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
本文選自《閱微草堂筆記》《閱微草堂筆記》為清朝短篇志怪小說,於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慶三年(1798年)年間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紀昀(紀曉嵐)以筆記型式所編寫成的。在時間上,主要搜輯當時代前後的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之流傳的鄉野怪譚,或則親身所聽聞的奇情軼事;在空間地域上,範圍則遍及全中國遠至烏魯木齊、伊寧,南至滇黔等地。
作品原文
正文
河中石獸作者:紀昀
滄州南一寺臨河乾(gān),山門圮(pǐ)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zhào)數小舟,曳(yè)鐵鈀(pá),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yān)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niè)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zhuǎn)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yì)斷歟(yú)?
(選自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
字詞解釋
滄州:地名,今河北省滄州市。臨:靠近。也有“面對”之意。
河乾:河邊。(河:指黃河,歷史上黃河曾流經滄州。)乾,水邊,河岸。
山門:寺廟的大門。
圮:倒塌。
並:兩者都,一起。
閱:經過然(急、大)。
乃:是
耳:語氣詞,表示“罷了”。
顛:通“癲”,表示瘋狂,荒唐。
,過了。
十餘歲:十多年。歲,年。
沉焉:沉沒在這條河裡。焉,兼詞,於此,在其中。
鈀:農具,用於除草、平土。
竟:終於,到底。
設帳:講學,教書。
爾輩不能究物理: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爾輩,你們。究,推究。
是非木杮:這不是木片;是:此,這;杮(fèi):削下的木片。
豈能:怎么能
為:因為
暴漲:指湍急的河水。暴,突
眾服為確論:大
家信服地認為(這句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為:認為
湮:淹沒。
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里是侵蝕、沖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倒擲:傾倒。
如是:像這樣。
求石獸於水中
:在河中尋找石獸。求,尋找。
以為:認為。
棹:名詞作動詞,划船。
曳:拖著。
鐵
遂:於是。
溯(sù)流:逆流。
齧:這
顛:通“癲”,瘋狂,荒唐。
如:依照,按照。
然則:既然如此(那么)。
但:只。
據理臆斷: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臆斷,主觀的判斷。
歟:嗎,表反問。
固:固然。
失石:
丟失石頭。
凡:凡是。
蓋:因為。
文章譯文
滄州的南邊,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的正門倒塌在了河水裡,門前的兩個石獸一起沉沒在這條河裡。經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資金重新修建寺廟,在河中尋找石獸,最終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往下流去了。於是劃幾條小船,拉著鐵鈀,尋找了十多里,沒有石獸的蹤跡。一位講學家在寺廟裡教書,聽了這件事後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沖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而沉重,沙的性質鬆軟而浮動,石頭埋沒在沙中,越沉越深罷了。沿著河去尋找兩隻石獸,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嗎?”大家信服地認為(這句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一位年老的河兵聽說了這件事,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水中的石獸,都應當到河的上游尋找。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但是水流反衝的力量,必定會在石頭下面迎著水流的地方沖刷石面形成坑洞。越沖越深,衝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洞裡。像這樣又衝擊,石頭再轉。不停翻轉,石獸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尋找石獸,固然荒唐;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荒唐嗎?”依照老河兵的話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找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文章寓意
《河中石獸》是紀昀(紀昀,字曉嵐)的一篇文章,選自《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主要內容是河裡掉了石獸,因為水的衝力和石獸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獸要從石獸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意思就是要具體考慮問題,不要妄下結論。題目:對於河中石獸的位置,寺僧判斷其在(下游),依據是(順流下矣);講學家判斷其在(湮(yān)於沙中),理由是(石性堅重,沙性鬆浮);老河兵則判斷其在(上游),是因為(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如是再齧,石又再轉,再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閱讀提示: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據常情主觀判斷。應該正確分析,綜合考慮,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樣,既考慮石獸的比重,又正確分析水的衝力和石獸的相互作用,進而又分析這種相互作用產生的反衝力對河床形態的局部的改變。如此,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本文習題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5.老河兵為什麼能成功?
·答案
1.①一起,都②事物的道理⑧連線上句或上段,表原因4,固然。
2.B(本題要認真審題,注意意義和用法兩項都要相同,A項第一個“是”意為:這;第二個表判斷;B項兩個都是“被”之意;C項第一個為代詞,代這
①二石獸並沉焉;②爾輩不能究物理
⑨蓋石性堅重;④求之下流,固顛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是非木柿句子。
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你從這則故事中得到怎樣的啟示?件事;第二個代詞,代石獸;D項第一個意為:在;第二個意為:比。只有B符合。)
3.(石頭)一再不停地翻轉,於是反而逆水而上了。(關鍵字為:已、遂、溯)
4.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不能主觀臆斷或盲目相信權威(只答重視實踐得1分。)
5.綜合實際經驗,從多方面考慮問題。(意思相近即可)
古今異義
耳:古義:罷了。例句:漸沉漸深耳今義:五官之一,用來聽聲音。物理:古義:客觀事物的道理,規律。例句:爾輩不能究物理;今義:一種學科。物理學。
並:古義:一起。例句:二石獸並沉焉。今義:並列。
閱:古義:經歷例句:閱十餘歲。今義:閱讀
是:代詞,此,這。例句:是非木柿
;問今是何世B.豈能為暴漲攜之去士卒多為用者
C.一老河兵聞之;當求之於上流D.山門圮於河;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3.翻譯下列。今義:判斷詞是。
蓋:古義:發語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
必於石下迎水外齧沙為坎穴成為
眾服為確論認為
詞性活用
棹:名詞用為動詞船槳,這裡指劃(船)暴漲:動詞用為名詞詞,因為。例句:蓋石性堅重。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義:但,只。例句:但知其一。今義:表示轉折但是,卻。
求:古義:尋找。例句:求石獸於水中。今義:請求、要求、追求。
已:古義:停止。例句:轉轉不已。今義:已經。
如:古義:像這樣。例句:如是再齧。今義:如果。
特殊句式
語後置紀曉嵐晚年心靈世界的反映,也從某一個側面顯現出清代中期紛繁複雜的時代文化風貌。該書的取材,一是來自於紀曉嵐本人的親身經歷和耳聞目睹,二是來自於他人提供或轉述的材料。小說涉及的社會生活領域,從文人學士、妓女乞丐,到三教九流、花妖狐魅,幾乎無所不包。豐富的生活素材,為作家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書中有些怪異奇譎的故事,雖然充滿了因果報應、禍福天定的迷信思想和忠孝節義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但也客觀而真實地反映了清中葉的某些人生實相,並觸及到當時某些社會弊端,不僅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而且表現了一定的進步思想)倒裝句5.如其言,果得於數里之外(省略句)“得”後面省略了賓語“之”
6.豈能為暴漲攜之去(“為”表被動)被動句
《閱微草堂筆記》
《閱微草堂筆記》是和《聊齋志異》一樣有著重要影響的文言小說集。由於紀昀當時特殊的身份,加之為人通達、學識淵博而詼諧,另外他在敘述故事時採用了“追錄見聞、憶及即書”(《灤陽消夏錄序》)的寫實手法,所以藝術風格獨特。《閱微草堂筆記》共24卷,約40萬字。包括《灤陽消夏錄》6卷、《如是我聞》4卷、《槐西雜誌》4卷、《姑妄聽離的時代。如《灤陽消夏錄》(六)第十則,作者就借山中“鬼隱士”之口,生動地描繪出幽冥世界亦如人間世道,充滿了相互傾軋和追名逐利,揭露了官場的黑暗腐朽。《灤陽消夏錄》卷四則寫“有兩塾師臨村居,皆以道學自任”。在公開場合,他們“剖析理欲,嚴詞正色,如對聖賢”,暗裡卻互相勾結,喪盡天良,謀奪寡婦田產。
另外,《閱微草堂筆記》中還有不少篇章揭示了處於社會下層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況及悲慘境遇。作為乾隆皇帝的一個文學侍臣之4卷、《灤陽續錄》6卷。該書寫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慶三年(1798)之間。該書是紀曉嵐十年心血的結晶,又是傾向。
《閱微草堂筆記》有不少故事章節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場的腐朽和黑暗,道學家的虛偽和卑鄙。如官吏的營私舞弊、草菅人命;有的貌似正人君子,道貌岸然,其實一肚子男盜女娼,卑鄙下流。諸如此類,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那個光怪陸,紀曉嵐雖缺乏直面慘澹人生的勇氣,但他忠實記錄傳聞的寫作精神及其正義感,在某種程度上也透露了他的是非觀念和善惡標準。《灤陽續錄》(五)就講到一件既令人心酸又使人深思的事情。河北滄州有個董華,家裡窮得無立錐之地,以賣藥卜卦為生,“一母一妻,以縫紉浣濯佐之,猶日不舉火。”適逢這年又發生了大饑荒,更使董家雪上加,若有所失,如是者數刻”——人物表里不一的個性特徵和心靈世界,著實讓人難以忘懷。另外諸如《姑妄聽之》卷二“河中尋獸”之類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也往往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紀昀雖把《閱微草堂筆記》視為“消遣歲月”(《灤陽消夏錄序》)的一部閒書,甚至也很難與《聊齋志異》相媲美,但它不蹈舊轍,自成一家,風格獨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紀曉嵐治學為人皆講求寬容,表現了一代通儒的博大胸懷。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就說他“其處世貴寬,論人慾恕,故於宋儒之苛察霜,全家人奄奄待斃。無奈之下,董華只好“鬻婦以求活”。在這則故事裡,作者對那名“萬不得已而失身”的女子沒有絲毫的指責之意,反添幾分同情和理解,真實形象地展現了當時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
《閱微草堂筆記》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所說,有“過於議論”之嫌,“不安於僅為小說,更欲有益人心”,但其中不少形象化的寓言和諷喻性的故事還是頗為生動風趣的,甚至能給人以啟發和教益。《如是我聞》卷三寫一“相見轍講學”的翰林官員,別人也以為他“崖岸高峻”,美名在外。沒想到,他也竟會因沒有及時接受來賓的送禮而“悵悵惘惘特有違言……且於不情之論,世間習而不察者,亦每設疑難,揭其拘迂。”
作者簡介
紀昀祖籍為應天府上元縣,傳其家為紀家邊。明永樂二年(1404年),奉命“遷大姓實畿輔”(乾隆《獻縣誌》),人稱茶星始遷來獻縣,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獻縣城東九十里之景城鎮。到紀曉嵐,北遷已十四世。有據可考,紀曉嵐為紀容舒次子,他就是出生於這樣一個世代書香門第。紀曉嵐兒時,居景城東三里之崔爾莊。四歲開始啟蒙讀書,十一歲隨父入京,讀書生雲精舍。二十一歲中秀才,二十四歲應順天府鄉試,為解元。接著母親去世,遇。接著升為左都御史。《四庫全書》修成當年,遷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乾隆帝格外開恩,特賜其紫禁城內騎馬。嘉慶八年(1803),紀曉嵐八十大壽,皇帝派員祝賀,並賜上方珍物。不久,拜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事。他六十歲以後,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禮部尚書。紀曉嵐卒後,築墓崔爾莊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員,到北村臨在家服喪,閉門讀書。三十一歲考中進士,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授任編修,辦理院事。外放福建學政一年,丁父憂。服闋,即遷侍讀、侍講,晉升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授貴州都勻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為侍讀學士。同年,因坐盧見曾鹽務案,謫烏魯木齊佐助軍務。召還,授編
在主編《四庫全書》期間,紀曉嵐由侍讀學士升為內閣學士,並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閣事,甚得皇上寵穴致祭,嘉慶皇帝還親自為修,鏇復侍讀學士官職,受命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慘澹經營十三年,《四庫全書》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三千四百六十種,卷,為涉獵《四庫全書》之門徑,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書。《四庫全書》的修成,對於蒐集整理古籍,保存和發揚歷史文化遺產,無疑是一重大貢獻。他作了碑文,極盡一時之榮哀。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分經、史、子、集四部。紀並親自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凡二百卷,每書悉撮舉大凡,條舉得失,評騭精審。同時,還奉詔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基礎上,精益求精,編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