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宋體

沈宋體

“沈宋”,是初唐武后暑期的宮廷詩人沈佺期、宋之問的合稱。他們所創作的五七言近體詩標誌著五七言律體已趨於定型。所謂“沈宋體”,在當時是指經沈宋詩為規範的、內容多為奉和應制、侍從游宴而形式上對仗工整、平仄諧調、詞采精麗的五七言律詩。代表作如沈的《仙萼亭初成侍宴應制》(五律)、《奉和春日幸望春宮應制》(七律),宋的《麟趾殿侍宴應制》(五律)、《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莊應制》(七律)等等。

沈宋體

律詩的別稱。初唐詩人在詩律方面有很大進展,他們主要在永明體的基礎上做了兩個工作,一是把四聲二元化,二是解決了粘式律的問題,從律句律聯到構成律篇,擺脫永明詩人種種病犯說的束縛,創造了一種既有程式約束又留有廣闊創造空間的新體詩——律詩。其中貢獻最大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問,他們總結了六朝以來聲律方面的創作經驗,確立了律詩的形式,因此又稱律詩為“沈宋體”。

後世影響

貢獻

“沈宋體”的主要貢獻,在於使唐律詩的體製得以定型。唐初以來,詩歌聲律化及講究駢對的趨向日益發展。沈佺期、宋之問等人更在南齊沈約、謝朓等創製的永明體上,從原來的講求四聲發展到只辨平仄,從消極的“八病”之說中參悟出積極的平仄規律,又由原來只講求一句一聯的音節協調發展到全篇平仄的粘對,從而形成在平仄上有嚴密規則可循的完整的律詩。他們不僅使五律的體製得以定型,而且使七律的體制趨於規範,並通過他們的創作實踐使這些規範逐漸為一般詩人所接受。對他們的這一歷史功績,前人作了充分的肯定。獨孤及《皇甫公集序》認為“至沈詹事、宋老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倫,歌之而成聲,緣情綺靡之功,至是乃備。”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也指出:“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後,文體之變極焉。”當然,更經常地為後人所引靈的還是《新唐書宋之問傳》中的一段文字:“魏建安後迄江左,詩律屢變。至沈約、庾信,以音韻相婉附,尾對精密。及之問、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如果說“回忌聲病”還只是對沈約“四聲八病”說的繼承的話,那么,“約句準篇”則屬於他們的發展、創造了。

局限於不足

沈宋在當時雖為一代宗師,但其所作律詩,在內容上多無可取,即使是寫於貶謫途中那些頗具真情實感的作品,也無非嘆老嗟貧而已。在藝術上,除了聲律精嚴、屬對工巧之外,他們也只以詞采的富艷精麗見長,不足以開一代新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