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淺表性胃竇炎是常見病,在我國尤為常見。胃在解剖學上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叫胃底,中部叫胃體,下部叫胃竇。如果胃竇部分發炎,即是淺表性胃竇炎。按照病理的改變,淺表性胃竇炎又可分為兩類。①病變僅累及胃黏膜淺層,叫慢性淺表性胃炎;②病變累及胃的腺體,造成腺體萎縮,便稱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病因和發病機制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其它如飲食和環境因素、自身免疫(少見)、幽門括約肌功能不全也可為病因,但常常是以幽門螺桿菌感染為基礎的。
臨床表現
由幽門螺桿菌引起的淺表性胃竇炎多數患者無症狀;有症狀者表現為上腹痛或不適、上腹脹、噯氣、噁心等消化不良症狀。這些症狀之有無及嚴重程度與內鏡所見及組織病理學改變並無肯定的相關性。
實驗室和其他檢查
胃鏡及或組織檢查是診斷慢性胃炎的最可靠方法。內經下可見紅斑(點、片狀或條索狀)、黏膜粗糙不平、出血點、黏膜水腫滲出等基本表現。活組織病理學檢查時刻同時檢測幽門螺桿菌,並可在內鏡時再多取一塊活組織作快速尿素酶檢查以增加診斷的可靠性。另外有碳14或碳13尿素呼吸試驗及血清學檢查用於檢測幽門螺桿菌。
治療
關於根除幽門螺桿菌
對於幽門螺桿菌引起的淺表性胃竇炎是否應該常規根除幽門螺桿菌缺乏統一意見。2006年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建議根除幽門螺桿菌特別適用於:1.伴有胃黏膜糜爛、萎縮及腸化生者;2.有消化不良症狀者;3.伴有胃癌家族史者。
關於消化不良症狀的治療
由於症狀與病理檢查無相關性,症狀性治療實質上屬於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經驗治療。抗酸或抑酸藥、促胃腸動力藥、胃黏膜保護藥、中藥均可試用,這些藥物除對症治療作用外,對胃黏膜上皮修復及炎症也可能有一定作用。
異型增生的治療
異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變,應予高度重視。對於輕度異型增生者除給予上述積極治療外,關鍵在於定期隨訪。對肯定的重度異型增生則宜予預防性手術,現在多採用內鏡下胃黏膜切除術。
飲食調理
少吃過甜的食物,少喝濃茶、咖啡,戒除菸酒。因為,過甜的食物及濃茶、咖啡會增加胃酸分泌,破壞胃黏膜的保護功能;吸菸可致膽汁返流,並影響胃黏膜的血液循環;飲酒可削弱胃黏膜的抵抗力。其次是進食要定量定時,細嚼慢咽。不必長年吃細軟食物。
藥物治療
主
要藥物是保護胃黏膜或殺滅Hp的藥物;其次是對症治療藥物。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特效藥可以治癒淺表性胃竇炎。胃黏膜保護劑可選用硫糖鋁1gtid,枸櫞酸鉍鉀(果膠鉍、德諾)2片bid或替普瑞酮50mgtid口服。一般療程為1~3個月,不必長年吃藥,有人連續服藥1~2年是不必要的。對症治療也很重要,腹脹、膽汁返流者可選用多潘立酮10mgtid,甲氧氯普胺10mgtid或西沙比利5mgtid。反酸水者可用雷尼替丁150mgbid。葉酸(FA)對腸腺化生有一定療效,上海消化病臨床研究所選擇了部分伴有腸腺化生或異型增生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人,給予FA口服,半年後腺體萎縮和腸化生明顯改善。其他治療
有人認為,淺表性胃竇炎病人開刀可防止胃癌,這是錯誤的。一方面不是所有淺表性胃竇炎一定會變癌,另一方面開刀不僅不能防止胃癌,相反手術後胃癌的發病率比不開刀者還要高6%。只有當病人出現重度腸腺化生或重度不典型增生時,才需要進行手術。因為這時變癌的可能性已經極大了。
注意事項
大多數淺表性胃炎患者缺乏臨床症狀,需要胃鏡檢查來確診。有部分患者常有上腹部脹悶、噯氣、吐酸、食慾減退,或無規律上腹隱痛,食後加重等諸多表現。淺表性胃炎經治療多能痊癒;若失於治療,則可進一步發展,固有腺體因炎症破壞而減少,可以轉化為萎縮性胃炎,甚至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為胃癌。因此,及時系統的治療十分重要。
生活中的常見疾病
胃病、癲癇、失眠、焦慮等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病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