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江西省泰和中學創辦於1925年,系江西省優秀重點中學,省級文明單位。今日泰中教學條件堪稱一流,近兩年投資近二千萬元建成的教學大樓雄偉壯觀,四棟公寓式學生公寓、現代化餐廳、辦公樓、遠程教學中心等。圖書館藏書9.3萬冊,遠程教學中心設備設施先進、現代化。
江西省泰和中學創辦於1925年,系江西省優秀重點中學,省級文明單位,現有教學班48個,學生總人數2600人,教職工198人。
泰和中學座落在泰和縣城東門,南臨贛江,占地面積105畝。校園內分教學、觀賞、運動、生活四大區域,布局科學合理,環境幽雅美觀。校園東南角有當年黃庭堅登臨賦詩的快閣。
泰和中學刨辦於1925年(時稱泰和縣立中學校)。是一所歷史悠久、成績斐然、聞名全國的省重點中學。經過了八十年的風雨歷程,如今的泰和中學具有了深厚的人文積澱,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取得了優異的教育教學成果。恢復聯考以來,泰和中學的聯考升學率一直名列全市前茅,為高校輸送了數以萬計的優秀人才。
校史沿革
泰和中學始建於民國14年(1925),初名泰和縣立中學校。民國12年,全縣23個區代表大會議決,根據新學制,創辦一所縣立初級中學。
民國14年2月,公推孫振渭和戴仁為籌備主事。5月,在全縣各團體聯席會議上,孫被選為立中學校長。以縣城東門(含快閣、黃庭堅祠、盟鷗館、武廟、涪園和工藝館)為校址,新建樓房教室6間、學生自修室平房5間、禮堂1座、廚房和浴室各1所,學校總面積32畝。聘請教師8人,8月開始招生,收錄國中學生2個班,共63名,學制3年。
開設國文、算學、英文、歷史、地理、自然、體操、手工、圖畫、音樂等課程,以“敏潔”為校訓。以後每年招收2個秋季班。又增收1個春季師範班,招收學生40餘人,學制2年。師範班至民國18年停辦,中學班至民國19年6月停辦,民國26年復辦,改名為泰和縣立初級中學。民國28年秋,日軍入侵,縣城頻遭空襲,輾轉遷駐禾市樂家、三都圩、灌溪圩、上田太原書院等地。民國34年春,增設高中班,改名為泰和縣立中學。民國36年,省立天祥中學遷泰和,改稱省立泰和中學。
1949年秋,泰和縣立中學遷回原校址,與省立泰和中學合併為“江西省省立泰和聯合中學”,同時併入的還有私立新生中學、國民中學和經緯中學。1950年復稱泰和縣立中學,同年改稱江西省泰和中學。1961年定為省重點中學。文革後,泰和中學進入改革創新時期,逐漸形成師資比較雄厚、設備比較齊全、辦學規範的蜚聲省內外的省重點中學,長期以來學校重視德育教育,辦學嚴謹,學風優良,形成了“團結、幹勁、紮實”的校風,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堅持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努力按教育規律辦事,醫治文革創傷,發揚優良傳統,立足改革,大膽創新,又形成了“團結、奮鬥、幹勁、紮實”的新校風,成果纍纍,人才輩出,進入了嶄新的時期。
榮譽
1985年,被教育廳評為“文明學校”。1986年,被省政府評為“文明單位”。1996,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省文明單位標兵”。1994年,被評為“省優秀重點中學”。
學校規模
近年來,學校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以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的管理方法,雄厚的師資力量,先進的教育思想,新穎的課程結構,開放的辦學風格,獨特的辦學特色大步邁向學校教育的現代化,在狠抓教育教學質量的同時,為了順應高中教育的發展,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教育不可例外將步入國際化、全球化的形勢,校園基礎建設、教學設備設施更新,做大做強做優已迫在眉睫。學校不等不靠,用足政策,自籌資金壹仟肆佰多萬元改善辦學條件。興建了三棟有電話、電扇、洗澡間、衛生間等設施的共6664平方米的男生公寓及4100平方米的女生公寓,3100平方米現代師生食堂,9500平方米共52間教室的三棟教學樓,2740平方米的遠程教學中心大樓,1750平方米的辦公大樓,購建了三個語音室、三個計算機室(180台)、一個電子閱覽室 、二個多功能演播廳、一個課件製作室、雙向互動式校園網等一流的教學設施,為教育教學的現代化,學校管理的先進化,師生素質提高的保障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年的時間幾乎重新建設了一個泰中校園,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交口稱讚。
今日泰中教學條件堪稱一流,近兩年投資近二千萬元建成的教學大樓雄偉壯觀,四棟公寓式學生公寓、現代化餐廳、辦公樓、遠程教學中心等。圖書館藏書9.3萬冊,遠程教學中心設備設施先進、現代化。泰和中學以其近80年的歷史和豐厚的人文積澱,含英咀華,綻蕊吐香,在新世紀裡,將為實現新的目標——躋身於全國名校之列而努力奮鬥。發展簡史
根據泰和中學八十年來的發展歷史,可概括為初創、復校、發展、改革創新四個時期,現分述如下:
初創時期(1925年7月一1930年6月)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遵照奏定學校章程,創辦了“泰和官立中學預科”,附設在泰和官立高等國小堂內,後因故停辦。這可算是泰和中學的前身。
1923年12月,泰和縣二十三個區代表大會決定,創設初級中學一所。1925年2月公推孫振渭、戴仁為籌辦主事。5月。駐縣各團體聯席會議公舉前縣官立中學預科副總監、原吉州十屬陽明師範學校校長孫振渭任校長。校名為“泰和縣立中學校”。校址在縣城東涪園(即泰和中學現址東南隅快閣下)。同年秋開始招生。1927年增設師範班。1930年因故停辦。 學校創辦伊始,即以嚴厲治校為準則,制定了校訓、校歌、教育方針、管理制度等。校長孫振渭(字川如,沿溪鄉荷樹峽人),雖是前清舉人出身,但思想比較開明,能接受新事物,熱心公益事業。民國後,他還曾任泰和、上饒縣知事,國民黨泰和縣黨政委員等職,在縣內外聲望頗高。
初創時期校舍主要是利用快閣、山谷祠、盟鷗館、武廟、工藝院、筱泉祠等舊建築,後由各方捐建平房六間作教室,並建簡易禮堂一座、學生自修室五間及廚房、浴室等生活用房。
快閣,泰中初創時修理為飯廳及遊藝室。(復校時期以及建國之初,仍作教職工飯廳。1973年3月被龍捲風摧毀,1986年重建。)
工藝院,泰中初創時重修,改作學生自習室及教室。(復校時作圖書室及教室用,建國後曾先後作教室及學生寢室用。)
筱泉祠。泰中初創時用作禮堂。(復校及建國後,均曾用作大禮堂,以後作教工飯廳。)
山谷祠,泰和初創時作陳列室、會客室、閱報處、消費社。(復校時作校長室、辦公室。建國初,作教職員住室,以後作總務處辦公室。)
盟鷗館。泰中初創時作教員住室。(復校時也作教員住室。建國後曾作圖書館、醫療室及職員宿舍。)
曾家祠,泰中初創及復校時承租空地。(祠堂仍屬曾氏)闢為運動場。(建國後,曾家祠及四周空地均屬泰中。祠內曾作學生寢室及圖書館。)
武廟,泰中初創時重修,作學生寢室。(復校時及建國後均作學生寢室。)
泰和中學自1925年7月創辦,到1930年6月停辦,中間經歷了五個年頭。1925年秋招收初一學生63人,分甲、乙兩個班。到1927年發展到8個班,1928年9個班,1929年8個班,1930年8個班。全校在校學生最多時近300人,教職員24人。1928年至1929年共有三屆國中畢業生,總計140餘人,一屆師範班畢業生40餘人。
學校開辦後。首先由孫校長提議、草擬,經全校教職員會議通過,確定了“敏潔”二字為校訓,井結合本校實際,以十六句詩歌形式,對“敏沽”作了注釋,書寫並刊刻在校內大禮堂正面牆上,要求全體師生都要以此為訓。
孫校長還親自為校歌作詞:溯我邑昔日兮,改書院為學堂;歷初小之階級,進高小優良。喜我邑今日兮,建中校以輝煌;授完全之普通,期各擅專長。仰登乎快閣,俯臨乎澄江;悟作事之宜敏,矢清潔以為常。撫今追昔兮,進步無一疆;願吾儕同學者,謹守而勿忘。
復校時期(1937年7月一1949年6月)
1937年7月6日,泰和旅省同鄉會議決定恢復泰和縣立中學,組織了復校委員會,公推陳涵舟、周鑒冰、李有八、劉勉吾等回縣籌辦,定名“泰和縣立初級中學”,控址仍設在原泰和縣立中學校舊址,公推彭績炎任校長。同年8月開始招生。1937年10月6日。舉行了復校紀念大會並補行開學典禮,定10月6目為復校紀念日。
復校後,印製訂了組織規程、訓導標準和實施原則以及各種規章制度和實施細則,制定了校徽、校旗、校訓、校歌。辦學宗旨明確,管理日臻完善。
校訓:忠、勇、勤、朴。
校歌:快閻高,武山遙,贛水長,登科環抱。自然作了我們的母親,前賢作了我們的師保。這兒是我們的搖籃我們的學校。知識就是槍炮要求到,身體就是城堡要鍛好,更要把黑暗趕跑,將光明創造。
(校徽:銅質,藍底白邊,等腰三角形,底3 cm,腰4cm)
校長彭績炎,泰和縣城羊馬港(今縣城北門)人,是泰中初創時期的第一屆畢業生。國立武漢大學史地系畢業生,曾在陝西浦城中學、省立同州師範任教。1937年7月接到泰和縣政府的電報後,便立即回泰和就任校長兼教史、地、音樂課程。1947年彭績炎辭職後,由羅自強(泰和冠朝鄉羅溪村人,中山大學政治系畢業)繼任。
由於日寇侵犯,泰和縣城成了江西省臨時省會,縣城學校向農村搬遷。1939年8月。泰和縣立初級中學搬遷至本縣早禾市鄉樂家村。泰和校舍改為縣政府辦公。1940年8月遷早禾市梅梘村蔣家祠、新觀(廟宇)、寶善堂。1941年8月遷本縣三都圩胡氏三公祠。1945年1月遷本縣灌溪鄉匡家村、老居村、新居村。1945年8月遷泰和縣城西門外太原書院(解放後為泰和聯合收割機廠)。
泰和縣立初級中學,1937年招收初一學生45人分兩個班,以後每年招收國中新生50~80人,基本維持三個年級六個班。十二年在校國中生1200餘人。1945年開始招收高中生。當年招收41人,分兩個班;1946年招收42人,分兩個班;1947年招收39人,分兩個班。三年在校高中生總計122人。1948年開始附設簡易師範班(二年制),當年招收37人,1949年招收38人,均為一個班,二年總計在校生75人。
據1948年統計,有教職員工35人,其中教師27人,員工8人。
1947年1月,創辦於1940年、校址在吉安青原山的“國立第十三中學”(主要招收淪陷區的青少年學生入學,屬教育部直接管轄)改為“江西省立天祥中學”(屬省教育廳管轄)。同年8月遷入泰和縣立初級中學原址(即泰和中學現址)並改名為“江西省立泰和中學”,直到1949年解放。
1947年省立泰中辦學情況:高中有七個班,學生324人;六年一貫制實驗班2個,學生38人;國中六個班,學生282人。學生總計644人。1948年高中增至八個班,國中減為三個班,實驗班一個,學生總計308人。
發展時期(1949年7月一1976年9月)
1949年7月泰和解放,縣人民政府成立。即通告省立泰和中學和泰和縣初級中學由縣人民政府接管。10月,將省立泰和中學和泰和縣立初級中學合併為“江西省立泰和縣聯合中學”,縣立泰中的全部人員、校產歸併到省立泰中(即泰和中學現址),同時並人的還有私立新生中學、國民中學,校長由副縣長鄧秀峰兼任。
1950年2月,改名“泰和縣立中學”,校長由縣委書記石峰兼任。
1953年5月,省教育廳通知改稱“江西省泰和中學”,校長由縣長朱榮輝兼任。
這一時期,學校為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積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完善學校管理,建設社會主義新型學校,形成了“團結、幹勁、紮實”的嶄新校風,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躍居全省前列。1961年統教成績居全省第二位。1962年經省教育廳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重點中學。泰和中學進入發展時期的鼎盛時期。
解放後,校園面積不斷擴大。1952年經縣政府批准,將校園西側孫家村搬遷,孫家村的村舍地、菜園、果木園約30畝劃歸泰中。 1956年縣政府又將學校北側的原縣農林局所屬農場共50畝劃歸泰中作勞動基地。1960年學校向南門村、東門村購買處於校南門外旱地40畝作大操場用。至此,泰中占地面積達到170畝。但是後來又陸續減少。1958年興建縣政府大院,將北部西側約15畝劃到縣政府大院;1975年將北部約40畝劃給泰和師範作校園;1982年將校園西北角約10畝劃給縣教育局辦公校院。至此,校園面減少至105畝。
解放後,校舍不斷擴建。
五十年代初建土木結構平房教室東西兩棟,面積1250平方米。
1963年拆除後,建東西兩棟馬蹄形教學大樓,每棟兩層,上下共十二個教室,兩棟共二十四個教室。
1953年11月建成一棟仿南昌葆靈女中教學樓的兩層辦公樓。辦公兼作教室用。後作為辦公樓兼教師宿舍。(2003年拆除,建文化廣場)
1955年建大禮堂一棟,1973年毀於龍捲風。1975年重建,面積1962平方米。(2003年拆除,建文化廣場)
以後又陸續建理化大樓(即老高三樓)一棟,三層十個教室共1073平方米;建平房教室二棟850平方米;建學生宿舍六棟2200平方米;新建改建教工宿舍870平方米。
從解放後至“文革”前,泰中辦學規格不斷擴大,班級、學生數和高中升學人數逐年增加。1950年,國中共5個班,在校生209人;高中共3個班,在校45人。1965年,國中共十四個班,在校生594人;高中共十二個班,在校生535人;國中畢業生120人,高中畢業生215人,高中升學人數167人。
教師隊伍也不斷擴大,素質不斷提高。1950年,教師總數16人,其中本科畢業12人,專科畢業3人,中師畢業1人。1965年,教師總數76人,其中本科畢業38人,專科畢業18人,中師畢業7人。
這一時期,學校在管理方面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嚴格執行教育法規,同時逐步建立健全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明確了學校的奮鬥目標,形成了自己的校風。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福建省的教育質量迅速提高,居全國前列。南昌市在全省內也居於前列。1960年,學校派出教察組赴南昌、福建等地考察學習,之後經過大家認真研究,提出了學校的奮鬥目標:“超南昌,趕福建,誓奪全省紅旗,力爭全國先進。”
1962年9月至10月,省教育廳副廳長楚冰率調查組到我校作了一個多月的調查研究,然後在1963年元月省委召開的全省宣教工作會議上印發的《關於泰和中學的調查報告》。中指出泰和中學的辦學特色是:團結、幹勁、紮實。
這一時期,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柏結合,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學校農場有水田8畝,菜地40餘畝,甘蔗地30多畝,並有牛羊養殖場、養豬場、雞鴨飼養場。師生們積極參加農場和飼養場的勞動,結合教學開展試驗話動。五十年代後期至六十年代初期,每年有存欄豬200餘頭,肉牛60餘頭,羊40多隻。雞鴨鵝上千羽。蔬菜和肉食除自給外,還能供應市場。
泰中的發展離不開上級領導的關懷與鼓勵。1957年5月25日,副省長歐陽武、省人大副主任劉九峰、省教育廳長許德瑗等到校視察工作。1958年10月,省長邵式平、省委副書記劉俊秀到校視察工作,劉俊秀向全校師生作《鼓幹勁、爭上游、為培養又紅又專人才而奇斗》的報告。1962年5月,省中學理化教學經驗交流會在我校 召開。1962年10月開始,省教育廳副廳長楚冰帶領工作組到校考察工作,為時40天。1963年省教育廳廳長王紀明到校視察工作。《江西教育》(1963年第一期)編髮了一組文章:《可貴的革命精神》、《在自學的道路上》、《熱心·勤奮·負責——訪泰和中學的幾位老教師》、《泰和中學的總務工作是怎樣為教學服務的》,專門介紹泰中的辦校經驗,並加了“編後”。《人民教育》發表了泰中校長兼黨支部書記於晨撰寫的《我是怎樣做教師的政治思想工作的》。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革期間,學校曾停課兩年。1968年秋季恢復招生,實行二·二分段制。1970年泰和上田初級中學並人泰和中學,並將校名改為“泰和縣五·七中學)。1973年恢復原名“江西省泰和中學”。文革初期教導處副主任黃傳楫及教師龍天錫、曾訪賢被迫害至死。60%以上的教師遭到批鬥。1968年50%的教師下放農村,教師隊伍遭到空前的摧殘。
改革創新時期(1976年10月~)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肖方海、陳重仁等率領全體教師捷亂反正,整頓秩序,加強隊伍建設,完善學校管理,充實教學設備,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1979年學校成為首批恢復的省十九所重點中學之一。1981年之後,曾仁、梁振旅等領導在繼承和發揚老傳統的同時,又根據新形勢的要求大膽改革創新,1994年在全省重點中學首輪辦學水平評估中,獲江西省優秀重點中學稱號。
1997年以來,以周國棟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學校領導班子,堅持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立足於提高教師素質和學生素質,著眼於最佳化教學環境,最佳化教學過程,最佳化教育結構,學校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實現育人成才的目標,培養具有時代特色和民族精神的人,通過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1999年以來我校的教育教學迎來了一個高位穩定的發展時期。
八十年代校建步伐較小,校建總面積5343平方米。1990年至1997年校建步伐明顯加快,校建總面積達16265平方米,環境綠化美化面積為3885平方米。
1998年至2005年,校建獲得飛躍發展,校建面積之大,資金投人之巨,在我校發展史上堪稱“之最”。這七年中,學校改建了南校門和南值班室,興建了高三教學樓、男生公寓、女生公寓、電教大樓、辦公樓、食堂、鍋爐房、車庫、青年教師宿舍、體藝館等,總面積達28091平方米,資金總額為1601萬元。另外新修水泥路,興建籃球場、電線改為地理電纜、興建中心廣場、植物園、高三樓操場、人文廣場、體藝館前廣場等,總面積達26147平方米,已投資232 48萬元,體藝館前廣場預計投資100萬元。
圖書館。建館之前,圖書閱覽室設在大禮堂。建館之後,設有專門的藏書室3間,26座資料室1間,1130座學生閱覽室2間。館內現有藏書總數5 l萬冊(其中學生圖書4萬冊,教師圖書1 1萬冊),約計人民幣63 76萬元。每年訂報刊雜誌450種,計人民幣2.28萬元。每年增購圖書資料I千多冊,計人民幣2萬元左右。
理化生儀器實驗設施。
1978年至1979年實驗室設在老高三樓(現在的醫療室),當時理、化各占一間,生物設在三樓(共2間)。1980年理化大樓建成,理化實驗室遷至理化大樓,2000年又投資12 4萬元擴建了三間理化實驗室。1997年東教學大樓建成後,生物實驗室遷至大樓東側(一間解剖室,一間儀器室,一間標本室,一間觀察室),條件大為改善。理化生實驗儀器藥品設備投人也逐年增加,2004年但一年投人就達到37.9萬元。
電教設備。有一棟五層近3000平方米的遠程教學中心,裝備有微機室3間,語音室3間,多媒體投影廳2間,電子閱覽室l間,課件製作室l間,電子資源庫l間。有電教軟體近300件(套),建有衛星地面接收站,互動雙控區域網路,有計算機250台、印刷機、光電閱卡機、刻錄機、掃瞄器等電教辦公室設備。另外還建有3個多媒體投影教室,各校五十多個教室均安裝了34寸大螢幕彩色電視機,設備總投資近300萬元。
音體美器材也逐年增加。據2005年元月統計,新增音體美器材總金額為5.05萬元。
教學管理獨具特色,教學成績碩果纍纍。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本著依法治校、以德立校、改革活校、科研興校、勤儉辦校、質量穩校的原則,朝著一流的辦學思想、一流的教育環境、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管理水平努力。學校在辦學思想、教育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素質教育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近些年來,學校在繼承傳統作法的基礎上,緊跟形勢,結合實際,提出了“一個中心、二級管理、三個目標、四個提高、五大工程”的治校方略。
一個中心:是以教學質量為中心。
二級管理:是“校長負責制”、“年級主任負責制”的二級管理機制。把管理工作強化在年級組。學校的中層科室的工作確定為根據各自的工作性質和工作目標著重做好“計畫性、服務性、指導性、考核性”的四性工作。
三個目標:是根據我校實際情況和各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學科知識的發展要求確定的“學科教學目標、德育教學目標、辦校效益目標”。
1、學科教學目標要求高一年級“打基礎”,高二年級“育素質”,高三年級“促發展”。 ,
(1)高一年級“打基礎”必須做好初、高中學科知識的銜接教學工作,學習方法的指導工作,學習風氣和學習興趣的養成工作。
(2)高二年級“育素質”必須做好學科知識的外延教學;上好研究性課程,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面對全體學生,嚴格控制學生在學習上的兩極分化。
(3)高三年級“促發展”必須做好培養和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應試能力,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考試的心理承受能力。
2、德育教學目標:
(1)高一年級以“養成教育”為主,全面養成學生起好的學習習慣、衛生習慣、生活習慣、文明禮貌、行為規範等。
(2)高二年級以“前途理想教育”為主,全面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團隊精神、尊師愛校、與人合作共事等精神。
(3)高三年級以“信念、意志、品德教育”為主,全面培養學生的參與精神,競爭意識,心理承受能力及吃苦耐勞精神。
3、辦學效益目標:安全事故為零記錄,師生違法違紀為零記錄,校園環境年年有變化,聯考成績年年有提高,在全市排名爭一保二。
四個提高:教師群體素質的提高,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學校建設品位的提高。
五個工程:科研興校工程,青年教師培養工程,校園環境塑造工程,高三分流教學工程,學生自治自理工程。
在“一二三四五”的治校方略的運作下,學校逐步形成了“團結、奮進、紮實、刨新”的優良校風,“身正、嚴謹、協作、高教”的精度教風。“愛國、守紀、勤奮、博學”的濃厚學風。學校始終以教育教學質量高而譽滿省內外。自1985年連續18年獲省文明單位,1996年榮獲省級文明單位標兵稱號,先後還獲全國“先進體育鍛鍊標準實施辦法”先進單位,全國青少年犯罪研究先進集體,省愛國主義教育先進學校,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省現代信息教育技術裝備先進單位,省職業道德教育“十佳”單位,省電教先進單位等省級以上榮譽稱號二十餘項。恢復聯考以來,泰和中學的聯考升學率一直名列全市前茅,1999年至2002年連續四年聯考獲吉安市第一,2003年上二本線以上人數為吉安市第一,比率第二,2004年聯考北大清華共三人,全市第一,600分以上108人,全市第一,一本上線133人,全市第一,二本線以上,303人,全市第一。2005年聯考各項指標均獲全市第二名。本時期先後有三名學生分別獲省文史類、外語類、理科類“聯考狀元”。每年都有幾十名學生獲國家級、省級學科競賽獎。
作為歷史名校的泰和中學,正向現代名校闊步邁進。
校訓
敏 潔
事教而快斯有功 煌煌聖訓作來崇
一目了卻一日事 莫使積壓勝且叢
立身清潔最為先 伯夷高風今尚傳
形式潔處客貌妍 精神潔處氣象鮮
課餘閒來登快閣 先得我心有涪翁
案前勿使有餘牘 忙裡得閒樂趣濃
吟風弄月到澄江 皎皎白鷗望若仙
澡身浴德從茲始 一塵不染意超然
校長簡介
蔣新泉,男,漢族,1965年12月生,中山大學本科畢業,中學高級教師,江西省教育學會會員,江西省化學化工學會會員,吉安市第一批學科帶頭人。
1988年7月參加工作,歷任泰和中學年級主任、教務主任、副校長兼教務主任、泰和縣教育局、體育局副局長、局黨委委員。
1988年7月至2003年6月在泰和中學任教高中化學課程。
1988年9月至1999年7月擔任班主任從未間斷,班上學生不但有95年聯考江西省理科狀元,另外還有一名學生考取了清華大學,二名學生考取了北京大學。
1996年9月任泰和中學年級主任。
1999年1月任泰和中學教務主任。
1999年7月任泰和中學副校長兼教務主任,分管教學教研期間成績顯著。1999年至2003年泰和中學聯考升學率位居吉安市第一名。
2003年3月任泰和縣教育局、體育局副局長、局黨委委員。
2006年9月擔任江西省泰和中學校長。
教育科研工作條例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為加快我校建設現代名校的步伐,全面貫徹落實“科研興師,科研強校”的發展戰略,充分發揮教育科研工作對學校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促進作用,牢固樹立教育科研的服務意識、指導意識、前瞻意識、質量意識、效益意識、精品意識,正確處理搞好教育科研和提高教學質量的辯證關係,密切教育科研與教育思想、教育實踐的關係,使教育科研工作規範化、制度化和科學化。同時,為進一步調動和激發教職員工參與教育科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我校教育科研工作上高水平,上新台階,特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學校教育科研要貫徹落實“源於實踐,高於實踐,指導實踐,服務實踐”的指導方針,堅持“以學校為本,以教師為本”以及“課題研究教學化,教學研究課題化”的原則,積極探索學校管理、教育改革和發展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努力推進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設,以達到科研強校的目的。
第三條:我校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國家、省級重點高中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和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聯繫實際,探索我校教育現代化、打造現代名校的新路子。鑒於學校教育科研工作具有超前性、諮詢性、探索性和套用性等特點,為此,我們將著重研究高中德育工作、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計畫、課程結構、教材建設、教學管理、教學方法及各學科的教學規律;確定教育科研課題;制定完善教育教學評估體系;設計改革方案,總結、推廣教育教學改革經驗;完善學校教育科研網路和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以形成濃厚的教育科研氛圍,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第二章:教育科研機構及職責
第四條:教育科研工作領導小組 學校成立教育科研工作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校黨支部書記、分管教學和科研的副校長任副組長,校辦、教務處、教科所、政教處、總務處主任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教科所主任具體負責教育科研日常管理工作。
第五條:教科所在學校教育科研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主要履行以下職責。
1、根據學校工作計畫,制訂學校教育科研中期規劃和學年計畫,報校長、行政會批准後實施。
2、指導教職員工確定教育科研課題,並進行全面的過程管理。
3、攜同教務處、政教處積極培養青年教師,努力培育和推出名師。
4、攜同孝務處積極推廣優秀課堂教學模式,轉化教育科研成果。
5、負責教育科研有關調查與兄弟學校及上級相關部門聯繫。
6、積極辦好《泰中教研》。
7、努力辦好教育論壇。
8、攜同教務處積極開發和實施校本教育科研。
第三章:教育科研經費
第六條:學校科研經費包括課題設立獎勵、課題研究資助、外出學習經費、優秀成果獎勵、教育教學技能、競賽優勝和教師榮譽獎勵、教科研崗位考核獎勵等。
第七條:科研經費由使用人申請,教科所審核報校長批准。
第八條:科研專項經費的使用範圍如下:
1、各項教育科研成果獎勵。
2、資料費。指開展教科研究所需的資料蒐集、列印、複印等費用以及必要的圖書購置費等。
3、調研、會議交流費。指完成教科研工作而進行的作出調研、參加相關培訓、會議交流等費用支出。
4、印刷費、諮詢費等。
5、進行教育科研的超工作量補助。
第四章:教育科研成果獎勵
第九條:教職員工的教科研能力、教科研態度、履行教科研職責情況和教科研成果作為教師業務考核評優,職務晉級的重要依據之一。
第十條:獎勵辦法
1、課題獲市級立項每人50元,獲省級以上立項的,每人100元獎勵,國家級每人200元獎勵,結項順利通過鑑定,再次獎勵(市級每人50元,省級每人100元,國家級每人200元),如獲重大成果,產生重大影響的,學校另行獎勵(每項300元~3000元)(各級立項費如獲立項,經費由學校支付)。
2、對被正式報刊、雜誌錄用的教育教學論文、教學案例,根據文章發表的報刊、雜誌主辦單位、質量、社會效益給予一定獎勵。原則上獎勵比例為 :市級 1 : 1 ,省級1:1.5,國家級1:2。習題類、試卷類、增刊類視情況予以適當獎勵,《泰中教研》每篇20元。論文評比如獲市級一等獎50元,省級一等獎100元,二等獎50元,國家級一等獎200元,二等獎100元。
3、教育教學能力評比獎勵
①教師積極參加各級教壇新秀(教壇中堅)、名教師、學科(學術)帶頭人、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教科研先進集體(個人)等評比獲光榮稱號的,給予獎勵(縣級100元,市級300元,省級500元,國家級1000元。
②教師參加各級教育教學技能評比如優質課、基本功、說課、評課等以及教案、課件製作、自製教具之類,給予以下獎勵:優質課:縣第一名50元;市第一名、一等獎前三名200元;省第一名500元;一等獎400元,二等獎300元,三等獎200元,國家級第一名800元,一等獎600元,二等獎400元,三等獎300元。基本功、說課、評課:縣第一名30元;市第一名80元;一等獎50元;省第一名200元,一等獎100元,二等獎50元;國家級第一名300元,一等獎200元,二等獎100元,三等獎50元。教案、課件製作、自製教具類:市一等獎50元;省一等獎100元,二等獎50元;國家級一等獎200元,二等獎100元,三等獎50元。
③學生參加小製作、小發明、小創作、小論文“四小”比賽獲得名次,對直接輔導老師進行獎勵:市級一等獎50元,省級一等獎200元,二等獎100元。
(以上①②③三項主辦單位應是教育主管部門、業務部門或各類專業學會,其餘不予獎勵。)
④學校特設校本課程開發獎。
4、凡因教育科研成果對我校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特色建設有重大貢獻的,學校給予特別獎勵(獎金數最高可達1000元)。
第五章:附則
第十一條:本條例在廣泛徵求全校教職員工意見的基礎上,經校行政會通過後,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第十二條:本條例解釋權歸校行政會,組織實施由教科所攜同其它各處室。
教育科研所簡介
泰和中學教育科學研究所,自成立以來,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立足現實,面向未來,銳意改革,堅持服務教學,引導教學,堅持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決策和實施進行建議和指導。
學校科研氣氛蔚然成風,教師科研積極性、主動性大大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日新月異。教科所肩負著為學校、部門、教師申報立項的各級課題研究工作服務、指導的職責。建立課題論證——申報——立項——運作——成果申報、鑑定——成果推廣的制度;加強對立項的各級課題行程性研究指導並提出理論支持;在學校“以人為本,承認差異,發展個性,著眼未來”的課程改革理念下,開展課題實驗研究。
教科所努力提高學校教師的科研意識,努力提升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引導、鼓勵、支持廣大教師積極撰寫論文,努力協辦《九校教研》,傾力辦《泰中教研》。
教科所堅持全面提升教師素質,努力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效率,堅持校本培訓。
改革進取,任重道遠;建設名校,捨我其誰。泰和中學教科所將在學校新的辦學思想和新的課程理念下,提高研究水平和指導能力,提供各種教育教學理論諮詢,承接各項課題項目,為把學校建設為江西一流名校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教科所現任負責人袁任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