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古道

河西古道

河西古道位於今甘肅省內,從地圖上看,黃河流出青藏高原後,從甘肅蘭州到內蒙臨河的一段是自南向北流的,所以在甘肅及西部就有了“河西”、“河東”之說。河西古道,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南北介於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長約900公里,寬度數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東西長、南北窄,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成一個天然“走廊”,又因位於黃河以西,故稱河西走廊。 地域上包括甘肅省的蘭州和“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民族上居住著漢、蒙古、裕固、藏等民族。自2000多年前漢武帝開闢河西以來,這是內地連線新疆的咽喉要道。

簡介

河西古道河西古道

這是一條蒼老、布滿歷史陳跡的大道。兩測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戈壁灘,間或在更遠的遠方可以迷迷朦朦地瞥見起伏的山巒。空曠壓擠著大道,逼視著大道上流淌的過客、車輛、駱駝隊和飛逝而去的歲月。是一千年還是幾千年,踩出來的大道也說不清楚。無數次殷紅的日出和無數次蒼白的月升,在大道上空編織出一條明亮的彩帶,與古道上下輝映。

河西古道河西古道

窮其根底,最早的足跡可以鉤沉到來自東方的先民。那時候,對於早年活動於江河流域的先民來說,西方是夢中的仙境,西域是凡人難以涉足的荒漠高山,而那西去的路,是一個誰也說不清楚的謎。於是式借想像和崇拜走出來一隊英雄。他們像夸父一樣,從日出的東海去追逐落的崑崙。傳說我們的老祖宗軒轅黃帝就曾經,“涉流沙,登於崑崙”。帝超過了先祖,不但到了崑崙,而且跨越崑崙山,到了蔥嶺以西的龜山會見了西王母大禹治水也曾到西域察山觀水明辨流向。而在今天保存下來的,《穆天子傳》中,詳細地記錄了西周的穆王滿駕八駿,游西域,翻越帕米爾高原到達今天吉爾吉斯草原的情況。

河西古道河西古道

公元前202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率軍進攻太原。立國未穩的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迎戰,不想孤軍深入,被圍困在山西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險些喪命。漢武帝劉徹繼位後,為了確保長安的安全和政權的穩固,平西仍是國政要是,他派張騫出使西域。厲盡艱險13年。張騫不辱君命,輸出了中原文化,交好了受匈奴欺悔的國家,並帶回不少西域的土特產。公元前123年,張騫隨大將衛青征戰,大破匈奴主力,封博望侯,成為開通絲綢之路的大功臣。公元前121年,年輕的大將霍去病再次出兵河西,殲滅匈奴騎兵9千人,繼而與衛青率軍深入漠北,三破匈奴,平定西域。張騫再次受命出使西域,並派副使到達今天的阿富汗伊朗印度等地,開通了東西大交流的絲綢之路。 

河西古道今日河西古道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河西走廊設 立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又建陽關玉門關兩座邊防。四郡中三郡的名字分別是耀武揚威、張國臂掖、美酒傾泉的意思,彰示了漢武戰勝匈奴、衛護疆土的業績。那么,“敦煌”又是什麼意思呢? 眾說紛紙,據東漢應劭解釋:“敦,大也; 煌,盛也。”可見,敦煌初建就是漢王朝首府長安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地,又是西域南道、北道,新北道三道進入中國內地的總匯合口,那時,出境西行的入,要在這裡對即將步入險境作物質和精神的充分準備,而入境者,一路勞頓,要作較長時間的休憩,在與匈奴的征戰中,敦煌又是漢軍物資的補給站,漢王朝和親,遠嫁烏孫的細君和解憂公主把敦煌當作離鄉的家門,而晉見漢皇的龜茲王及夫人,一望敦煌便如登臨大漢朝門,敦煌還成為戌卒、謫吏、遊子回歸故里的象徵。投筆從戎的名將班超,在西域出生入死戌邊31年,公元100年他上書稱老讓賢,說出“臣不敢望到湧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的壯語, 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感人心肺。 

河西古道是一條波浪迭起的河。歲月如斯,箇中流淌過血火的劫難,也飛揚過祥和的牧歌,四郡有如停泊舟楫的港口,駛存了改朝換代的精彩鏡頭、能人趣事、仕農工商、藝文宗教......如今,從武威到張掖,從酒泉到敦煌,無處不飽含濃厚的歷史文化的氛圍,源同流變又閃爍著各自的光華。 

莫高窟莫高窟

公元400年,太守李篙在敦煌建立了西涼政權。他擴疆域,重農桑,倡文教,大批中原文人學士來到敦煌,書法繪畫經 學研究都有所成就。作為東西交流古道最 前沿的敦煌,最早接觸了由印度傳進來的佛教。戰事頻繁,苦不堪言,人心迫切思定求安。而佛教,“普渡眾生”的教義正中民眾心愿,自此敦煌佛事大興,出現了“村塢相屬,多有塔寺”的景象。於是,在這座繁忙古老的邊防重鎮中,綿延千餘年,創造了震驚世界的“莫高窟”奇蹟!人們開始在“敦煌”兩個字的背後看到一個飛天競舞、祥雲絞繞、萬佛出世的極樂世界。敦煌成為絲綢之路上一顆光沖鬥牛的碩大珍珠。

莫高窟莫高窟

晉太和元年,前秦有堅建元2年(公元366年),有個叫樂樽的和尚,一天傍晚走進這條山溝,只見三危山上金光萬道,“狀若千佛”。樂樽當即撲倒在地,跪拜盟誓,決心化緣在三危山對面開窟,日夜迎奉神祉。幾年後,東來的法良禪師在一窟旁開了第二個洞窟。自此,人們為求神靈佑福,紛紛在這塊福地鑿石建窟,或獨建,或合資,以表心愿。
莫高窟俗名千佛洞,成窟史自十六國 前秦時開始,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 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11個朝 代,長達千餘年。其中以唐時最盛,相傳那時已“窟龕千餘”。

莫高窟莫高窟

這本身就是一個曠世的奇蹟。在中國,長城、故官、秦兵馬俑都是 舉世無雙、令人景仰的古蹟,但都建成於一定的朝代,而像莫高窟這樣歷經千年不斷開發,保存了11個朝代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精華的古蹟,不要說在中國,就是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

莫高窟藝術由洞座建築、塑像和壁畫三部分組成。中心主體是塑像。現保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 頂像2,500余身,唐宋窟檐木構建築5座。壁畫的內容包括佛本生、佛傳、經變、供養人和建築彩畫圖案等。彩塑像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等,作品反映了我國從6世紀到14世紀的部分社會生活和歷代造型藝術的發展情況。還有1900年發現的5 萬餘卷“敦煌遺書,。這一宏大的文化寶藏被公認為全人類20世紀偉大的發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