

清氣不升證清氣不升證
補中益氣湯

組成:黃芪病甚勞役熱甚者一錢(18克) 甘草炙,各五分(9克) 人參去蘆,三分(6克) 當歸酒焙乾或曬乾,二分(3克)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6克) 升麻二分或三分(6克) 柴胡二分或三分(6克) 白朮三分(9克)

用法:上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遠稍熱服。

功用: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主治:

1.脾胃氣虛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恍白,大便稀溏,脈大而虛軟。

2.氣虛下陷證。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氣短乏力,舌淡,脈虛者。

3.氣虛發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參考文獻

清氣不升證清氣不升證
《古今名醫方論》柯琴:“凡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芪護皮毛而閉腠理,不令自汗;元氣不足,懶言氣喘,人參以補之;炙甘草之首以瀉心火而除煩,補脾胃而生氣。此三味,除煩熱之聖藥也。佐白朮以健脾;當歸以和血;氣亂於胸,清濁相干,用陳皮以理之,且以散諸甘藥之滯;胃中清氣下沉,用升麻、柴胡氣之輕而味之薄者,引胃氣以上騰,復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長之令矣。補中之劑,得發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氣之劑,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倍,此用藥有相須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補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補心肺,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也;亦可以補肝木,郁則達之也。惟不宜於腎,陰虛於下者不宜升,陽虛於下者更不宜升也。”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