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戲曲版畫
正文
以戲曲為題材的版畫,盛行於清中葉以後,主要產地有河北楊柳青、江蘇桃花塢等。因這類民間版畫多在新年張貼,又稱“年畫”。楊柳青的戲曲版畫,現存較早的有清乾隆年間的《百花公主》、《辛安驛》、《瑞草園》等數種。取材戲曲故事,人物刻畫與舞台扮相有相近處,由於受了明代戲曲劇本版畫插圖的傳統影響,多增添山水、樓台、花木等背景。嘉慶、道光以後作品漸多,至光緒年間最為興盛。其畫風也有明顯改變,不但題材是戲曲的,而且演員的身段工架、舞台場面調度、服飾、臉譜以及砌末等,幾乎都依照舞台演出加以真實描繪。楊柳青距北京 100多公里,年畫作坊聘請畫師到北京觀摩演出,記下各劇精彩場面,然後進行創作。其時京劇盛行,名伶雲集,這些版畫成了這一時期京劇藝術的生動寫照。現在能收集到的楊柳青戲曲版畫,有 340多種。其中一小部分為彩色印繪,大部分為墨線印製。1959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楊柳青年畫資料集》(王樹村編),收有乾隆以來彩色作品20多種。同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京劇版畫》(王樹村編選,陶君起註解),收有清末的墨線作品100種。 桃花塢的戲曲版畫,現在收集到的有70多種。較早的作品以表現崑曲為多。同治以後,京班南下,受到上海、蘇州等地觀眾的歡迎,桃花塢版畫也轉向描繪京班演出。如同治、光緒年間的年畫《金山寺》,畫面是個完整的戲台。台口兩柱懸掛明角串燈,下面各立一牌,分別寫著“特請京都新到清客串”,“本園今日準演金山寺”(見彩圖)。象這樣布局的戲曲年畫當時有好多種,正反映了京劇初到南方時的演出景象。 除楊柳青、桃花塢外,山東濰縣、山西臨汾、四川綿竹、陝西鳳翔、安徽臨泉等地,也都有不少戲曲版畫。它們所描繪的,大都是當地劇種的演出風貌。這些戲曲版畫,對於研究清代戲曲的劇目、人物扮相、演出特色等,都是可貴的形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