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成立於1958年5月1日,被評為“省直十佳文明機關”。

單位簡介

歷史沿革 1958年5月1日成立江西省地質局。1963年9月23日,更名為地質部江西地質局。1983年更名為地礦部江西地質礦產局。1995年成立江西省地質礦產廳和地礦部江西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實行廳、局“兩塊牌子,一套人員”,合署辦公。1999年7月10日,國土資源部與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南昌就原地礦部江西地勘局屬地化管理事宜簽署會商紀要,劃歸江西省人民政府管理,成為省政府直屬正廳級事業單位,並更名為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機構編制 2000年6月13日,根據省政府贛發[2000]15號文,省地礦廳與省地礦局實行政事分開,廳局分設。2001年6月9日,省人民政府以贛府廳發[2001]46號檔案明確了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目前,局領導班子成員8人,局長一正四副,紀委書記、總工、助理巡視員各一名。局機關設15個管理處室,編制86人。另設局後勤服務中心,編制25人。局機關參照公務員管理。
職工隊伍 全局現有縣團級直屬單位36個,分布在全省9個設區市。現有職工20821人,其中在職11665人,離退休人員9156人。在職職工具有高級稱職696人,中級職稱1573人。
獲得榮譽 歷年來獲省、部級勞模榮譽的有174人,獲得國家級勞模稱號的有10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70人,3人榮獲李四光科學獎,有4個單位獲得國家和部級“功勳地勘單位”光榮稱號。連續9年被評為“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連續兩年被省直工委授予“黨的工作特別優秀獎”,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十五期間安全生產先進單位”;10個局屬單位獲得了“省級文明單位”稱號,局機關還被評為“省直十佳文明機關”。
產業發展 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全局已從單一的地質工作部門發展成以地質工作為主業,工程建設施工為骨幹,多種經營和礦業開發為依託的四大產業發展格局。
地質勘查 在地質找礦專業領域,全局組建了承擔江西基層性、公益性、戰略性的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擁有一支專業齊全、裝備精良、人員精幹的勘查隊伍。
近五十年來,先後完成了全省範圍的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和礦產調查、1:20萬土壤地球化學測量重砂測量、1:5萬航空磁測、1:1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和1:20萬重力測量等一系列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發現並探明了一批重要的礦產資源基地,為江西乃至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五十年代,成功地組織了鎢礦地質大會戰,在贛南找到九大鎢礦,贛南成為“世界鎢都”;六、七十年代,在會昌縣周田發現大鹽礦,被毛澤東主席稱讚為“是件大好事”,隨後又在清江盆地發現和探明了特大型鹽礦,結束了我省無鹽的歷史。在贛東北地區的銅礦地質大會戰中,先後探明了德興特大型斑岩銅金礦田和永平銅礦、城門山銅礦、武山銅礦、東鄉銅礦等五大銅礦,銅儲量突破千萬噸,使我省成為全國重要的銅工業基地;八、九十年代,在國內首次發現離子吸附類型的稀土礦,並探明了龍南足洞重稀土礦、尋烏河嶺輕稀土礦等大型稀土礦床;勘探了贛東北蛇紋岩礦、蒙山矽灰石礦、溪灘黑滑石礦等超大型非金屬礦床;找到贛中新余式鐵礦田、橫峰葛源鉭鈮礦;探明了貴溪冷水坑斑岩銀鉛鋅礦、修水香爐山白鎢礦、都昌陽儲嶺斑岩型白鎢礦、會昌岩背斑岩型錫礦等大型、特大型礦床。地質工作由傳統的地質勘查、工程地質、環境地質逐步拓展到農業地質、災害地質、城市地質、礦山地質、旅遊地質等領域,並取得成效。如我省與國土資源部合作的“江西省鄱陽湖及周邊經濟區農業地質調查項目”,已引起工作區域內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十五”以來,為國家和江西提供了11個大型礦床,20多箇中型礦產地。新發現和探明了一批具有大型規模前景的礦產地,如德安張十八大型鉛鋅銀礦、鄱陽金家塢大型金礦、會昌錫坑逕礦區淘錫壩大型錫礦、貴溪冷水坑下鮑大型銀鉛鋅礦、於都銀坑橋子坑鉛鋅銀礦及上猶崇義大余一帶的鎢錫礦等,進一步確立了我省在全國礦產資源大省的地位。
工程建設 全局從事工程勘查施工的單位主要有15個,已具備國家公路工程總承包一級資質、房屋建築工程總承包一級、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二級、水利水電工程施工總承包二級、工程勘察綜合甲級、地質災害治理與勘察設計甲級、測繪甲級等高等級資質。
近年來,完成了一大批有影響、規模大、難度高的地基基礎施工項目,如獨立完成或參與了杭州錢塘江五橋、六橋、杭州灣跨海大橋溫州世貿大廈等大型施工建設。同時,還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在坦尚尼亞已完成108公里公路項目,目前正在施工另一條120公里的公路項目。
多種經營 主要通過盤活地產、房產,實施“山水”牌、“安源”牌、“明珠”牌等品牌戰略,提升了地勘單位的形象,提高了企業的社會知名度,增強了競爭實力。贛南山水賓館萍鄉安源建材大市場、宜春溫湯溫泉療養院等服務型企業已在當地形成一定的競爭實力。富煌公司輕鋼結構建材填補了省內空白;符合國家GMP認證要求的樟樹欣美健源製藥廠已全面投產。
礦產開發 礦產開發越來越成為重要的、可以依託和充分發揮優勢的產業。先後談成引資合作項目80個,累計引進後續開發建設資金18.1億元人民幣。目前,全局通過礦權招商引資、聯合開發等形式投資興建了18個礦產開發項目,如:樟樹富達鹽礦、貴溪羅塘石膏礦、貴溪冷水坑鉛鋅銀礦、宜豐新莊銅鉛鋅礦、大余牛嶺鎢礦、崇義八仙腦鎢多金屬礦、德安張十八鉛鋅礦、永修柘林水庫溫泉度假村、波陽金家塢金礦等。如上述項目全部建成投產,預計我局將與合作方共同實現礦業開發年收入11.5億元、利稅可達到3.9億元,屆時,我局經濟必將產生新的飛躍。
開拓國內國際市場 近年來,大力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大膽打破原有地域局限,跳出江西謀發展,到西部和國外開展地質找礦工作。
西藏發現了尼雄超大型鐵礦,被列為國家在西部地區重要的鐵礦資源後備基地;在新疆一舉中標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10個圖幅,面積達到4200平方公里,並獲得了3個探礦權。
納米比亞伊朗高棉印度尼西亞剛果蘇利南寮國蒙古安哥拉等十多個國家開展了地質找礦或前期調研,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成果,尤其是在納米比亞,不到兩年時間就獲得礦權7個,面積達3937平方公里,初步評價大型鉛鋅銀礦床1處,預測鉛金屬資源量可達200萬噸;銀金屬資源量1500噸,磁鐵礦資源量500萬噸以上,新登記的2處鈾礦有望成為大型鈾礦遠景產地。在伊朗洽談合作金礦探礦權5個,並登記了2個採礦權,目前正在籌備開採。積極組織人員到莫三比克玻利維亞馬達加斯加獅子山朝鮮等國家實地考察,洽談找礦合作事項,成效很好。伊朗、納米比亞、菲律賓及玻利維亞等國家的礦業部官員主動與江西省地礦局商討找礦合作事項。
以礦產出口為主的對外貿易業績良好。我局所屬江西省地質礦產開發總公司於1988年成立,1996年獲得進出口經營權,主要以出口石材、非金屬礦產品等為主,已和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合作關係,2006年出口創匯達2800萬美元。2007年1-8月實現出口創匯1132.9萬美元,同比增長17.6%,預計全年可完成出口創匯超過3000萬美元。在江西省直外貿公司中名列前茅。
江西省地質礦產局的隊伍頻繁地活躍在國際地質找礦舞台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和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納米比亞前總統努喬馬訪問江西時專程到局考察,並受聘為納中公司顧問;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國家商務部、中聯部、中國地調局等部、委、局的領導分別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了該局實施“走出去”戰略所取得的成績。2006年1月12日,省委孟建柱書記等省四套班子領導親臨局地質工作會議指導,孟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在2007年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全省外事工作會上,孟建柱書記又多次表揚該局走出去工作。2007年2月5日,該局作為中國駐非洲國家中資機構代表受到胡錦濤總書記的接見,國家發改委馬凱主任專門聽取了該局在納米比亞的地質找礦情況匯報。

機構設定

辦公廳、地質礦產處、礦業與科技處、經濟發展處、工程與安全處、財務資產處、黨委組織部、黨委宣傳部、人事教育處、審計處、紀檢監察、離退休職工管理處、機關黨委、工會、團委、物業中心、後勤服務中心、 綜治辦、投資發展中心信息中心、高咨辦。

現任領導

局黨委書記、局長:彭澤洲
巡視員王世英
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張華
局黨委委員、總工程師:李福良
局黨委委員、副局長:余忠珍 
局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毛敏
局黨委委員、副局長:何龍清
副巡視員:萬根水
局長助理:洪文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