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發熱證

證候發熱以上午為常見,勞倦即復發或加重,伴有聲低氣短,倦怠乏力,飲食少味,或兼惡風自汗,舌質淡,邊尖有齒痕,舌苔薄,脈大無力。 。 。

證候

發熱以上午為常見,勞倦即復發或加重,伴有聲低氣短,倦怠乏力,飲食少味,或兼惡風自汗,舌質淡,邊尖有齒痕,舌苔薄,脈大無力。
證候分析 氣虛發熱多由脾胃氣虛所引起。李杲(gao三聲)《脾胃論》中指出:它是由於“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陰火:離位的相火)而發熱。上午陽氣初生而未盛,故以上午常見,且勞則氣耗,故勞倦則復發或加重;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則飲食乏味,聲低氣短。脾主四肢,氣虛則肢體乏力;氣虛衛外不固則惡風、自汗。舌質淡舌苔薄,邊尖齒痕,脈大無力,皆屬氣虛之象。

治法

甘溫除熱。
方藥: 補中益氣湯(黃芪、人參、白朮、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若進而發展為陽氣虛衰,虛陽外越,則熱而形寒,面色胱白,汗出肢冷,腰酸便溏,舌質淡,脈沉細而微,或浮大無根,用參附湯(人參、熟附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