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楚墓的發掘和研究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江陵楚文化的源淵,為什麼江陵多戰國墓而少春秋早中期墓,尤其是迄今未見類別較高的春秋早中期墓等,這些都有待於今後探索。
分期與特點
江陵楚墓可分為春秋、戰國兩大階段,每一階段又可分早、中、晚3期。春秋時代的墓比戰國時代的少,春秋早、中期的更少,且以小型墓居多,隨葬品以實用陶器為主,組合主要為鬲、缽、豆、罐。春秋晚期主要為鬲、缽、長頸壺。長頸壺很有特色,為其他地點所少見。戰國以後隨葬品以陶明器為主,種類和數量均較豐富,戰國早期已較多地用鼎、□、壺或鼎、敦、壺一類的仿銅陶禮器陪葬。戰國中期以後,小墓多使用一套陶禮器,等級稍高者在兩套以上。江陵楚墓中不僅有高級貴族墓,也有一般貴族墓,還有所謂士和平民墓葬,數量多,類別齊全,為其他地區所少見。墓葬形制
貴族墓均有大型封土堆,墓坑有台階和斜坡墓道,槨多室,棺多重(層)。其中天星觀1號墓封土殘高7.1米,墓口長41.2米,寬37.2米,斜坡墓道長18.8米,從墓口至槨蓋板深8.9米,墓壁有15級台階。槨的四周填白膏泥。槨分7室,室間用整木料壘成隔牆。槨內三棺層層套合。一般士和平民的墓,規模較小,均為土坑豎穴,無封土和台階。多為一棺一槨或單棺無槨。一棺一槨的墓,有的在槨室內棺首或棺側留有空隙,放置隨葬品,習稱頭箱或邊箱。木棺有3種形制,第1種為長形弧棺,即蓋板與兩側棺板都為弧形的,底板不落地;第2種蓋板與兩邊壁板都為平直的,底板亦不落地;第3種為長方盒狀棺,但很少見。棺內一般有竹蓆裹屍,死者為仰身直肢。馬山1號墓死者衣衾保存完好,面部覆蓋有“□目”,雙手各握一卷絹團,即所謂“握手”,這些都反映了當時的葬俗。
隨葬器物
已發掘的墓中共出土文物7000餘件。主要有青銅禮器和兵器、陶器、漆木器、絲綢、竹器、玉器和竹簡等。青銅禮器多出自中等以上的貴族墓,主要有鼎、□、敦、尊、盞、壺、缶、盥缶、盤、□、勺等。青銅兵器數量多,品種全,製作相當精緻,常見的有劍、戈、矛、戟、鏃等,以劍為最多,凡成年男性幾乎都用劍隨葬,貴族墓中隨葬銅劍尤多,如天星觀1號墓隨葬銅劍達32件。
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出自望山1號墓,劍長55.7厘米,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十一道極細小的同心圓圈,劍格正面用藍色玻璃,背面用綠松石鑲嵌出美麗的花紋,劍身飾菱形暗紋,近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出土時寒光閃閃,仍很鋒利。馬山5號墓出土的吳王夫差□也有菱形暗紋,器身有八字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乍(作)用□”。其他如“楚王孫漁之戈”,“□之寶戈”,“鄂君用寶”戈、“越王州句自作用劍”等,也都很珍貴。
多數墓中隨葬陶器,常見的陶器有兩類,一類為日常生活用具,如鬲、缽、罐、豆、長頸壺等;另一類為仿銅陶禮器,如鼎、敦、□、壺、□壺、盤、□、豆、□等。漆木器出土數量多,品種全,有豆、耳杯、盒、樽、奩、梳、篦、俎、案、幾等生活用具;有鼓、瑟、笙等樂器;有木俑、鎮墓獸、虎座飛鳥等喪葬用具;有木鹿、雕花座屏等工藝品及其他裝飾品等。其中虎座鳥架鼓、鎮墓獸、虎座飛鳥等為楚地所特有。
馬山1號墓出土絲製品有裹屍的衣著15件,絲衾(被子)4床。包括繡、錦、羅、紗、絹、絛等多種品種,質地精良,保存完好。衣被上用朱紅、絳紅、茄紫、深赭、淺綠、茶褐、金黃、棕黃等色彩的絲線繡出或織出對稱的蟠龍、鳳鳥、神獸、舞人等與幾何紋相間的各種圖案,色彩柔和,顯示出楚國紡織業已達到相當高的工藝水平有5座楚墓共出土竹簡約700枚,其內容一般為遣策、“禱辭”或“卜筮記錄”之類。九店56號墓所出竹簡則近於雲夢秦簡中的《日書》,主要為選擇吉凶日之類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