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鋒

吳德鋒

《閱微草堂筆記》(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是出名的清人筆記小說之一。蔡元培先生將它與《紅樓夢》、《聊齋志異》鼎足並列為“有清一代三大小說”。《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中,有一個河中撈石獸的故事,原文是文言,可能有些讀者讀起來很吃力,這裡將故事內容介紹如下:滄州南部有一座廟,位於河邊。這廟年久失修,山門倒入河中,門前一對石獸也一道沉於水裡。

基本信息

前言

水中石獸真會向上游? 過了十幾年,廟裡的和尚募了一筆錢重修這座廟時,想從水中撈起這兩尊石獸,不料,河裡沒有,人們都以為石獸給水沖走了,弄了幾條小船,帶上鐵耙等工具,順流而下,找了十幾里遠,石獸的影子都沒有看到。

石獸究竟到哪裡去了?大家議論紛紛。

廟裡住了位教書先生,先生聽說下游沒有找到石售,便笑有對尋找石獸的人說,你們不講究事物的道理,當然找不到石獸。它們不是小木片,怎么會被河中漲起來的水沖走?要知道,石頭質地重,水底的沙松而浮,石獸落在沙上,愈過陷得愈深,十多年下來,深深陷入河底沙泥中。你們不去挖河底的泥沙,反而沿著水流向下去找,不是離石獸愈來愈遠,怎么能找到?眾人聽了教書先生這一番話,都認為很有道理,打算按照他的意思去做,正要動手時,一名老兵聽了先生的意見,也帶笑說了一番他的大道理。

老兵說:凡是石頭掉入河中,要找,必須向上游去找,不能往下游去尋。正因為石頭堅硬、沉重,沙松而浮,水沖石頭沖不動,但沖在石頭的水,反射回來,必定會將石頭近處的沙泥沖走,久而久之,上端挨近石處便形成一坑穴,這坑穴愈過愈深,等到有了石頭的一半深,石頭必翻身倒人穴中;上游來的水,又在新的位置衝擊石頭,反射力又在近石頭的上方形成坑穴,深及一半,石頭又翻身倒人新的坑穴中,石頭如此不停地朝上游翻轉、顛倒,離原來的位置愈來愈遠,於是石獸便逆流而上了。

人們聽了老兵的話,照他所說去做,果然在幾里路遠的上游,找到了原來的那對石獸。

思考與啟迪

紀昀認為,天下事,人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們思考問題,決不能依靠推理來妄加猜測。

影響

《閱微草堂筆記》中的這個故事,頗負盛名。有些中學語文教科書,將這個筆記列為學生必讀的課文,不少報刊上的文章,在說明邏輯推理不一定完全可靠時,往往將這個故事作為論據。

近世論點

有人對紀昀的這個說法,表示懷疑。理由是石重水輕,無論如何,沉於水中的石獸,只可能順流而下,決不可能逆流而上。他們認為紀昀所說的這個故事,儘管很生動、有趣,很能吸引人,無奈事實決非如此,石獸向上游,不過是文學家的幻想,客觀上並不存在。

事實真的如此嗎?尋找沉在河中的石獸,究竟應在上游還是下游?不久前發生在雲南西雙版納的一回事,圓滿地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回事的情節幾乎與紀昀所記一模一一樣,即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裡去了。

十多年後,有人在離原地十多里的上游,發現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核對,它確實是本來位於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么“游”上來的呢?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也被震壞,它喪失了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紀昀所說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游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時經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他說明,紀昀所記,確非虛言。這一有趣的自然現象,1980年4月當地的報紙作過詳細的報導。這故事不僅教育我們如何思考問題,對從事水中打撈也有實際指導意義。

吳德鋒其人

吳德鋒 作家,著有《博物記趣》等。

來源:本文選自《博物記趣》,學林出版社1985年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