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崗鄉

泊崗鄉

泊崗鄉位於蘇皖兩省三縣(泗洪、五河、盱眙)交界處,四面淮河環繞,形成小島。是滁州市唯一的淮北鄉,有明光市淮河“寶島”之稱。島上風光秀麗,景色怡人,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素有淮上明珠之美譽。該島集觀光旅遊、生產生活於一體,是人們理想的養身寶地。多年來,它一直被評為安徽省生態環境優美鄉,也是安徽省銀杏第一鄉,還是安徽省文物保護鄉。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基本簡介

安徽省明光市泊崗鄉。
“金泊崗,銀代陽,萬年窮不了大柳巷”。
泊崗鄉政府大樓
這首從古代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民謠,形象地表明這幾個臨淮鄉鎮,是美麗而又富饒的魚米之鄉。民謠中的金泊崗,就是今天被譽為“安徽銀杏第一鄉”的泊崗鄉。
全鄉轄4個行政村,1.7萬人,轄區面積2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2.1萬畝,為淮河沖積平原,這裡田園秀美,生態宜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物產豐富。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以農民致富奔小康為目標,著力打造綠色泊崗、誠信泊崗、生態泊崗、和諧泊崗,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現已形成銀杏、蔬菜、水產及花生加工運輸四大特色支柱產業。私營經濟與勞務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
泊崗生態鄉讓您遠離都市的喧囂,盡享生態自然之美,農家風情之樂!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5628


7942


7686

家庭戶戶數

4121

家庭戶總人口(總)

15610

家庭戶男

7926

家庭戶女

7684

0-14歲(總)

3814

0-14歲男

1974

0-14歲女

1840

15-64歲(總)

10654

15-64歲男

5463

15-64歲女

5191

65歲及以上(總)

1160

65歲及以上男

505

65歲及以上女

655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5545

泊崗鄉各村戶籍人口(據“六普”統計)
泊崗村6197人 新淮村3940人
安全村3739人 高秦村2760人
全鄉總合計16636人(不包括戶口待定133人)。

歷史變遷

泊崗歷史悠久,上溯遠古,地屬淮夷。夏、商、周分屬揚州徐州青州。春秋戰國分屬吳國楚國,屬於“吳頭楚尾”。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分封,置郡縣,泊崗屬盱眙縣。以後各朝各代,直至民國,州縣設定雖有變更,泊崗均屬盱眙縣。民國二十一年屬新成立的嘉山縣,二十九年(1940年),共產黨領導的蘇皖邊區建立紅色政權,泊崗屬盱鳳嘉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盱鳳嘉縣政府改為辦事處,治所就設在泊崗。全國解放後,1949年泊崗劃歸新嘉山縣。1994年撤縣改市,泊崗屬明光市。
泊崗鄉歷史悠久是淮河沖積平原,在解放前屬於盱眙縣後屬於嘉山縣,在58年成立了泊崗人民公社,改革開放後取消人民公社設立泊崗鄉人民政府,歷任鄉黨委書記有:尹若成、張正廣、劉振龍、朱家舜、劉全來、劉勝田、丁宏利、詹步衛、朱家如。
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變遷,泊崗鄉大部分古蹟已不復存在如桃花塢、寺廟等,但倖存下來的仍然不少,現存下來幾塊清康熙年間的石碑,通過這些文物古蹟,仍然可以透視到昔日的輝煌,領略到泊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厚重的民族底蘊。這些文物古蹟是泊崗鄉文化的載體,歷史的表征,是研究清代歷史、清代宮廷史、清代建築的難得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泊崗由來

泊崗,古名土龍崗。相傳在遠古時期乃土龍盤踞之地。土龍為防範淮河洪水侵襲,掩土為崗,故而得名。南北朝時,北魏有一姓楊的官員,被朝廷罷官南遷,乘船途徑泊崗,見泊崗四面環水,崗湖兼有,景色甚佳,便在此定居下來。當時觸景生情,寫詩一首:
朝乘淮舟暮泊崗,夕照金沙遍地黃。
登高遠眺四野景,崗下滿目盡湖光。
此後,人們便據此意,將土龍崗更名為泊崗。 

文化遺址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泊崗留下了許多文化遺址和遺蹟。早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生息繁衍,1953年秋,由華東地區文物工作隊發現,安徽省考古所和原嘉山縣文管所分別於1974年和1981年調查,在泊崗東崗坡面上有一米多深的文化層里清理出石斧、石鑿、礪石等石器11件,灰紅兩色陶片300餘件,根據出土文物鑑定,該遺址當屬新石器時代早期。在1953年泊崗引河工程中,還發掘出古代不同時期的文物378件。其中有陶、瓷、銅、鐵、石、玉等不同類型的器物。有商代青銅器、漢代陶器、宋代瓷器。此外還發現兩千多年前較為完整的石斧兩件。這些文物,現藏於江蘇南京博物院。其中出土的四件商代等青銅器,製作精美,很有特色,這對於研究我國古代商民族與淮夷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盛名泊崗

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鄉
安徽省環境優美鄉
安徽省銀杏第一鄉
安徽省水產示範鄉
安徽科技學院教學實習基地
華東馬鈴薯之鄉
滁州市平安鄉鎮
停泊現代人類的地方
萬畝銀杏輝映下的魅力泊崗
“泊崗蘿蔔”引發愛心如潮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泊崗鄉地處蘇皖兩省三縣(泗洪、明光、盱眙)交界處,明光市最北部,南與柳巷鎮分列淮河兩岸,北與蘇北“白酒之鄉”雙溝鎮隔河相望,東接江蘇省盱眙縣,西臨泗洪縣四河鄉。位於北緯33°1′12″-33°6′54″,東經118°59′30″-118°9′10″之間,全鄉被淮河與懷洪新河所包圍,是滁州市唯一的淮北鄉,也是千里淮河唯一的“島鄉”。 東距寧宿徐高速入口3km;西距 104國道20km;南臨黃金運輸水道 淮河;北與蘇北“白酒之鄉”鎮隔河相望;與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 洪澤湖相距2km,區位優越,交通便捷。

地形地貌

泊崗鄉屬淮北平原,地面高程在12.1-18.5米之間,大致從西南向東北傾斜,地面坡度較平緩,土質疏鬆,以兩合土為主,間有沙壤土,平均土層厚度﹥200cm, pH值7.2左右,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12.89g/kg,全氮平均含量0.78 g/kg,有效磷29.49mg/kg,速效鉀90.07 mg/kg,鐵、錳、銅、鋅含量分別為12.11 mg/kg、10.71 mg/kg、1.51 mg/kg、1.53 mg/kg,適宜種植各類蔬菜、果品、林木、花卉等。

氣候特徵

泊崗鄉屬中 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年無嚴寒酷暑,氣候條件優越。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降水量950mm,降雨主要集中在6-8月份,7月份降雨最多,達到500mm左右,無霜期達210天,常年以東北風為主,東風次之,夏季以東南風為主,年日照時數2600小時,主要災害為旱澇災害,尤其是澇災較為嚴重。

水文特徵

泊崗鄉被新老淮河環繞,新淮(引)河為淮河第一次治理時開挖的一條引河,東西向長7.3公里,向東流入洪澤湖,正常水位13.5米,年最高水位17.9-18米,最低水位10-11.5米;懷洪新河(老淮河)發源地為淮河,環繞泊崗鄉,環繞總長13.7公里,正常水位13.5米,年最高水位14.5-16.2米,最低水位10-11米。鄉域內溝網縱橫,為抗旱排澇提供了基礎。

下轄村莊

泊崗村

泊崗村屬街道村,是由原西泊村、泊北村和泊南村三村合併而成,村現有人口6026人,黨員150人。村設總支一個,總支下設三個支部。
泊崗村西泊片盛產花生,曾因進貢朝廷而聞名,現已成為買四方賣四方的花生集散地,年銷售花生近千噸;一千多畝的小弓棚西瓜成為該片農業生產的又一特色。因成本低、上市早、價格高、收益好而越來越被農戶接受。
泊崗村泊北片原是街道村,農戶除種植蔬菜、沿街做小生意外,外出務工是該片又一亮點,烤羊肉使眾多務工者成為富裕戶,安徽日報頭版曾以“南京有個泊北二村”、就泊北人在南京烤羊肉發家致富作過報導。

高秦村

高秦村位於明光市泊崗鄉東部,距鄉政府僅有1公里,高秦村現有人口2798人,
高秦村
黨員48人。
高秦村農業生產以種植常規農業為主,是泊崗鄉產糧大村。
由於高秦村南面是淮河引河段,屬堆土區,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高秦村大建土磚窯,曾年產紅磚5000萬塊。隨著土源的減少,2003年多家土磚窯已停產復耕。全村有進1000人外出務工,勞務輸出收入現以成為農民收入的主渠道。是泊崗鄉勞務輸出第一大村、糧食生產第一大村。

安全村

安全村位於明光市泊崗鄉東北部,2008年安全村由原安全村和老窯村合併而成。現有人口3798人,黨員92名。村設一個總支,總支下設兩個支部。
近年來,安全村產業結構調整取的較大進展,一年四熟的種植模式在全鄉得到推廣。公司+農戶的生產模式使農戶收益頗多,全鄉10000畝的蔬菜種植面積,形成了以安全村為中心的蔬菜集散地,蔬菜暢銷周遍大中城市。

新淮村

新淮村位於泊崗鄉北部,與江蘇重鎮--雙溝鎮隔老淮河相望。2008年村級區劃調整後,原新淮村和胡台村合併組成新的新淮村。全村現有人口3975人,黨員97人,村設總支,總支下設三個支部。
新淮村是滁州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2007年被省林業廳命名為銀杏生產“特色示範村”。
銀杏、蔬菜、生豬養殖、網箱養殖和豆製品加工是新淮村五大支柱性產業。新淮村現有規格不等的銀杏苗木1000萬株;蔬菜生產面積約占全村耕地面積的85%,是遠近聞名的蔬菜生產基地。

區位分析

經濟區位

泊崗鄉位於淮河北岸,緊鄰經濟發達、消費水平高的長三角地區,有利於招商引資與消費市場的開拓;背靠經濟強省江蘇省,位於南京2小時經濟圈內,可以承接江蘇經濟強省的輻射帶動,與江蘇的縣市開展橫向合作,有利於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及先進經營管理經驗,帶動泊崗鄉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建設。

生態區位

泊崗鄉屬淮河淤積平原,外圍為安徽省沿淮濕地保護區,
生態區位
通過懷洪新河與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線,泊崗東南低洼地設有安徽省濕地保護區環境監測點,周邊無工業污染。鄉域內河水清澈、綠樹成蔭、空氣清新、環境宜人,土壤肥沃,適宜各類作物和畜禽種養,物種豐富。內外優越的環境條件為泊崗發展休閒農業奠定了基礎。

文化區位

泊崗鄉人民淳樸熱情,民間文化豐富有趣,如銀杏來源、東大廟故事、石隱(失引)寺遺址、 紅雲寺(代唐)舊址、 鳳凰墩由來、桃花塢、盱鳳嘉辦事處(新四軍洪澤湖北撤時)舊址、治淮故事等,生動有趣。泊崗鄉周邊文化活動也頗為豐富,如雙溝鎮廟會、峰山鄉鑼鼓文化節、上塘鎮歡牛節、青陽鎮梨花節、梅花鎮掰手節等,節慶活動各具特色、氣氛活躍。藉助自身及周邊深厚的文化底蘊及豐富的活動內容,可尋求與農業文化的有效契合,帶動泊崗鄉農業文化產業的發展。

農業產業

農業產業結構

2010年泊崗鄉實現農業總產值9500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6184.5萬元,占總產值
農業產業結構圖
的65.1%,林業產值997.5萬元,占比10.5%,畜牧業總產值1225.5萬元,占比12.9%,漁業總產值1092.5萬元,占比11.5%。

種植業

泊崗鄉現有蔬菜種植面積1.3萬畝,已通過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蔬菜認證。其中 馬鈴薯是當地種植特色,2011年已成功申報“金泊崗馬鈴薯” 註冊商標,有“華東馬鈴薯第一鄉”的稱號,主要分布新淮村與安全村;大棚設施蔬菜種植集中在新淮村及泊崗村,蔬菜複種指數達400%,是泊崗鄉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油料類作物以 花生大豆芝麻為主,基於良好的土壤水文條件,泊崗鄉花生等產品品質較優,歷史上曾是有名的朝廷貢品。
糧食類作物主要有 小麥玉米。 

林業

以銀杏種植為主,已成為泊崗鄉的特色和優勢產業,有“安徽銀杏第一鄉”的美譽。銀杏種植始於1953年,現已栽植銀杏1.1萬畝,其中定植苗40萬株,苗圃地5000畝,掛果樹2萬株(其中樹齡50年以上的保存有165株),年產銀杏果4萬公斤,采葉銀杏3000畝,年產鮮葉3000噸(折合乾葉約1000噸),銀杏果用豐產園1000畝,銀杏總株數已達2170萬株。銀杏不僅是泊崗鄉獨特的風景,其系列產品如銀杏茶、銀杏果、銀杏保健枕、銀杏酒、銀杏盆景等也都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是今後要重點扶持的產業。 

畜牧業

以生豬養殖和沿河雞鴨養殖為主,主要為農戶分散養殖。2010年全鄉生豬、家禽飼養量分別為7165頭,38500羽,年出欄生豬7000頭,年出欄肉鴨、肉雞近25000羽。畜禽養殖為種植業提供了可靠的有機肥料。 

漁業

泊崗鄉四面環水,水產養殖條件優越,有池塘養殖、圍網養殖及網箱養殖三種方式,養殖品種有鱉、蝦、蟹、 銀魚斑點叉尾鮰鱖魚、鯉魚、鯽魚等。2010年水產養殖面積4900畝,發展網箱3200個,年產成魚3000噸,年純收入520萬元。是泊崗鄉的又一特色產業。 

農產品加工

以初加工為主,包括花生去殼加工和銀杏葉烘乾加工。
農產品分布
2010年去殼花生銷售總量約4000噸,產值達3300萬元,銀杏葉烘乾能力為每年1000噸乾葉。今後可適當開發一些深度加工產品,延伸產業鏈條,為休閒農業發展提供多樣化、系列化的產品。

旅遊之窗

桃花塢

相傳在列國時期,有一名士惠子,生性好游,酷愛桃花,常年遊覽各地,意欲尋一植桃寶地,以安享天年。一日,乘舟行至泊崗西邊淮河水畔,見岸上景色甚佳,便棄舟登岸遊覽。走有里許,見前面有片窪地,長有數株桃樹,桃花正在綻放。走近細看,花朵異常鮮艷,香氣陣陣襲人,非他處桃樹可比,再看地形,此處處於鳳凰墩下,地勢低洼,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氣候溫和,正是自己理想植桃的風水寶地。見此,他興奮不已,當即決定在此結廬而居。
惠子愛桃,識桃,也是植桃植桃行家。定居後,未及三、五年便植桃數千株,整個窪地均已植滿。每到春天,桃花盛開,鮮艷無比,景致十分誘人。由此,人們便將它起名為“ 桃花塢”。特別是春日清晨,窪地多霧,桃花被薄霧籠罩,遠處看去,似花非花,似霧非霧,朦朦朧朧,如同一片粉紅色的彩雲。故而,有人把它稱之為“桃花霧”。同時把桃園的主人公惠子也稱之為“桃公”。
據有關史料記載,惠子在桃花塢植桃一直綿延數十代。後因戰火紛擾,惠子子孫為避災禍,舉族外遷,那本植桃秘籍桃經也不知去向。從此,桃花塢的桃園日漸凋零,不過,由於長期受惠家德影響,當地居民也都養成了愛桃植桃的良好習俗。因此,桃花塢的桃花,雖然幾經周折,幾經風雨,仍然存留了它獨特鮮艷的色彩。為了把桃花塢這個神話般的美麗景觀開發出來,當今地方政府十分重視,專門請來專家組進行實地考察,並制定了發展規劃。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個更新更美更加誘人的桃花塢將展現在遊客面前。對此,今人有詩讚曰:
歷經滄桑數千秋,美景佳話古今留。
惠公植桃創基業,仙子神功顯風流。
桃色新來騷客醉,花姿比得美人羞。
莫道桃源世間少,桃花塢里任君游。

石隱廟

在泊崗鄉西面淮河故道的懸崖邊有座古廟,名為 石隱廟,俗稱失得廟。
鹽隊過關後,一路順風到達目的地,可巧趕上當地食鹽緊缺,幾十船鹽很快銷售一空,賺了很大一筆錢。鹽霧處理完畢,鹽商便立即返回泊崗,船隊剛一靠岸,他便派人四處招募工匠,在懸崖崗上興造廟宇。不日廟宇造成,共造有前後兩座大殿,一處偏房。占地幾十畝,甚是壯觀。後面大殿中央供奉的是神主玉皇大帝,旁邊便是石隱塑像。大廟造成後,嚴商親自題寫廟名—石隱廟。當時有人問及為何題名石隱,嚴商解釋說:“‘石隱者’即‘失引’二字的諧音,我因在此處丟失鹽引而復得。故題名為“石隱”。
後來人們根據此意都俗稱此廟為石隱廟。而其真實寓意則是嚴商為報答心上人的恩義,閨名而題名,不過,鹽隱失而復得也是嚴商造此廟的主要因由。也許正因為此廟的來由神奇,這便引起了人們的崇拜。從大廟造成以後,朝拜的人群整天絡繹不絕。特別是淮河上來往的商船,商船每到此處停靠,總要進廟朝拜一番。因此,該廟香火頗旺。正月初九是該廟的廟會期,每逢廟會,香火尤盛,前來趕會的痴男信女、人山人海,舞龍舞獅玩雜耍,熱鬧非凡,真可謂盛況空前。後人有詩讚曰:
古剎巍峨懸崖邊,紅牆掩映碧樹間。
晨鐘聲聲繞環宇,香菸裊裊飄雲天。
客舟雲泊淮河道,信徒敬拜神殿前。
只緣人間真情在,石隱佳話世代傳。

鳳凰墩

從泊崗街西行一里許,有一黃沙堆積的高崗,白日陽光照耀,金光閃閃,猶如一座金山,十分壯觀。這就是泊崗鄉的至高關,名為 鳳凰墩
墩上常見的黃沙發光現象,乃鳳凰羽衣所致,更為奇巧的是,一九五八年大躍進,當地人在鳳凰墩下開控渠道,竟挖出了一根一來多長的龍骨。當時人們認為龍骨能治病,便私下將此龍骨毀壞。後據推測,這根龍骨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土龍化石。對此,後人有詩讚曰:
寶島之巔鳳凰墩,鳳凰墩下葬土龍。
土龍雖逝靈氣在,鳳凰殉情美名存。
風雨過後彩虹艷,冰雪消融萬象新。
乾坤挪移皆有道,人間美德是永恆。

紅雲寺

在泊崗集鎮南面一公里處,古時有座皇家寺廟名為 紅雲寺,俗稱代唐寺,現仍可見磚塊瓦片。此寺始建於晚唐時期,當時由於國人作亂,唐朝國都從長安遷至壽州(今安徽壽縣),故史書稱之為南唐。
在江淮民間流傳至今的“火燒紅雲寺”、“鐵耙耙和尚”的故事。對此,後人有詩相譏曰:
紅雲和尚真風流,暗室藏嬌不知羞。
朝廷欲罷未罷了,落得鐵耙耙僧頭。

報恩樹

在明光市泊崗鄉東嶽廟的舊址上,有一棵高大的銀杏樹。此數已逾百年,樹幹挺拔,枝葉繁茂,果實纍纍,十分壯觀。當地人都稱它為“ 報恩樹”。
由於報恩樹的感召,當地民眾對銀杏樹都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們把銀杏樹視為樹中之寶,果中之靈,大量發展。銀杏樹已遍布泊崗鄉的村村隊隊,家家戶戶。只要一踏上泊崗這個千里淮上寶島,首先進入你視野的就是成片成行的鬱鬱蔥蔥,青翠欲滴,枝頭掛滿果實的銀杏樹。由此,你將會不由自主地感嘆—泊崗鄉真不愧為“安徽銀杏第一鄉”。今人有詩讚曰:
中華美德萬古存,古剎銀杏留遺風。
善僧樂助雪中漢,義士涌報救命恩。
千里奔波贈幼樹,百年滄桑綠成蔭。
真情互動感天地,一樹迎來萬木春。

泊崗“貢果”

在江淮一帶,民間都普遍流傳著這樣的民謠:“淮上有寶島,島上有三寶,花生銀杏大甜桃。”這裡所說的淮上寶島,指的就是泊崗鄉,泊崗三寶真可謂名不虛傳。銀杏樹遍及全鄉,村村隊隊、家家戶戶,成片成行,長勢茂盛,景色怡人,有“安徽銀杏第一鄉”之美譽。桃花塢的大甜桃,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果實之大,品質之美,世間稀有,堪稱桃中之佳品。泊崗花生更為奇特,曾作“貢果”敬獻朝廷,其名享譽海內。至今尚流傳著它成名的故事。
乾隆年間,花生作為 泊崗“貢果”,年年向朝廷敬獻,名揚全國。由此,後人有詩讚曰:
世間極品絕非無,泊崗貢果名不虛。
休論皇帝開金口,細品自會識真廬。

泊崗引河

位於淮河之濱的泊崗鄉南面,有一條人工開挖的河道,將原來圍繞泊崗東、西、北成“C”字形的淮河古道截彎取直,使泊崗成為四面環水的淮上寶島。這條人工新河,就是治淮骨幹工程之一的 泊崗引河
泊崗引河開挖到今天,已近60年了,為了這項工程,黨和政府以及淮河兩岸人民都付出了巨大代價。作為引河所在地的泊崗人民,更是責無旁貸,盡了自己應盡的職責和義務。為了開挖引河,泊崗人民顧大局識大體,獻出數萬畝良田,並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給予無私的援助,尤其可貴的是泊崗人民處處以主人公的姿態,以戰天鬥地的大無畏精神,與全體民工一道,憑著一雙巨手,一副鐵臂,和一點一滴的汗水,一筐一筐地搬走了15里長的高崗,開出了一條高標準、高質量的新河。由此,把淮河千年水患變成了水利,為沿淮人民造了福,也為家鄉更新了面貌,他們這種精神連同引河工程一起,將永載治淮史冊。
今天放眼引河兩岸,十里長堤果樹成林,萬畝良田五穀飄香,寬闊河面百舸爭流,村落農舍幢幢樓房。這真是:
千里淮河千年災,引河引得幸福來。
兩岸風光無限美,萬眾高歌樂開懷。

泊崗銀杏

凡到過泊崗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只要踏上泊崗這塊土地,首先進入眼帘的是高大挺拔的銀杏樹。放眼望去,無論在田野里,村落上,道路邊,河堤旁,銀杏樹成片成行,鬱鬱蔥蔥,青翠欲滴,令人陶醉神往。
泊崗鄉地處淮河岸畔,四面環水,氣候溫和,土地多為夜潮土,土壤濕潤,疏鬆而肥沃,最適應銀杏樹喜陰怕澇的生長特性。因此,泊崗的銀杏樹長的既快又茂盛,而且品質極佳。
泊崗銀杏已有百年歷史,起先由寺廟栽植,隨著滄桑變化,眼下僅存一棵,這就是被人民稱頌的東嶽廟“報恩樹”。1954年泊崗引河工程竣工,由淮防部門在河埂上栽植了一排近二百棵的銀杏樹,歷經數十年的風雨洗禮,現均已長成桿粗葉茂的參天大樹,景象十分壯觀,成為淮北大堤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目前,泊崗鄉銀杏生產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全鄉銀杏栽植面積近萬畝,定植樹苗40萬棵,其中百年以上的大樹1棵,50年以上的大樹160餘棵,直徑為15公分以上的2萬棵,每年樹苗、樹葉、果實和加工產品銷售金額達1000餘萬元,預計五年以後,全鄉銀杏總價值將超過10億元。至那時,泊崗這顆淮上明珠將會放出更加燦爛的光芒。這真是
劫難餘生數萬年,埋名深山世間鮮。
幸得改革春風起,寶島遍布銀杏園。

現任領導

朱家如

職務: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分工:主持黨委、人大全面工作。
工作簡歷:
朱家如,本科學歷,1988年7月至1989年5月在原嘉山縣潘村區農技站工作;
1989年6月至1992年2月在原嘉山縣潘村區委辦公室工作;
1992年3月至1994年1月在原嘉山縣柳巷鄉任辦公室副主任;
1994年2月至1998年11月任明光市潘村鎮黨委委員、辦公室主任;
1998年12月至2001年2月任明光市潘村鎮黨委副書記;
2001年3月至2007年4月任明光市魯山鄉黨委副書記、鄉長;
2007年5月至2010年2月任明光市澗溪鎮黨委副書記、鎮長;
2010年3月至2010年4月任明光市泊崗鄉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2010年5月至2010年11月任泊崗鄉黨委書記、鄉長;
2010年11月至今任明光市泊崗鄉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李繼峰

職務:黨委副書記、鄉長。
分工: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側重農業、財政稅收工作。
工作簡歷:
李繼峰,1967年12月出生,大專文化,1993年元月入黨;
1989年7月至1992年5月任原嘉山縣潘村區農技站農技員;
1992年6月至1998年11月曆任明光市潘村鎮農委幹事、團委幹事、團委副書記、團委書記等職務;
1998年12月至2001年2月任明光市柳巷鄉副鄉長;
2001年3月至2006年2月任明光市柳巷鄉黨委副書記;
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任明光市柳巷鄉黨委組織委員、紀委書記、人大副主席;
2008年9月至2010年元月任明光市柳巷鄉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2010年2月至10月任明光市泊崗鄉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2010年11月至今任泊崗鄉黨委副書記、鄉長。

李軍恆

職務:黨委組織委員。
分工:負責組織人事工作,分管群團、老幹部、關工委工作。
工作簡歷:
李軍恆,男,漢族,1977年4月生,明光市柳巷鎮人。1997年8月參加工作,200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泊崗鄉黨委組織委員、民政助理員。1997.08—2002.03 任泊崗鄉經委辦事員;
2002.03—2008.12 歷任泊崗鄉民政助理員、計生辦副主任、黨委組織幹事、團委書記、紀委委員等職;
2009.01—2010.09 任泊崗鄉社會事務辦主任、黨委組織幹事、團委書記 、紀委委員;
2010.09月至今 任泊崗鄉黨委組織委員、民政助理員。

史耀權

職務:黨委副書記。
分工:負責政協、宣傳統戰工作,分管計畫生育、宗教、文化、體育、教育、衛生、食品安全、廣播電視工作。
工作簡歷:
史耀權,男,漢族,1966年9月生,明光市原太平鄉人。1990年7月參加工作,199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本科學歷,現任泊崗鄉黨委副書記。1990.07—1992.03 在蘇巷鄉辦公室工作;
1992.04—1995.02 任馬崗鄉辦公室副主任;
1995.03—1996.06 任馬崗鄉副鄉長;
1996.07—2001.02 任浮山辦事處副主任;
2001.03—2006.02 任柳巷鄉黨委委員、辦公室主任;
2006.03—2007.05 任泊崗鄉黨委宣傳委員;
2007.06—2011.10 任泊崗鄉政協副主任、黨委宣傳委員;
2011.11—至今 任泊崗鄉黨委副書記。

朱澤興

職務: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分工:同志負責武裝工作,分管雙擁、政法工作、協助抓計畫生育工作;
工作簡歷:
朱澤興,男,漢族,1975年9月生,明光市泊崗鄉人。1995年10月參加工作,200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學歷。現任泊崗鄉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1995.10—2000.05 任泊崗鄉村鎮辦辦事員;
2000.05—2005.04 任泊崗鄉團委副書記、團委書記;
2005.04至今 任泊崗鄉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吳從重

職務:黨委委員。
分工:分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勞動和社會保障、信息、行政服務中心工作。
工作簡歷:
1997年至2005年2月曆任明光市泊崗鄉農技站農技員、辦公室副主任;
2005年2月至2009年11月任明光市泊崗鄉黨委委員、辦公室主任;
2009年11月至今任明光市泊崗鄉黨委委員。

胡丁元

職務:黨委委員、紀委書記、黨政辦主任。
分工:負責紀檢監察、黨政辦工作,分管信訪、統計、機關工作。
工作簡歷:
胡丁元,男,漢族,1976年4月生,明光市石壩鎮人。1997年8月參加工作,1999年7月加入中共共產黨,黨校大專文化,現任泊崗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黨政辦主任;
1997.08—2000.03 任石壩鎮農技站農技員;
2000.03—2002.03 任石壩鎮團委副書記;
2002.03—2005.04 任石壩鎮組織幹事;
2005.04—2006.06 任原嘉山集鄉黨委宣統委員;
2006.06—2007.10 任泊崗鄉組織員;
2007.10—2008.12 任泊崗鄉黨委委員;
2008.12—2010.12 任泊崗鄉黨委委員、黨政辦主任;
2010.12至今 任泊崗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黨政辦主任。

徐江平

職務:人大副主席。
分工:負責人大日常工作,分管民政、殘聯、民生工程。
工作簡歷:
徐江平,1963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專學歷,1984年參加工作;
1984年10月至1988年9月任原嘉山縣柳巷鄉經濟管理員、統計員、團委書記;
1988年9月至1990年7月在安徽省農經管理幹部學院脫產學習;
1990年7月至1995年4月任明光市柳巷鄉農經站長、辦公室主任;
1995年4月至1998年12月曆任明光市柳巷鄉黨委宣傳委員、統戰委員、副鄉長;
1998年12月至2009年3月曆任明光市古沛鎮副鎮長、紀委書記、黨委委員、人大秘書;
2009年3月至今任明光市泊崗鄉人大副主席。

張守地

職務:副鄉長。
分工:分管鄉鎮工業、項目申報、財政稅收、休閒觀光農業工作。
工作簡歷:
張守地,男,明光司巷人,1973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專文化;
1992年7月滁州建校工民建專業畢業;
1992年7月分配到原太平鄉工作歷任城建辦辦事員、計生專乾,共青團幹事、共青團副書記;
1998年12月任原柳巷鄉副鄉長、原紫陽鄉副鄉長、泊崗鄉副鄉長至今。

張素來

職務:副鄉長。
分管:分管土地、城建、招商引資、安全生產、文明創建、環境保護、交通工作。
工作簡歷:
張素來,1973年3月出生,本科學歷,199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
1994年9月至1999年1月任明光市太平鄉農機站農機員、農機站長;
1999年1月至2006年3月任明光市太平鄉副鄉長;
2006年3月至2007年5月任明光市嘉山集鄉副鄉長;
2007年5月至2010年8月任明光市古沛鎮組織委員;
2010年之今任明光市泊崗鄉副鄉長;

趙莉

職務:副鄉長。
分工:分管農業、農經、農電、水產、林業、水務、農機、新農村建設、科技工作。
工作簡歷:
趙莉,女,漢族,1973年7月生,明光市橋頭鎮人。1992年8月參加工作,200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黨校本科學歷。現任明光市泊崗鄉副鄉長;
1992.08—1996.09 任明光市橋頭鎮經委統計員;
1996.03—2005.10 任明光市橋頭鎮婦聯幹事、婦聯副主席;
2005.10—2010.09 任橋頭鎮辦公室主任、團委書記、組織幹事;
2010.09至今 任泊崗鄉副鄉長。

付其明

職務:人大秘書。
分工:協助抓人大、招商引資、財政稅收工作。

休閒農業

觀光資源評價

泊崗鄉獨特的地理位置、特有的土壤資源與原生態的環境條件,
泊崗規劃效果圖
可以造就泊崗鄉獨特的休閒農業。分布在淮河岸邊、道路兩旁、村莊庭院及房前屋後的銀杏,是泊崗鄉獨特的風景,扇形的銀杏葉、白色的銀杏果、漂亮的銀杏盆景是吸引遊客觀賞、採摘、品嘗、購買、拍攝、創作等獨特的資源;在懷洪新河形成的“十里淮堤,十里網箱”的水產養殖格局,是淮河上亮麗的風景線,是發展濱河休閒的重要資源;泊崗鄉地原特產花生、馬鈴薯及青蘿蔔等營養豐富、品質上乘,既可作為遊客品嘗和饋贈親友的精美食品,也可開發各類勞作體驗活動。泊崗鄉還有特色豆製品、傳統手工製作的山芋冬粉等,是獨具風味的特色小吃。另外,泊崗鄉歷史古蹟較多,雖然隨著時間的變遷部分古蹟已不復存在,但透過鳳凰墩、清康熙年間的石碑以及世代相傳的故事傳說,仍然可以透視到昔日的面貌,領略到泊崗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資源的整合與修復,將會形成泊崗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休閒觀光資源。 

基礎條件

1、道路設施
全鄉道路縱橫,泊崗大道、沿胡台南乾溝路、沿淮大堤、村道等主要道路為水泥或沙石硬化路面,道路兩側綠化較少,建設標準偏低。要發展休閒農業,必須首先加強道路建設,健全全鄉道路體系,提高道路等級,加強道路景觀綠化。此外,為了增加泊崗與外界連線的便捷性,更好的實現休閒農業的發展,還要考慮增加與外界連線的通道建設。
2、水利設施
全鄉排灌主要依靠胡台、老窯兩座電力排灌站,胡台電站裝機465千瓦台套,單機流量1.59立方米/秒,老窯電站裝機360千瓦台套,單機流量2.89立方米/秒,設施設備年久失修,排澇安全和生產安全不能確保,特別是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將會造成洪澤湖蓄水水位將抬高1米以上,更加重了泊崗的防洪排澇壓力,因此,規劃期內需進行更新改造或重建。泊崗農業生產區域部分溝渠及涵洞淤塞嚴重,排灌不暢。為滿足休閒農業的發展,確保農業生產安全,需要提高防洪排澇標準,對灌排系統進行全面提升。
3、環衛設施
泊崗鄉依託新農村建設,加強了村內公共基礎設施配套,但是部分村居環境仍有待整治,村莊衛生條件仍有待提高,生產和生活垃圾的堆放點和處理設施需要進一步完善,村內景觀建設有待加強,為發展鄉村旅遊提供環境支撐。
4、休閒設施
泊崗鄉休閒農業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無論是道路旁還是淮河畔、池塘邊、道路旁均缺少休閒配套設施,是今後發展休閒農業需要加大投入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5、農業生產設施設備
泊崗鄉農產品特色明顯,發展休閒農業的農產品資源挖掘潛力大,但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不高,設施化程度較低,沒有配套的噴滴灌設施,發展休閒農業的農業現代化基礎難以保證。因此,為適應休閒農業的發展,必須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6、休閒農業人才配置基礎
休閒農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隊伍的建設,人才是實現休閒農業發展的戰略資源,泊崗鄉以往缺少休閒農業的經營管理人才,因此,今後要著眼於戰略遠景,需要重點加強人才的引進與培養。

戰略規劃

形象定位
淮河水韻 魅力寶島
水者,何也?萬物之本源也,諸生之宗室也,智者樂於水。淮河是流域地區的農業和交通的命脈, 是區域歷史文化變遷的重要原因, 是文化傳播的載體與渠道。 解讀淮河水文化, 融合文脈與水脈, 融匯地脈與人脈, 融入農業要素, 別具特色的臨淮小鎮則躍然眼前。
泊崗是淮河上唯一的島鄉。 淮上明珠的魅力在於色彩的多樣與色彩的流動。 不同的時空, 色彩繽紛, 綠色代表著原生態, 藍色是流動的淮河水, 古色是流動的原鄉文化。寶島泊崗的魅力還在於多樣的特色物產以及豐富而不駁雜、 簡約而不單調、 深遠而不生澀、 精緻而不做作、 動靜相宜、 雅俗共賞、 老少鹹宜的農業休閒觀光景致。
規劃理念
生產、生活、生態、生命體驗
倡導生產的地原特色、生產過程的循環低碳、產品的綠色有機
呈現欣欣向榮的鄉風民俗,開放的人文情懷,潔淨淳樸的農村生活空間
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融
尊重生命的訴求、生命的體驗、生命的感悟、生命的價值、生命力量的表達
發展規劃
1.總體目標
構築科學合理的農業產業結構, 全面提高休閒農業的產業地位, 依託泊崗豐富的農業資源和獨特的鄉土文化, 發揮泊崗區位與自然資源優勢, 挖掘資源潛力, 拓展農業的多元功能, 開發高品質、 高品位、 高影響力的農業休閒觀光產品, 將泊崗發展成為洪澤湖旅遊景區的優勢互補錯位競爭的重要節點, 成功創建全國休閒農業示範點和國家級生態鄉鎮。
2.階段目標
短期目標(2011~2015)
明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向, 重點開展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 農業休閒觀光配套設施建設, 啟動基礎較好、 條件較成熟的典型亮點項目建設, 初步形成“一村一品”和各片區主題特色, 樹立泊崗休閒農業總體形象。 項目開發與周邊休閒項目有效融合, 吸引客源, 集聚人氣, 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年平均接待遊客量超過30萬人次/年, 安徽省星級農家樂達到10家以上,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安徽省領先水平, 休閒農業產值達到1500萬元, 成功申報國家休閒農業示範點。
中期目標(2016~2020)
全面推進休閒農業項目建設, 全面最佳化鄉村生態環境, 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全面深化調整和提檔升級, 進一步提高休閒服務水準, 實現品牌形象的創新與提升, 休閒農業整體形象清晰, 特色明顯, 與周邊景點錯位競爭、 互促發展, 年平均接待遊客量超過80萬人次/年, 安徽省星級農家樂達到20家以上, 休閒農業產值達到6000萬元, 成功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 將整個泊崗打造為國家3A級休閒旅遊度假區。
遠期目標(2021 ~2025)
繼續進行農業技術與裝備的升級,提高產業綜合水平,推進休閒農業的縱深發展,形成系列化的精品項目、 穩步提高的市場知名度和穩步擴大的市場客源, 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年平均接待遊客量超過200萬人次/年, 安徽省星級農家樂達到30家以上,休閒農業產值達到1.5億元,將泊崗打造為國家4A級休閒旅遊度假區。 
戰略定位
1.中國北部極負盛名的靈動水鄉
淮河環繞、活水縱橫,泊崗雖地處北方卻擁有得天獨厚豐富的水資源,做好做活 “ 水 ” 文章, 以動感的水彰顯地方的活力與生機, 以生態的水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 以妙趣橫生的水上體驗招徠四方來客, 打造北部地區極負盛名的靈動水鄉 ” 。
2.淮北地區極具吸引力的養心福地
文化的挖掘、產品的開發、項目的設定、景觀的營造都迎合市民心理訴求,體現人文關懷,以康健長壽文化、古色文化、銀杏文化等各種文化資源的交融打造島上特色, 以環繞流動的水、 高低錯落的草木、 豐富多樣的物種形成鳥語花香的水上森林氧吧, 以高品質的個性服務贏得遊客駐足停留, 建成極具吸引力的養心福地。
3.蘇皖地區極富魅力的養身益智農園
觀光農業的發展注重產品和服務的系列化、差異化,注重品味的提升,文化的融合, 創新思維和創意元素的植入,強調遊客的參與體驗與感知,以高品質的休閒產品和高品位的休閒觀光形象贏得市場口碑, 建成極富魅力的養身益智農園。
市場定位
泊崗鄉休閒農業客源市場可分為核心市場、 目標市場和機會市場, 其中:
一級市場(核心市場)
泊崗鄉周邊 200 公里範圍內,江蘇省宿遷市,淮安市,安徽省滁州市,蚌埠市以及洪澤湖景區的溢出市場, 是泊崗鄉觀光農業開發的基本客源保障,先期重點是以差異化的休閒資源吸引周邊景區遊客, 延長停留時間。
二級市場(目標市場)
江蘇省南京市、鎮江市、揚州市等,該區經濟發展水平高,白領集聚,消費檔次高,出遊願望強烈,是泊崗鄉主攻的市場方向。
三級市場(機會市場)
定位為蘇浙皖魯滬,隨著泊崗農業品牌的打造、休閒旅遊設施的完善以及對外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蘇浙皖魯滬都市人群可以成為泊崗休閒農業的機會市場。 
區能劃分
1.四季果蔬精品休閒區
位於胡台南乾溝以北、泊崗大道以西至淮河大堤,總面積6000畝,占全鄉總面積的18%。以良好的水土條件為依託,及時引進新奇特優的蔬菜瓜果品種,制定綠色有機生產技術規範, 建設高檔設施大棚和防蟲網室, 覆蓋節水灌溉系統,提高產業發展檔次;合理搭配蔬菜瓜果生產結構和茬口安排,發展越冬、春提早、秋延後栽培以及伏缺網栽,確保供應季節均衡和品種均衡;堅持思維創新,植入創意元素,打造類別多樣,造型各異的果蔬品牌產品,設計相應的參與體驗活動 給人以農味十足的別樣體驗。
2.淮鄉文化互動體驗區
位於胡台南乾溝以南,護崗溝以西,老淮河河堤以東,總面積7000畝,占全鄉總面積的21%。 根據主題功能充分利用併合理塑造地形,全面整合、修復、還原胡台南乾溝南岸的歷史人文資源和要素,賦予其更引人入勝的內涵,以更加飽滿和立體的文化形象吸引遊客;沿淮河地帶打造以“康體養生”為主題的休閒度假區和配套設施齊全的綜合服務中心,發展融原生態自然環境、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康體療養為一體的動靜相宜片區, 打造成為泊崗休閒農業發展的精品區域。
3.精緻水菜漁禽游賞區
位於老窯溝兩側,護崗溝以東,安全路以西,淮河大堤以北,地原養生農產品生產區以南,總面積約7500畝,占全鄉總面積的23%。充分利用泊崗地勢條件,在東南部低洼地開展水菜漁品立體種養,引種蓮藕菱芡蓴等水生蔬菜花卉(水上八仙), 放養各式魚、 蝦、 蟹、 螺、 蚌, 自然放養鵝鴨,發掘新奇、 別致、 高檔、 新潮的特水特禽產品, 豐富農產品系列和檔次, 配以濕地景觀花草, 為遊客提供採摘、捕撈餐飲、 選購需要的優質漁品、 水生蔬菜、 禽蛋和花卉。
4.淮上農村新貌展示區
位於胡台西乾溝以北, 總面積5700畝, 占全鄉總面積的18%。 利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契機, 探索新農村建設的新模式, 利用現有農業生態環境, 構建自然與人文相映襯、 古樸與時尚相和諧的皖東鄉村景觀, 結合廟會、 婚慶等特色節慶活動, 讓遊客品味民俗風情; 村莊內布局建設錯落有致、 白牆灰瓦、 挑檐翹角、 風格獨特的徽派民居和農家院落, 由農戶開展以度假休養、 農事體驗為主的農家生活體驗服務, 讓城市居民真正享受融生產、 生活、 生態於一體的現代田園生活。
5.地原養生農產品示範區
位於胡台南乾溝兩側, 泊崗大道以東, 護崗溝以北, 安全路以西, 總面積6500畝, 占全鄉總面積的20%。 緊緊圍繞 “ 地原 ” 做文章, 從兩個角度進行該片區的建設,一是提高產業發展檔次, 引進更加豐富多樣的產品類型, 提高產業的物質和技術裝備水平, 推進產業的標準化和規模化發展, 探索產業運營模式創新, 彰顯以高新科技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發展的魅力; 二是要加強品牌培育, 打造2-3個地產特色拳頭產品品牌, 並挖掘農產品的休閒潛能, 提煉泊崗地產 “ 地下農產品 ” 的功能特色, 通過產品創意造型、 系列化產品禮品加工包裝、 養生宴開發、 農家樂、 生態農莊等吸引遊客體驗與採購。
空間格局規劃
根據泊崗鄉自然、 人文地理條件以及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按照空間鄰近性、 整體性、 系統性、 有機性的空間組織原則, 規劃泊崗休閒農業空間組織構架為 “ 一心、 三核、兩環、 十節點
空間發展分布圖
”。
一心
休閒服務中心
位於泊崗西南入口,占地面積300畝,該中心以花園式與田園式相結合的景觀環境為基底,以古樸與現代相融合的建築類型、代表泊崗農業產業特色的建築造型為重點建設內容,集成旅遊接待、交通中轉、休閒娛樂、會務住宿、 會所餐飲等多種功能, 建成設施設備整潔完善、 服務體系完備, 喜迎八方賓客的休閒服務中心。
三核
淮島文源
位於淮鄉文化互動體驗區,沿胡台南乾溝和護崗溝分布,占地面積1000畝。主要對泊崗原有文化建築和文化傳播地進行恢復重建,並從中挖掘潛在的開發價值。
淮水漁荷
位於泊崗鄉東南部,面積2000畝(包含水面面積)。 依託泊崗窪地治理工程, 將東南部地勢較低、 易被水淹的窪地開發成以魚、 水禽、 荷蓮等水生動植物種養為主要內容的濕地休閒產業景觀區
淮鄉綠農
位於淮上農村新貌展示區、 地原農產品養生區、四季果蔬精品休閒區三個功能區交界處,面積1500畝。此核心區是集中展示泊崗農業主導產業和農村新貌的重要視窗, 規劃以農業技術展示、生產示範、農產品禮品選購、 農事體驗、 農家娛樂等為主要內容。
兩環
外環:淮河風光覽勝環線,環繞泊崗外周,沿河打造景觀各異、各具特色的三大景觀帶。
藰環:淮鄉農業體驗環線,以泊崗內部相互暢通的主幹溝連線各功能片區。
十節點
翡翠灣、燈火漁家樂、自采自食、鳳凰缸渡游、隨心採摘樂、空中觀景閣、水上樂翻天、晶晶水鏡園、銀杏文化苑、鄉村公園。
戰略途徑
1.環境優先戰略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休閒農業的重要前提, 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是遊客獲得自 然服務的基本保障, 也是休閒農業集聚人氣的關鍵。 環境建設不僅包括農業生產所要求的水土環境, 還包括農村、 村居生態環境, 既要良好的產品產地條件, 也要重視農民生活環境條件的改善, 滿足消費者遠離喧囂渴望清新寧靜的心理訴 求。
2.精品品牌戰略
以資源優勢培育獨具特色的農業精品,在構建豐富多樣的農產精品體系的基礎上,注重產品的差異化、個性化及品牌化,強化“主打品牌 ”的效應,同時要加強服務品牌的培育,注重服務細節,提高服務水準。
3.產業聯動戰略
三層含義,一是農業產業之間的聯動, 農林牧漁業之間構成良好的種養循環, 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產業結構; 二是農業 “ 一二三融合 ” , 農業生產與農業科技研發、 農業加工、 農業休閒產業之間互促發展; 三是農業產業與文化產業、 建築產業同步發展。
4.文化修復戰略
將文化內涵融入到項目開發中, 就地取材, 挖掘田園文化, 點石成金, 開發物產文化, 追流溯源, 濃縮民俗文化, 尋幽探微, 發揚淮水文化, 提升泊崗休閒農業的開發深度。
5.區域競合戰略
將泊崗休閒農業的發展放在蘇皖旅遊業發展的大環境當中, 統籌規劃休閒農業的發展重點 ,按照 “ 產品互補 、 交通互聯 、 客源共享 、 信息互通 、 節慶共辦 、 促銷互幫、 爭議互商 ” 的總體思路, 加強與外界聯繫, 積極融合, 客源互動, 以特色實現合作, 贏得競爭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