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明末清初著名學者]

傅青主[明末清初著名學者]

傅山(1607.8.11 -1684.8.2)明清之際道家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濁翁、觀化等別名,漢族,山西太原人。傅山自稱為老莊之徒,他自己也在很多場合與作品中反覆強調、自陳:“老夫學老莊者也”、“我本徒蒙莊”、“吾師莊先生”、“吾漆園家學”。 自覺繼承道家學派的思想文化。他對老莊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泰初有無”、“隱而不隱”等命題,都作了認真的研究與闡發,對道家傳統思想作了發展 ,常以老莊之徒自居。 傅山於學無所不通,經史之外,兼通先秦諸子,又長於書畫醫學。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傅山的草書圈眼多,繁而不亂,於鬱勃渾脫之中,又有逸岩之態”。 著有《霜紅龕集》等。一些武俠小說里,傅山被描寫為武俠高手。他是著名的道家學者,哲學、醫學、內丹、儒學、佛學、詩歌、書法、繪畫、金石、武術、考據等無所不通。他被認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氣節的典範人物。傅青主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顒、顏元一起被梁啓超稱為“清初六大師”。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傳世之作,在當時有“醫聖”之名。《清史稿》卷五百一有傳。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傅山浮雕像 傅山浮雕像

明末清初之際,地處山西腹地的太原府陽曲縣(今太原市),出了一位博藝多才、重氣節、有思想、有抱負的著名道家人物。他的事跡生平,不見於正史記載,甚至連專門記載地方歷史陳跡的縣誌、府志,也只見廖廖數語。然而他的聲譽和影響卻是相當之大,相當之深,毫不誇張地說,在太原地區乃至三晉大地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頗受人民民眾擁戴。在整個山西乃至於全國也稱得上聲名遐邇,彪炳於後。他就是明清之際的志士仁人傅山——傅青主。

傅山世出官宦書香之家,家學淵源,先祖連續七八代有治諸子或《左傳》、《漢書》,卓然成家者。曾祖傅朝宣曾為寧化府儀賓、承務郎,祖父傅霖累官山東參議、遼海兵備,頗有政績,其父傅子謨終生不仕,精於治學。傅山少時,受到嚴格的親職教育,博聞強記,讀書數遍,即能背誦。十五歲補博士弟子員,二十歲試高等廩餼。後就讀於三立書院,受到山西提學袁繼鹹的指導和教誨,是袁氏頗為青睞的弟子之一。

傅山塑像 傅山塑像

袁繼鹹,是明末海內鹹知的耿直之臣,提學山西時,以“立法嚴而用意寬”的精神宗旨,整頓三立書院學風,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他極重於文章、氣節的教育,對傅山影響頗深,傅山亦以學業精湛、重節氣得意於袁氏門下。袁繼鹹曾在朝為兵部侍郎,因為官清廉,為人耿直,敢於直言,得罪權貴魏忠賢之流,被貶為山西提學。崇禎九年(1636年),魏忠賢死黨山西巡按御史張孫振,捏造罪名誣告袁繼鹹,陷其京師獄中,傅山為袁鳴不平,與薛宗周等聯絡生員百餘名,聯名上疏,步行赴京為袁訴冤請願。他領眾生員在京城北京四處印發揭貼,申明真相,並兩次出堂作證。經過長達七八個月的鬥爭,方使袁繼鹹冤案得以昭雪,官復武昌道。袁繼鹹得雪之日,魏忠賢的走卒——張孫振,亦以誣陷罪受到謫戍的懲罰。這次鬥爭的勝利,震動全國,傅山得到了崇高的榮譽和讚揚,名揚京師乃至全國。

袁案結束後,傅山返回太原。他無意官場仕途,尋城西北一所寺廟,闢為書齋,悉心博極群書,除經、子、史、集外,甚至連佛教伊斯蘭天主教經典都精心覽讀,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崇禎十六年(1643年),傅山受聘於三立書院講學。未幾,李自成起義軍進發太原,傅山奉陪老母輾轉於平定嘉山。不久,起義軍、清軍先後攻占北京,明亡。傅山聞訊寫下“哭國書難著,依親命苟逃”的悲痛詩句。為表示對清廷剃髮的反抗,他拜壽陽五峰山道士郭靜中為師,因身著紅色道袍,遂號“朱衣道人”,別號“石道人”。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對亡明的懷念;石道者,如石之堅,意示決不向清朝屈服。可見,傅山出家並非出自本心,而是藉此作為自己忠君愛國、抗清復明的寄託和掩護。

尉曉榕繪《傅山像》 尉曉榕繪《傅山像》

清軍入關建都北京之初,全國抗清之潮此伏彼起,氣勢頗高,傅山渴望南明王朝日益強大,早日北上驅逐清王朝匡復明室,並積極同桂王派來山西的總兵官宋謙聯繫,密謀策劃,積蓄力量,初定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五日從河南武安五汲鎮起義,向北發展勢力。然而,機事不密,宋謙潛往武安不久,即被清軍捕獲,並供出了傅山。於是傅山被捕,關押太原府監獄。羈拘期間,傅山矢口否認與宋謙政治上的關係,即便是嚴刑逼供,也只說宋曾求他醫病,遭到拒絕,遂懷恨在心。一年之後,清廷不得傅山口供,遂以“傅山的確誣報,相應釋宥”的判語,將他釋放。

傅山出獄後,反清之心不改。大約在順治十四至十六年間,曾南下江淮察看了解反清形勢。當確感清室日趨鞏固,復明無望時,遂返回太原,隱居於城郊僻壤,自謂僑公,那些“松喬”、“僑黃”的別號就取之於此後,寓意明亡之後,自己已無國無家,只是到處做客罷了。他的“太原人作太原僑”的詩句,正是這種痛苦心情的寫照。康熙二年(1663年),參加南明政權的崑山顧炎武尋訪英雄豪傑,來太原找到傅山,兩人抗清志趣相投,結為同志,自此過從甚密。他們商定組織票號,作為反清的經濟機構。以後傅山又先後與申涵光、孫奇逢、李因篤、屈大筠以及王顯祚、閻若璩等堅持反清立場的名人和學者,多有交往。尤其是曾在山東領導起義的閻爾梅也來太原與傅山會晤,並與傅山結為“歲寒之盟”。王顯祚見傅山常住土窯,特為他買了一所房院,即今太原傅家巷四號院。

清初,為了籠絡人心,泯除亡明遺老們的反清意識,康熙帝在清政府日益鞏固的康熙十七年(1678年)頒詔天下,令三品以上官員推薦“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人”,“朕將親試錄用”。給事中李宗孔、劉沛先推薦傅山應博學宏詞試。傅山稱病推辭,陽曲知縣戴夢熊奉命促駕,強行將傅山招往北京。至北京後,傅山繼續稱病,臥床不起。清廷宰相馮溥並一乾滿漢大員隆重禮遇,多次拜望誘勸,傅山靠坐床頭淡然處之。他既以病而拒絕參加考試,又在皇帝恩準免試、授封“內閣中書”之職時仍不叩頭謝恩。康熙皇帝面對傅山如此之舉並不惱怒,反而表示要“優禮處士”,詔令“傅山文學素著,念其年邁,特授內閣中書,著地方官存問。”

傅山由京返並後,地方諸官聞訊都去拜望,並以內閣中書稱呼。對此,傅山低頭閉目不語不應,泰然處之。陽曲知縣戴氏奉命在他家門首懸掛“鳳閣蒲輪”的額匾,傅山凜然拒絕,毫不客氣。他仍自稱為民,避居鄉間,同官府若水火,表現了自己“尚志高風,介然如石”的品格和氣節。

主要成就

傅山像 傅山像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傅山歷來有“學海”的稱譽, 他工書善畫, 博極群籍, 在經史子集、 文學詩詞、 書法繪畫、 鐘鼎文字、 醫學醫術諸領域都有精深研究 , 所提倡的 “經子不分” “經子平等” 思想更是開一代風氣之先, 其研究、 批點諸子著作之多、 內容之廣泛,在中國古代學術史上是少見的。 而諸子當中, 最傾盡其心力、 最能體現其思想風貌的則首推 《莊子》 一書 。

傲骨凜然的傅山一生特立獨行, 對於經典、 名士、權貴時有貶損、 諷刺之語, 獨獨對於莊生、 《莊子》 大加褒揚, 奉為至論, 嗜莊、 好莊、 迷莊之情溢於言表。其留存的詩文、 雜記、 批語中屢屢言及莊子。褒讚莊子、 自認承續莊學的詞文在傅山遺著中隨處可見, 其研究莊子的主要作品有《莊子翼批註》 、 《老莊二書》 、 《逍遙遊》 、 《應帝王》 、 《讀南華經》 、 《莊子天下篇》 、 《莊子理字》 、 《莊子情字》 、 《荀卿評莊子》 等, 此外還有大量散布在其他詩文、 雜文中言及莊子的文句 。

傅山一生遍注諸子, 在 《莊子》 一書上著力最深,《莊子》 的思想既是其精神的引領, 又是心靈安頓之所歸, 其批註的方式與言述更彰顯著個人活潑潑的生命氣質。詮解 《莊子》 時對天地間 “情” 的推崇、 以 “游” 的姿態應對人間 “是非” 、 主張 “變” 、 “異” 的政治傾向, 正是最能體現其個人特質與思想風貌的三個方面, 通過對其莊學思想的探析, 我們也能從中窺見其性情與學術之梗概 。

對於莊子的著作,在顛沛流離的旅途中,仍然“時時在目”,在冰雪覆蓋北國的嚴冬里,依然用工整的小楷書寫《南華經》多篇。對於老子的著作,三日不讀便覺得“舌本軟”,難以啟齒說話,五十歲過後還在“細注”,進行認真的研究。這些生動的記載說明,他對老莊之學是很推崇與重視的。他在一篇疏文中曾說:“僑黃老子,何笑正笑,漆園自雲,其於宗也。”在這裡他以“僑黃老子”、“漆園”自況自稱,以承緒老莊之學的大弟子自許。

綜觀傅山一生行事作風與思想主張,可見他本質上是一個道家人物的性情:為人為學本於真性真情、自由自在,反對權威主義教條主義,因此,他極其憎惡“奴儒”為人為學的“奴性”:“若奴人,不曾究得人心空靈法界,單單靠定前人一半句註腳,說我是有本之學,正是咬齫人腳後跟底貨,大是死狗扶不上牆也。”並由此而極力批判當時所謂上流社會是非顛倒的假仁假義。他自己也在很多場合與作品中反覆強調、自陳:“老夫學老莊者也”、“我本徒蒙莊”、“吾師莊先生”、“吾漆園家學”、“愚父子學莊列”,還飽含深情地說:“三日不讀《老子》,不覺舌本軟。疇昔但習其語,五十以後,細注《老子》,而覺前輩精於此學者,徒費多少舌頭,舌頭總是軟底。何故?正坐猜度,玄牝不著耳。”“吾莊翁所謂緒餘可以為堯舜者也。”

老莊哲學豐富,據史書記載,他們為人自尊,對人間功名利祿很淡漠,一生不得勢也不願得勢,一生不得志也不願得志,以窮盡人倫物理為天職。生活的道路對於傅山來說,與老莊十分相似,思想境界亦相通。這些都給傅山很深的影響,因此自然成為他進行研究的主要對象,使他成為明清之際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

藝術

傅山的畫像 傅山的畫像

身為道家思想傳承者的傅山,無論在學術和學術思想上,傅山的學問文章,都追蹤當時的進步思潮,尤其是前半生明朝末亡之時,他的思想帶有強烈的進步傾向,不重視當時學者重理學的傾向。他讚揚具有革命新精神,被明朝統治者視作洪水猛獸的李贄學術思想和劉辰翁、楊慎、鍾星等節高和寡之士的文風。對明末的政治腐敗,官場齷齪,是有清醒的認識。清軍入關明王朝滅亡後,傅山一反清初一般學者以經學為中心的研究範圍,而是獨辟研究子學的途徑,衝破宋明以來重理的羈絆,開拓了新的學術研究領域,成為清之後研治諸子的開山鼻祖。至於傅山的詩賦,則是繼承了屈原、杜甫以來的愛國主義傳統,他主張詩文應該“生於氣節”,以是否有利於國家和民族為衡量標準。傅山一生著述頗豐,可惜所著宏論,大都散失,只存書名和篇名,留存於世的僅《霜紅龕集》和《兩漢人名韻》兩部。

在詩、文、書、畫諸方面,傅山皆善學妙用,造詣頗深。其知識領域之廣、成就之大,在清初諸儒中,無出其右者。傅山的書法被時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他書出顏真卿,並總結出“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於直率毋安排”的經驗。他的畫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所畫山水、梅、蘭、竹等,均精妙,被列人逸品之列。《畫征錄》就說:“傅青主畫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珂,以骨勝,墨竹也有氣。”他的字畫均滲透自己品格孤高和崇高的氣節,流溢著愛國主義的氣息,在中國古典書畫藝術中,博得後人的高度讚賞。

傅山不僅是書法家、畫家,而且是晚明清初遺民的代表,北方學術思想的領袖,著名學者,甚至被傳為“武林高手”。其人其事早已成為山西一帶的神話傳說。當時道教佛教均尊引為本家。

傅山在思想上有“學海”之稱,僅就自學研究著作而言, 山西省博物館現藏著作目錄有:《老子注》、《莊子注》、《管子注》、《荀子注》、《列子注》、《鬼谷子注》、《公孫龍子注》、《淮南子注》等。

傅山在醫學上,也有著巨大的成就。他內科、婦科、兒科、外科,科科均有很高的技術,而尤以婦科為最。其醫著《傅氏女科》、《青囊秘訣》,至今流傳於世,造福於人。傅山極重醫德,對待病人不講貧富,一視同仁,在相同情況下,則優先貧人。對於那些前來求醫的闊佬或名聲不好的官吏,則婉詞謝絕。對此他解釋為:““好人害好病,自有好醫與好藥,高爽者不能治;胡人害胡病,自有胡醫與胡藥,正經者不能治。”

傅山作為封建社會中的知識分子,一生中處處表現了堅韌不拔的戰鬥精神。他那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和氣節,毫不愧對“志士仁人”的評價。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初,傅山的愛子傅眉忽逝,年愈古稀進入風燭殘年的傅山悲痛異常,再也經受不得如此打擊,於此年六月十二日與世長辭,時年七十八歲。

思想

傅山自謂, “老莊二書,是我生平得力所在, 旋旋細字旁註, 當精心探索, 若省得一言半句, 便有受用, 可由入道” 。

傅山自稱為道家,說:“老夫學老莊者也,於世間諸仁義事實薄道之,即強言之,亦不能工。”《霜紅龕集》 卷 1 7《書張維遇志狀後 》) 說明他不屑於稱頌儒家的“仁義” ,並公開以“異 端”自命。在《霜紅龕集》中,傅山多次提到“吾師莊先生”、“我本徒蒙莊”、“吾漆園家學”、“老夫學老莊者也”。無論是從生活形態、思想氣質還是藝術追求上,傅山都刻意向莊子學習。他詩作中有這樣兩句:“既是為山平不得,我來添爾一峰青”,表明他的高風亮節和特立獨行的精神。

“軒轅道士”的“軒轅”二字首先指的是黃老之學的兩大始祖之一的黃帝,《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黃帝姓公孫,因居於軒轅之丘,故名曰軒轅。他曾戰勝炎帝於阪泉,戰勝蚩尤於涿鹿,被諸侯尊為天子。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和老子的思想經過齊國與楚國的的大力發展,以至於在戰國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說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漢初立國,崇尚的也是這種“清淨無為”的黃老思想。黃老學在漢代的影響是非常廣泛的。統治者集團信奉黃老之學,由是黃老思想全面運用於漢初政治,達到了“文景之治”的繁榮。從學術角度看,《淮南子》、嚴遵《老子指歸》、河上公《老子章句》的許多觀點都反映出黃老思潮的影響;受現實影響,西漢道家多以老子思想為依據批評政治,討論國是。影響所及,如《史記·外戚世家》載漢景帝之母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漢景帝則“以《黃子》、《老子》義體尤深,改子為經,始立道學。敕令朝野,悉諷誦之”。黃老之書升格為經在漢武帝尊六經之前。這些都為其後在民間繼續發展奠定了根基。漢初的“文景之治“就被認為是黃老之學的又一次成功的政治實踐。而四子真經所代表的玄學是除了儒學外唯一被定為官學的學說。

從傳說中的祖先炎、黃二帝,到20世紀新中國的締造者們,從春秋戰國時代空前活躍的百家爭鳴,到當今現代思想、文化、科技薰陶下的一代風流——在漫長悠久而又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文明史上,曾經在各個領域中湧現過多少傑出的人物,創造出多少豐碩的成果!他們就像綿延起伏的山脈上那一座又一座高峰,給屹立在世界東方的中華民族增添了無限風光!而生活在17世紀的傅山,就是這些高峰中的一座。

傅山,初名鼎臣,改名山;原字青竹,後改青主。中國人的名字,往往帶有時代色彩,並且寄寓著父母或者本人的理想與情操。如果說“鼎臣”這個名字具有濃厚的封建政治理想和傳統禮教色彩,那么改名為“山”,就較為符合傅山的思想性格特點——用傅山的老師袁繼鹹的評語說,就是一種“山林氣”,而改字“青主”,則更加突出了傅山自強不息、超凡脫俗的創造精神。傅山有兩句詩就是“青主”的註腳:“既是為山平不得,我來添爾一峰青!”(《青羊庵三首》)從他一生的實踐、創造和成就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確實稱得上當時中國思想文化界一座拔地凌空、多姿多彩的奇峰!

傅山生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跨越了兩個朝代,頑強地生活了79年。他生活在怎樣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又是怎樣一種生活呢?“蕩蕩乾坤病,戔戔肺腑收”(《病發示眉仁》),這兩句詩是傅山自己一生的切身感受,它形象而概括地描繪了一個矛盾交織、激烈動盪、天崩地裂的時代和一個清醒的知識分子因此而撕心裂肺的痛苦的靈魂!傅山的前半生,是統治中國近300年的明王朝最後的37年。在中原和西南地區,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激化,農民起義的烽火燃遍了全國。在東北,民族鬥爭愈演愈烈,民族戰爭連年不斷。在明王朝內部,閹黨和東林黨之間在黨爭中互相消長,此起彼伏。而作為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思想文化界,充斥著性理的空談、復古的迂論、陳腐的八股和柔媚的藝術作風。在傅山39歲這一年,即1644年,發生了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甲申之變,先是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旗幟插上了北京城頭,崇禎皇帝吊死在萬壽山;後是滿清的鐵騎跨過了山海關,旋即踏遍中原。這對傅山來說,不啻是天崩地裂——雖然也在預料之中。“三十八歲盡可死,棲棲不死復何年!”(《甲申集·甲申守歲》)以甲申為轉折點,傅山的後半生,又趕上清王朝統治中國近300年的最初40年,清軍野蠻的鎮壓、屠殺和掠奪,漢族人民普遍的反抗,抗清義軍的頑強戰鬥,南明王朝的苟延殘喘,以及清廷對漢族知識分子的思想統治、文字獄和籠絡收買……這又是一段血腥而動盪的歷史!大矛盾,大動盪,包含著血與淚的大痛苦,卻也孕育和錘鍊著大人才!就在這樣一個時代,在思想文化界產生了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傅山、李禺頁、顏元、屈大均、呂留良、潘格平等一大批傑出人才,他們雖然各具特色,但都關心民間疾苦和民族興亡,不同程度地具有初步民主思想和唯物主義哲學傾向,掀起了17世紀後半期的一股進步思潮,可以說形成了繼戰國時代百家爭鳴之後的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活躍局面。其中傅山與顧、黃、王、李、顏,被梁啓超並稱為“清初六大師”,這是僅就學術成就和思想影響而言的。如果從思想解放的程度、學術領域的寬廣、藝術創作的成就、醫道醫術的造詣等多方面看,傅山更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多才多藝,多所建樹,氣象萬千,光彩奪目,確非其他人可企及。

在政治和社會舞台上,傅山一生有三件大事:早年,曾作為山西學生的領袖,為昭雪平反袁繼鹹冤案,反對腐朽的宦黨和黑暗的暴政,領導全省諸生進京請願,持續半年,成為中國近代早期學生運動的先聲。中年,曾從事秘密反清活動20餘年,在49歲時被逮下獄,一年有餘,幾經嚴訊,備極拷掠,抗詞不屈,絕食9日,抱定必死的決心,堅持鬥爭,終於獲釋。晚年,他主要從事著述,曾先後接待或拜訪了崑山顧炎武、容城孫逢奇、富平李因篤、周至李禺頁、和川戴務旃、彭城閻爾梅、番禺屈大均等一大批在野的文人、學者,以及當時尚未仕清的秀水朱彝尊、新城王士禎、太原閻若璩,實際上成為在野的思想文化界的領袖和代表之一,並以73歲的高齡,絕食七日,堅持鬥爭,拒絕參加清廷為籠絡漢族知識分子所舉辦的博學鴻詞科考試,拒絕做清朝的官。這些壯舉在他所處的時代確實夠得上特立獨行,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是最為突出的。

在思想學術方面,傅山不僅堪與顧、黃、王並駕齊驅,而且比他們思想更解放,在反對以道統自居的理學說教、衝破儒家傳統思想束縛方面,戰鬥精神和獨創性更強。他博覽經史子集,開創諸子學,精通音韻學與名學(邏輯學),擅長金石遺文之學,確實無愧於同時代人的這種評價:“學究天人,道兼仙釋(《柳崖外編》),”“博極群書,時稱學海”(郭《傅山傳》)。

在文學藝術方面,傅山的詩文思想性、現實性極強,寫作不拘成法,任性直率,古奧老拙,慷慨蒼涼,奇思逸趣,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書法草楷篆隸,無不精工,豪邁不羈,獨闢蹊徑,名滿天下,當時評價“在王鐸之上”(戴廷木式《與張爾公書》);繪畫古雅入神,寫意曲盡其妙,《圖繪寶鑑》評論說:“其才品海內無匹,人不能盡識也。”

在醫學方面,他精通醫經脈理,擅長婦科及內外諸科,當時“人稱醫聖”(蔡璜《傅山傳》)。

傅山在他的著作和書面題款上,也經常署名為公之它,亦作公他,又號石頭、石道人、石老人、嗇廬、隨厲、六持、丹崖子、丹崖翁、濁堂老人、青羊庵主、不夜庵老人、傅僑山、松僑老人、僑公、太原僑、朱衣道人、酒道人、酒肉道人,或徑稱居士、傅道士、傅道人、傅子,又稱老櫱禪、還陽真人、真山、僑黃真山、五峰道人、龍池聞道下士、觀化翁、觀花翁、橘翁、大笑下士、西北之西北老人。用現代的話說,傅山也許算得上世界上“筆名”最多的作家之一吧,而這些筆名又無不體現了這座“奇峰”的經歷、思想和性格。

批評理學

相關作品 相關作品

萬物皆道,秉承傳承道家精神的傅山看到“道本不息如川之流”,道家猶如海納百川,要博採諸家之長,這正式道家學術思潮的特點,他還特別提倡子學,通過考證,旁徵博引,解釋諸子,開出清代子學研究的先河。可見,傅山胸懷闊大、慧眼獨具的過人之處。

傅山,生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這是明末清初的歷史轉折時期。當時,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開始在封建社會內部萌芽,社會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反映在思想界,占統治地位的宋明理學開始動搖,受到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批判。在這股反理學的潮流中,傅山抱著抗清復明的信念,以先秦諸子思想,特 別是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為武器,對宋明理學進行了無情的批判,闡發了自己的唯物主義思想,被後人稱為啟蒙的思想家。

清初,封建統治者利用宋明理學進行思想統治,廣羅明末知識分子為其服務。對此,傅山採取不合作的態度。為了躲避朝廷的糾纏、掩護自己的政治活動,他過著四處游醫的生活,並拜“還陽真人 ”為 師,出家入道,自號“朱衣道人”。因此,傅山的一生充滿了道家色彩。

他曾說:“三日不讀《老子》,不覺舌本軟,昔但習其語。五十以後,細讀《老子》,而覺前輩精於此學者,徒費多 少口舌。,⑧“莊子為書,雖恢橘佚宕,於六經之外,譬猶天地日月,固有常經常運,而風雲開閡,鬼神變幻,要自不可缺。”⑧ 這些,都反映出傅山對待老莊思想的態度。

傅山離俗入道的原因 是多方面 的。首先,傅山的反清復明志向決定了他對待宋明理學的態度,認為“今所行五經 四書注,一代之王制,非千古之道統 也”④,“以《管子》、《莊子》、《列子》、《楞嚴》、《唯識》、《毗婆》諸論,約略參同,益知所謂儒者之不濟事也。因而他喜歡老莊進而喜歡道家思想及道教。其次,傅山所處的時代是人們批判 宋明理學的禁慾主義、提倡個性解放的時代,傅山本人曾多次發“反常之論”,主張“率性而為”,這和道家思想中主張的“順物自然”、“漂然物外”的觀點相吻合。而且在理論上對道家思想有所闡發。

中醫

傅山在中醫藥史上的“大師”級地位

上海辭書出版社所出《辭海·醫藥衛生分冊》在“醫學人物”中,收入上自傳說中的岐伯、黃帝,下至1975年去世的中醫研究院副院長蒲輔周,約5000多年的中國中醫藥史上,共收中醫中藥學界重要人物71人,其中山西僅有一人,即傅山。

在“傅青主”條中,釋述:“名山,……博涉經史諸子和佛道之學,提倡‘經子不分’,目的在把諸子和六經列於平等地位。兼工詩文、書畫、金石,又通醫學。傳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書,疑係後人託名之作,但其書流行頗廣,有參考價值。”在辭海所收71名中醫中藥學界的“大家”中,絕大部分是一生專門從事醫藥的,精通經史或兼工書畫的僅七八人。只有宋朝的沈括是政治家、科學家兼醫學家,傅山是思想家、道家學者、藝術家而又以醫名世的大醫學家。傅山他自稱“老夫學老莊者也。”,並將其豐富的道家哲學思想運用到醫學中。由此可見傅山在中國醫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雖以“餘力”研究醫學,但卻稱得上是一位“醫學大師”,而決非一時一地的“名醫”。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傅山的傳記收入《哲學》卷中,但同樣肯定他“又精醫學”。在《哲學》卷中所列中國古今哲學家約為200名,其中除傅山外,其餘諸人中講到精於醫學的只有宋代的沈括。

傅山的臨床醫學著作

臨床基礎理論著作《外經微言》

《外經微言》,清代抄本,共分九卷,一卷論養生、天癸、月經、子嗣、壽夭,二卷論經絡始終、標本順逆,三四五卷論五行生剋、臟腑氣化,六七卷論五運六氣、四時八風,八卷論傷寒、瘟疫,九卷論陰陽寒熱等,分別從不同角度闡發《內經》理論,有關學者認為是“學習和研究《內經》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浙江省中醫雜誌》1982年第5期“醫苑之窗”。)

綜合性臨床著作《辯證錄》《大小諸症方論》《石室秘錄》

《辯證錄》(人民衛生出版社1964年版)以“證”為綱,共14卷,分外感科、內科雜症、婦科、外科、幼科5科,126門766症,理、法、方、藥悉備,年希堯(廣東巡撫)在序言中說該書“真有仲景諸公所未及者,而辯證折中補救,誠為仁人濟世救物之至寶”。《大小諸症方論》以“方”為綱,其中

相關書籍 相關書籍

“小兒科方論”介紹小兒常見病24種用方37條,“雜症方論”介紹內、外、兒、婦、眼科病174症用方264條。顧炎武在序言中評為“衛生之善道,救死之良方”。《石室秘錄》又以“法”為綱,以128法統內、外、婦、兒、傷五科406症,體現了“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同病同治、異病異治”的規律。如體現地域差別的 “東南治法”、“西北治法”,體現時間差別的 “春夏治法”、“秋冬治法”,體現病變部位差別的上、中、下治法,體現病者年齡性別差別的老、少、男、女治法,體質差別的虛、實、肥、瘦治法等。

專科著作 《傅青主女科》、《男科》、《青囊秘訣》(外科)

《青囊秘訣》把外科疾病視為整體病變的局部表現,對21種瘡瘍,使用98條方劑口服內消,形成了系統的以消、托、補為主要內容的理、法、方、藥完備的外科醫療體系。《女科》、《男科》則流傳更廣,尤以《女科》著名,在當代中醫婦科仍奉為案頭必備之書。

傅山所作小楷<金剛經>,長篇楷書,一絲不苟,婀娜俊美,秀盈流暢,《中國書法全集》中選自作聯“竹雨松風琴韻,茶煙梧月書聲”,是當時傅青主關於其書法生活藝術追求明顯生動的描繪。

個人作品

傅山學術研究的重點是諸子,主要著作有《老子注》《莊子注》《管子注》《荀子注》《列子注》《墨子注》《鬼谷子注》《公孫龍子注》、《淮南子注》等,另有許多有關諸子批註及文字散見在《霜紅龕集》中 。

傅青主[明末清初著名學者] 傅青主[明末清初著名學者]

傳世醫書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傅氏幼科》等,對後世有一定影響,特別是《傅青主女科》,更是清代主要傳世之婦產科專著。一說《傅青主女科》節自陳士鐸《辨證錄》等醫書,系託名著作。但從其遺墨《醫學手稿》,可知即《傅青主女科》“調經”部分。另著有《大小諸症方論》(1673年),據顧炎武序稱“予友傅青主先生手著女科一卷、《小兒科》一卷、《男科雜症》一卷”,可見以上醫書確為傅氏所著。

遺墨

傅山先生的遺墨,片紙隻字,珍逾拱璧,他的獨特書風代有傳人,盛行不衰。在傅山的傳世法書中,“雜書冊”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品種。所謂“雜書”,有兩方面的意義。首先,是內容比較多樣:自作詩文、筆記掌故、摘抄舊籍、點評人物,往往兼而有之,東一條,西一段,全冊無統一主題與體例。

其次,是字型不統一,或小楷,或行草,篆、隸間出,花樣繁多。而且由於是興來即書,興盡則止,?非一氣呵成,故一體之中,風格、味道也不單一。

傅山為什麼要寫這許多“雜書”呢?根據他的身世和性格來理解,應是出於閒暇自娛、寂寞自遣的需要,或是作為一種調整心態、砥礪情操、研習書道的特殊修煉方式。由於沒有特定的功利目的,因而“雜書”的創作心態十分輕鬆自由,作者的觀點傾向、性格情緒和書寫技藝均得以真實完美的展現。

眾所周知,傅山是跳出名利場的高人,他“畏人如畏虎”,厭惡世俗酬應。但盛名之下,又無法完全杜絕筆墨酬應,故而常常由兒子傅眉、侄子傅仁等人代筆應付求字之事,後半生尤其如此。

書法

傅山書畫作品 傅山書畫作品

傅山本是一個忠厚老實的學問人,淡於名利,勤於讀書。他的書法初學趙孟頫、董其昌,幾乎可以亂真。他的《上蘭五龍洞場圃記》為崇禎十四年(1641年)作,與宋人風範毫無二致。宋代文人喜歡用生 辟的字眼和典故,傅山也是如此。他學富五車,積學深厚,又頗具個性,加之書法界有了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和倪元璐等諸名家的影響,傅山的書法更是具有一種奇特的怪味。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他的人生觀和審美觀起了決定性作用。他對顏真卿的人品書品推崇備至,簡直是五體投地。他寫大字喜用顏體,如《集古梅花詩》,就是寫小楷也用顏體,如《逍遙遊》。鄧散木《臨池偶得》中說:“傅山的小楷最精,極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書應人求索,但他的草書也沒有一點塵俗氣,外表飄逸內涵倔強,正象他的為人”。他的顏體寫得非常好,流傳至今的顏體大字楹聯和榜書多件,皆端莊遒勁,剛健有力。

傅山在書法藝術理論上是有貢獻的。他所提出的“四寧四毋”理論極其精闢,對整個藝術範疇有著普遍意義和深遠影響。

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足以影響中國書學領域。

作書寧追求古拙而不能追求華巧,應追求一種大巧若拙、含而不露的藝術境界。

寧可寫得醜些甚或粗頭亂服,也不能有取悅於人、奴顏婢膝之態,尋求內在的美。

寧追求鬆散參差、崩崖老樹、也不能有輕佻浮滑,自然瀟疏之趣,遠勝品性輕浮之相。

寧信筆直書、無需顧慮,也不要描眉畫鬢,裝飾點綴,有搔首弄姿之嫌。

傅山自稱漆園家學,繼承發揮道家異端理論大有針砭時風、力挽狂瀾之用意。可謂振聾發聵之洪鐘,與他同時代的文人學者相比,有很大不同。在他的詩文中沒有絲毫替聖人立言,為統治者出謀獻策的意思。他給自己起了個別號“觀化翁”。既然清朝的統治已經鞏固,世風人心正在越變越壞,於是就希望迅速地壞下去,物極必反之後就會突變。他對戰國諸子都有深入的研究,認為古代的學術文化能夠激勵炎黃子孫奮發起來;他願做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並盼望著民族的真正覺醒,從根本上剷除暴政。

金聖歎與傅山同歲,金喜歡對皇帝旁敲側擊,同時也對皇帝抱有幻想。而傅山卻沒有任何幻想,他寫道:“李白對皇帝只如對常人,做官只如做秀才,才成得狂者”。他對《周易·蠱卦·上九》中的“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解釋道:“王侯皆真正崇高聖賢,不事乃為高尚。其餘所謂王侯,非王侯,而不事之,正平等耳,何高尚之有?”

傅山在評論歐陽修《新五代史》時說:“王彥章粗魯莽漢,僅死事可,特立死節之目,全未推敲所事所死者為誰也”。傅山此番評論多么尖銳!什麼樣的狗屁皇帝,值得為他死嗎?對於那些不論什麼樣的皇帝,一見皇帝就俯首帖耳的奴才順民們,這無疑是驚世駭俗訓斥和一針見血的諷刺。

傅山晚年著力研究東周學術並獲得巨大學術成就。《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卷中空間就有傅山的專章,受到歷史學家們高度評價。他對王羲之、王獻之書法進行了深入研究,並重新評價了趙孟頫書法。試看他的《秉燭》詩:“秉燭起長嘆,奇人想斷腸。趙廝真足異,管卑亦非常。醉起酒猶酒,老來狂更狂。斫輪於一筆,何處發文章”。“斫輪”語出《莊子·天道》:“行年七十而老斫輪”。此詩為傅山七十歲後所作無疑。“趙廝”即指趙孟頫,“管卑”即趙孟頫之妻管仲姬,“奇人”則指趙氏夫婦。

傅山年輕時學趙,後來完全出於政治思想原因而痛罵趙字,並一再告誡兒孫千萬不可學趙字。此時,在深入研究了王書之後,他才又把趙孟頫看作奇異的天才。

史籍記載

傅山畫像 傅山畫像

《清史稿·列傳二百八十八·遺逸二》

傅山,陽曲人。六歲,啖黃精,不穀食,強之,乃飯。讀書過目成誦。明季天下將亂,諸號為搢紳先生者,多迂腐不足道,憤之,乃堅苦持氣節,不少媕冘。提學袁繼鹹為巡按張孫振所誣,孫振,閹黨也。山約同學曹良直等詣通政使,三上書訟之,巡撫吳甡亦直袁,遂得雪。山以此名聞一下,甲申後,山改黃冠裝,衣朱衣,居土穴,以養母。繼鹹自九江執歸燕邸,以難中詩遺山,且曰:“不敢媿友生也!”山省書,慟哭,曰:“嗚呼!吾亦安敢負公哉!”

順治十一年,以河南獄牽連被逮,抗詞不屈,絕粒九日,幾死。門人中有以奇計救之,得免。然山深自咤恨,謂不若速死為安,而其仰視天、俯視地者,未嘗一日止。比天下大定,始出與人接。

康熙十七年,詔舉鴻博,給事中李宗孔薦,固辭。有司強迫,至令役夫舁其床以行。至京師二十里,誓死不入。大學士馮溥首過之,公卿畢至,山臥床不具迎送禮。魏象樞以老病上聞,詔免試,加內閣中書以寵之。馮溥強其入謝,使人舁以入,望見大清門,淚涔涔下,仆於地。魏象樞進曰:“止,止,是即謝矣!”翼日歸,溥以下皆出城送之。山嘆曰:“今而後其脫然無累哉!”既而曰:“使後世或妄以許衡、劉因輩賢我,且死不瞑目矣!”聞者咋舌。至家,大吏鹹造廬請謁。山冬夏著一布衣,自稱曰“民”。或曰:“君非舍人乎?”不應也。卒,以朱衣、黃冠斂。山工書畫,謂:“書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

人謂此言非止言書也。詩文初學韓昌黎,崛強自喜,後信筆抒寫,俳調俗語,皆入筆端,不原以此名家矣。著有霜紅龕集十二卷。子眉,先卒,詩亦附焉。眉,字壽髦。每日出樵,置書擔上,休則把讀。山常賣藥四方,與眉共挽一車,暮抵逆旅,篝燈課經,力學,繼父志。與客談中州文獻,滔滔不盡。山喜苦酒,自稱老糵禪,眉乃稱小糵禪。

人物軼事

結交志士

不久後,明朝滅亡,清兵入關,傅山開始了長期、秘密的反清活動,暗中發展反清力量,而宗教無意是一股龐大的力量。為了更好的聯絡佛門道門志士,傅山穿朱衣道士服裝,住在佛教的寺廟裡,交友遍布儒道釋各界,連伊斯蘭教都有他的朋友。傅山雖是道士身份,但他戴黃冠,並非主張追求道教的超世間目標,從理論上,他認為成仙是不可能的,沒有“百歲不死 之人”。還批註過《金剛經》、《楞嚴經》、《五燈會元》並為二十三位同道僧人寫下傳略《二十三僧紀略》。在思想上,他又與同道為僧者志節相同,意氣相投反而在書中不屑談及道教經文,所以,他願意結交佛教道教方外之士,培養反清勢力。

如此等等人物,原來他們都是披著袈裟的儒士或遺民,都是有抱負、有才能的人物,是明清之際一批不逢時運的志節之人。傅山月旦人物,所評難得一贊,而對這批人物卻評價甚高,視他們為同道。由此,可以窺知傅山入道門交方外友自有其用心,與泛泛佞佛之輩、道教之徒根本不同,結交他們可以更好的為反清復明積蓄力量,並藉助佛門道門的宗教力量促成了"遇仙傳書案"、"朱衣道人案"等多次反清復明運動事件 。

隱居

晉祠 晉祠

明亡後,傅山衣紅衣,居山寺,改號朱衣道人,從事著反清復明的秘密活動。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傅山因南明總兵宋謙在晉豫邊界起事反清,事敗下獄,成“謀逆欽犯”,雖遭嚴刑,卻堅貞不屈,曾絕食九日,瀕臨死亡,後經營救獲釋,此案曾轟動一時,被稱作“朱衣道人案”。順治十四年(1657年),顧炎武因江南已無法容身,“浩然有山東之行”,應傅山之邀,千山獨步,天馬行地,來到了太原。順治十六年(1659年),鄭成功克鎮江,襲南京,張煌言攻安徽,江南反清形勢似轉機,傅山聞訊後,急忙南下,既至南京,鄭張已敗走,他只好帶著又一次地掃興回到太原,其後一直隱居於晉祠雲陶洞。他曾作《宿雲陶》詩:

霧柳霾花老眼憎,雲陶穩睡拔雞鳴;晉祠三日無吟興,只憶觀瀾智勇生。

隱居期間,他吟詩作畫,潛心著述,並與顧炎武、閻若璩、閻爾梅、朱彝尊等學人考證晉祠,感懷晉史。傅山待友必煮茶,故有人也將雲陶洞稱作茶煙洞,“石室茶煙”是晉祠內八景之一。景宜園距雲陶洞數步之遙,園內“雜樹交蔭,希見曦影”,此地為傅山飲茶品茗處。

期間,傅山先生在此還留有許多書法作品,其中嵌於朝陽洞石階下周柏旁壁間的“晉源之柏第一章”最為要緊,其字行楷中揉魏碑,舒緩里見矯捷,遒勁得力,練達通脫,一看便知是高逸出世、遺身物外之作,難怪能被閻若璩譽為晉祠三絕之一。難老泉亭內的“難老”匾、聖母殿廊下的“永錫難老”匾均為名題。嵌於文昌宮牆壁上的《文昌帝陰騭文》也出自他的手筆,全文446字,小楷寫就,直師鍾繇,工整不苟,玉潤珠圓,是其罕有的小楷作品。另外,景宜園楹聯“茶七碗,酒千盅,醉來踏破瑤階月;柳三眠,花一夢,興到傾倒碧玉觴”、同樂亭楹聯“萬竿逸氣爭棲鳳;一夜凌雲見籜龍”,“梧桐月白杯中照;楊柳風來畫上川”,也均為傅山所書。雲陶洞楹聯“日上山紅,赤縣靈真三劍動;月來水白,真人心印一珠明”之上聯中的“日”與下聯中的“月”合璧為明字,“珠明”則暗指朱明。

傅山對晉祠的影響不僅僅在於書法、著述,更在於對晉祠操守的提升、品格的趨高。“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的雲陶洞緊鄰朝陽洞,占據著晉祠雲至高。俯瞰全園,瞭然一目,遠眺田疇,隱約可現。除去一年一度廟會裡的紛雜熙攘,除去平日偶有摯友造訪,這裡少有遊人光顧。園日涉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當石磴上青苔侵階、隙間拱草,秋樹下的掃葉人又把一季的春華挈走時,傅山先生慨嘆感懷之餘,卻未倦慵喟然,詩作愈發激昂高亢,著述愈發精邃深湛,書法愈發奕奕神采,意志愈發貞固剛毅。他不是“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的隱逸者,也非“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的削跡仙。

論及晉祠的操守、品格,豈有不言傅山傅青主者也!

與酒

人們都知道傅山是一位偉大的道家思想文化大家,當時被人譽為“學海”。可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傅山還是一位好酒的性情中人。他在取得巨大的思想學術成就的同時,也與酒結下了終身的不解之緣。尤其是他與享譽國際國內的佳釀竹葉青,還有一段不能割捨的淵源。

傅山年輕時就嗜好喝酒。他在霜紅龕讀書時,曾作《紅葉樓》七言絕句一首,其中一句就是:“傅山徹夜醉霜紅。”明亡以後,由於感情鬱積悲憤,傅山對酒的愛好也越來越濃了。明亡後的第一個除夕夜,傅山痛苦地寫道:“無情今夜貪除酒,有約明朝不拜年。”傅山在長期的流寓生活中,除了書籍與筆墨之外,唯一不能離的就是酒了。當然,傅山與普通好酒的人不同,他除了對酒有種天然的喜歡外,還把酒作為發泄憤懣和交流思想的媒介。他和他的同道認為,酒是“真淳之液”,酒後能吐真言。

在傅山十多年的流寓生活中,汾陽是他寄居和活動較多的地方之一。而汾陽正是汾酒和竹葉青的誕生地,因此,傅山便與竹葉青有了修訂和完善之緣。

說起竹葉青,它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這一年,山西酒行又要開酒會了,一東家吩咐兩個夥計備好一壇新酒抬去參品。這天天氣特別熱,夥計倆走得又熱又渴,到了正午,恰巧來到一片竹林,兩人一商量,決定先在竹林里涼快涼快,找口水喝。可哪有水呢!夥計倆順手從一株成竹上扯了兩片大竹葉,捻成兩個小酒杯喝起來。他倆喝完酒卻傻眼了:只剩下半罈子酒,怎么去交差呢?

兩人走不多遠,又見到一片竹林,竹林里有個小水窪,上面飄著的一層竹葉將窪中的水映得晶瑩碧綠,甚是惹人喜愛。這夥計倆趕緊把酒罈子放下,蹲在小水窪邊,你一下,我一下地往罈子里加水,不一會兒就把罈子灌滿了。

再說酒會上。就在各家的酒快要品嘗完了,只見這夥計倆滿頭大汗地抬著罈子走進會場,東家揭開壇蓋,舀了一碗酒,恭恭敬敬地捧到酒會會長面前。不用細說,這年酒會上,夥計倆送去的酒名列榜首!

後來,東家買下了那塊地皮,將自己的酒坊遷去,在小水窪上打了一眼井,又從釀造技藝上努力改進,還在釀好的酒中加入新鮮的竹葉,終於釀出了別有色味的好酒,取名“竹葉青”。

唐代的竹葉青已經名氣不小,武則天曾吟詠道:“酒中浮竹葉,杯中寫芙蓉。”初唐詩人王績也寫道:“竹葉連糟翠,葡萄帶曲紅。”可見,唐代的竹葉青已有了一定的發展。到了宋代,竹葉青的配方中已有了中藥的成分。而竹葉青能有今天的獨特品質,則是因為傅山對其配方的修訂。

據記載,傅山經常往來於汾陽,他行醫道,品美酒,並從保健和養生的目的出發,對竹葉青的配方進行了研究,還與許多酒工成為好朋友。一日,傅山看酒工浸泡藥材釀造竹葉青酒,有深厚中醫學基礎和豐富經驗的他便教酒工如何浸泡,如何搭配中藥材牞才能發揮更好的療效。酒工們按他說的方法一試,果然釀出的酒不僅味道芳醇,金黃透亮,醫治經絡疾病的療效也顯著提高。傅山將竹葉青的配製用藥由過去的四五種改為十二種,保留了竹葉的成分,使竹葉青具有多種保健養生功效,成了今天名重天下的佳釀。

傅山流寓四方,喝過各種各樣的酒,但他最欣賞的酒中,應該少不了自己親自修訂完善過的竹葉青吧。

作品風格

漢白玉石匾,137厘米x52厘米,厚10厘米 漢白玉石匾,137厘米x52厘米,厚10厘米

處於董趙書風籠罩書壇之際的傅山,也曾學過趙孟頫,明亡以後專攻顏魯公,再後直取魏晉,逆流而上,直入淵 藪。全祖望《陽曲傅青主先生事略》云:“工書,自大小篆,隸以下,無不精,兼工畫”。他的小楷《千文》直追鐘王,樸實古拙。他曾說:“楷書不知篆隸之變,任寫到妙處,終是俗格。”傅山喜以篆隸筆法作書,重骨力,宗顏書而參以鐘王意趣,並受王鐸書風影響,形成自己獨特的面貌,中年以前已得時譽。他後期對趙字貶斥得很利害“予不極喜趙子昂,薄其人而遂惡其書,近細視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綽約自是賤態,潤秀圓轉尚屬正脈,蓋自《蘭亭》內稍變而至此與時高下亦由氣運,不獨文章然也。”(《霜紅龕集》)。這一段書評史上“書如其人”的典型論斷,自然這與他生逢易代之特殊時期有關。他還在《作字示兒孫》中說“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這種論述針對當時“奴書”盛行的清初書壇無疑是一副清醒劑。他力倡“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藝術主張,以自然天倪為尚,三百多年來一直備受推崇。傅山的主要作品有:

1、《草書孟浩然詩》:此卷書錄唐代詩人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等詩十八首。此卷書法縱逸奇宕,字與字間不相連屬,結字欹正相間,古拙雄健,但筆意相連不斷,充分體現了傅山書法藝術之特色,亦是對其書法美學思想作了最好的詮釋。此卷向被視為傅山草書中的上乘佳作,代表了傅山中晚期行草書的最高藝術水平。

2、《右軍大醉詩軸》:是傅山的代表作,詩云:“右軍大醉舞蒸豪,顛倒青蘺白錦袍。滿眼師宜欺老輩,遙遙何 處落鴻毛。”其流暢的用筆中仿佛有著某種生拙的氣息,然而其用筆又在法度之中。纏繞遊絲的強調,使字與字,筆劃與筆劃間的疏密空間對比格外鮮明。其間欹斜反正、相避揖讓、縱斂開合等藝術手法,在傅山的手下運用得十分嫻熟,仿佛均在不經意中,真率的情感、大起大落的章法,充分表現了他博大精深的胸懷。

3、《行草五律詩軸》:此軸書錄唐代著名詩人杜甫五言詩一首,書法筆勢雄奇,連綿飛動,起伏迭宕,字間連帶自然,表現出生氣鬱勃的宏大的氣勢,體現了書法家極強的個性。結字不求工穩,單個字顯得欹側不穩,然通幅觀之,氣韻生動,結構自然,字形大小的變化更增加了作品的生動性和躍動感,給人以樸拙遒美之感。

釋文:“風磴吹陰雪,雲門吼瀑泉。酒醒思臥簟,衣冷欲裝綿。野老來看客,河魚不取錢。只疑淳樸處,自有一山川。書為松初先生詞伯教政。傅真山。”

4、《草書立軸》:傅山這幅草書,天馬行空,如此的絢麗燦爛。他的詩句,風雲飛動,姿態翩翩,線條纏綿縈迴,無起無止,如古藤盤繞,時而筆斷意聯,顧盼生姿。他的每一個字亂頭粗服,不可羈勒,卻又天真爛漫,有著如此令人心神不安的美。從“城郭休還”、“哀猿啼處”的黍離之悲,到“滄江白日漁樵語,日暮歸來雨滿衣”的明淨的心靈,傅山的整幅草書充滿了精神上的自由,沉靜的美。任俠,賦性剛直不阿。十五歲補博士弟子員,二十歲試高等廩餼。後就讀於三立書院,受到山西提學袁繼鹹的教誨和青睞。崇禎年間傅山與薛宗周等生員百餘名聯名上書為袁氏訟冤,勇挫閹宦權奸,後得以昭雪而名震朝野。明亡後他拜壽陽五峰山道土郭靜中為師,出家為道。他又多次從事反清的活動,並曾被捕,在獄中“抗詞不屈,絕食數日,幾死”。康熙年間,朝廷開設博學鴻詞科,傅山時已七十二歲,給事中李宗孔、劉沛先薦其進京應試,他稱病推辭,陽曲知縣戴夢熊奉命促駕,竟令人舁其床而行,至都門外三十里,傅山抵死不入城,清廷免試,授封“內閣中書”放還。他既不謝恩,亦不接受,出京時,送行者途為之塞。

傅山通曉經史、諸子、道佛之學,著有《霜紅龕集》四十卷。長於書畫,精鑑賞,並開清代金石學之源。傅山在醫學上,也有著巨大的成就。他精內科、婦科、兒科、外科,尤以婦科為最。其醫著《傅青主女科》、《青囊秘訣》,至今流傳於世,造福於人。在文學藝術上他更是一位富有批判和創造精神的思想啟蒙先驅。

人物評價

顧炎武: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又酬傅處士韻》)

蕭然物外,自得天機,吾不如傅青主。(《廣師篇》)

讀書不多,輕言著述,必誤後學……雖青主讀書四五十年,亦同此見。(《與潘次耕札》)

畢亮四:公他高潔,掃除百年蕪穢靡蔽,一意孤行,不在龍門之下。(《西北文集》)

後世紀念

傅山祠堂

邵學軍先生題字 邵學軍先生題字

傅山祠堂位於今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區,傅山先生故里“西 是在一戶老夫婦二百多畝的農耕與民居兩用地上建造的,占地約一百多平方米。古代,這裡屬太原府陽曲縣管轄,解放後,歸太原市北郊區。

自先生仙逝三百餘年以來,百姓無時不刻,用各種方法紀念來表達對先生的愛戴與敬仰,在西村先生故里,百姓自發地造祠堂,雖矮小簡樸,又多次遭受毀壞,多次靠這戶村民自己微薄的力量再修繕,九十年代末,改為水泥與木料混合結構。在老夫婦的日夜看護中,祠堂中一點一點彩繪裝飾,重新泥塑了先生塑像,並在2006年農曆六月十九日,先生誕辰四百周年〔虛歲〕紀念日,安裝懸掛了“傅山書體傳承人”邵學軍先生題寫的“傅山祠堂”牌匾,以供各地文人雅士瞻仰,及善人求仙問醫。

傅山紀念館

傅山紀念館位於山西太原晉祠博物館內勝瀛樓的西南側,是坐南向北的一座清代建築的四合院,其總占地面積553.5平方米,整個館址東西寬20.7米,南北深27米,館內為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構形與裝飾,內有南屋五楹,東西配房各三間,前開屏門,別成院落,東北隅辟小門,東出別構小院。館內四周連通,布展靈活方便,為迴廊式的展廳,雕刻精緻,油飾彩繪,雅致怡人。紀念館是永久性陳列展覽與收藏傅山書畫精品、文獻資料及對外文化交流,舉行各種活動的重要場所。

傅青主[明末清初著名學者] 傅青主[明末清初著名學者]

傅山紀念館,原為同樂亭,創建於清乾隆二年(1737年)。清乾隆書法家楊二酉《同樂亭記》寫道:“里人歲時宴饗,來會於斯,無移樽擇勝之勞,有少長鹹集之盛,故顏其亭曰同樂。”劉大鵬有聯“同聲相應,同會相求、同人共樂千秋節;樂不可無、樂不可極、樂事還同萬眾心”。1964年,經太原市政府批准,在同樂亭原址上,向西擴建三米,其名由同樂亭改為“山西曆代書畫館”,此名匾由郭沫若題寫,後改為為“傅山書畫展覽館”、“傅山紀念館”。

作為三晉文化名人傅山的故里,從古到今,用傅山命名的學校、街道、醫院、商鋪日漸增多,為挖掘傅山文化及其產業,打造弘揚傅山文化氛圍。早在一九九二年初,原北郊區委書記范世康就作了打造傅山名人品牌、開發旅遊文化產業、發展向陽工商十里一條街的批示,1995年至1998年間又進行了三次大的規劃。2004年為進一步挖掘傅山瑰寶,在區委、區政府的牽頭下,在向陽鎮黨委、政府的積極配合下,策劃了“中華傅山園”“傅山廣場”的建設規劃項目。

山西作為傅山先生的故鄉,山西人民始終對先生懷著崇高的敬意和懷念。2007年,當此傅山先生誕辰400周年之際,目前收藏有國內最多先生遺墨的山西博物院,聯合晉祠博物館及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天津博物館等多家大型文博收藏單位,將之前分散各地的先生書畫作品匯聚一處,作一集中展示。這是300年來很多先生手澤遺珍第一次重歸故里,也是先生作品的空前大聚合,這是紀念傅山先生的一次隆重活動。暫定於2007年9月25日左右開,展出時間三個月。

傅山墓

太原市尖草坪區柴村鎮呼延村西的崛圍山,南北走向,山勢陡峻,南有青峰,北有飛雲峰,兩峰間是東西方向的山谷。山上有著名的多福寺、舍利塔,現為太原市的一個旅遊景區。從南峰腳下直到山頂,有順山而築的石階,踏著石階往上大約三百級左右,路旁便見一座現代用磚圍砌的墓碑,正中刻有“供奉傅山先生之神位”的字樣。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陶淑著,河北省《衡水縣誌》地理卷之二地理丘墓第十五頁載:“明 傅山墓在治西四十里”。清道光二十三年編印的《陽曲縣誌》中,有如此記載:“國朝征君傅山墓在西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