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憩室

消化道憩室

胃腸道壁層局部向外膨出形成的袋狀突出。


內容

胃腸道壁層局部向外膨出形成的袋狀突出。可發生於胃腸道的任何部位,以十二指腸降部最為多見,其次為食管和小腸。中國結腸憩室比西方國家少見,胃部憩室也很少見。無併發症的消化道憩室對人體健康多無明顯影響。
 

分類

根據憩室壁的結構不同,分為真性和假性兩種。前者為黏膜、肌層和漿膜均膨出,而假性憩室則只有黏膜和漿膜兩層突出。憩室可以多發,也可以單發,以單發者為多。

假性憩室多為先天性。真性憩室則以獲得性多見。
 

形成

不十分清楚。正常時,胃腸道腔內有一定的壓力,這壓力部分被腔外壓力所抵消,部分則由具有彈性的胃腸壁組織所承受,處於平衡狀態。假如某一部位的胃腸壁層組織因先天發育不良或後天損傷而發生退行性變,以致局部承受腔內壓力的能力減弱,或者腸道外鄰近組織炎性粘連或腸壁表面脂肪積聚過多而牽拉腸道,使局部胃腸道壁突出,形成憩室。

 臨床表現

消化道憩室多無症狀,常在 X射線鋇餐、鋇灌腸或纖維內鏡檢查時偶然發現。若憩室較大或並發憩室炎時,可以出現局部不適或隱痛,有時還可以出血。梅克爾氏憩室含有胃黏膜異位組織時,可以發生消化性潰瘍。

 診斷和治療

 主要依靠 X射線鋇餐造影、鋇劑灌腸檢查或纖維內窺鏡檢查。一般不需治療。如果並發嚴重憩室炎、出血或其他併發症時,可考慮手術切除。

 常見種類

可見以下四類:①食管憩室。在食管各段均可發生,中國以食管中段憩室比較多見。發生於咽與食管連線區者又稱為岑克爾氏憩室,屬於假性憩室。②胃憩室。非常少見。③小腸憩室。多發生於十二指腸降部,在消化道憩室中最為常見。發生率占屍檢材料的8%左右,約占全部消化道憩室的70%。原因可能與十二指腸降部法特氏壺腹周圍有膽管、胰管和血管的通過有關,局部腸壁比較薄弱,若腔內壓力增高或腸外鄰近組織牽拉時,軟弱的腸壁被迫疝出,逐漸形成袋狀憩室。另一種發生於迴腸末段的憩室稱之為梅克爾氏憩室,屬於先天性畸形,憩室壁內可含有胃黏膜等異位組織,發現率約占屍檢的 2%。④結腸憩室。在西方國家中比較多見。過去認為在中國少見,其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不同有關。據估計,20世紀末在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結腸憩室的發生率可達4.4~12.7%。

配圖

消化道憩室

所屬分類

消化系統疾病
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斷和處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