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砂測量

重砂測量是以各種疏鬆沉積物中的自然重砂礦物為主要研究對象,以解決與有用重砂礦物有關的礦產及地質問題為主要內容,以重砂取樣為主要手段,以追索尋找砂礦和原生礦為主要目的的一種地質找礦方法。重砂成果圖要求反映出重砂礦物的分布規律,反映工作區地質特徵,如成礦地質條件、控礦因素、成礦標誌及礦化特徵,反映工作區地形地貌特徵,圈定重砂異常區,對異常區進行評價和檢查,圈定成礦有利地段,甚至追索尋找礦源母體以達到找尋砂礦及原生礦體的目的。

(一)重砂機械分散暈(流)的形成及其分布

重砂測量重砂測量

基本內容

礦源母體暴露地表後,經物理風化作用,形成碎屑物質,進一步的機械分離促使其中的單礦物分離出來,在長期的地質作用過程中,各種單礦物按其穩定性程度,有些被淘汰,有些被保留下來,其中有些部分即穩定的重砂礦物保留分散在原地附近,有些受地表流水及重力作用,以機械搬運的方式沿地形坡度遷移到坡積層,形成高含量帶,這樣與原殘積層一同組成重砂礦物的機械分散暈。另外,尚有部分礦物顆粒進一步遷移到溝谷水系中,由於水流的搬運和沉積,使之在沖積層中形成高含量帶,稱之為重砂礦物機械分散流。因此重砂礦物機械分散暈(流)的分布範圍較礦源母體大得多,因而較易被發現,成為重要的直接找礦標誌。

(二)重砂測量樣品採集

重砂取樣是重砂測量的重要一環,取樣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重砂測量的效果。根據重砂取樣的種類、目的、任務及地形地貌特徵,重砂取樣總體布置分為3種。

水系法

是目前套用較廣的一種重砂取樣部署方法。通常對調查區二級以上水系進行取樣。樣點的部署可依照下述原則:

(1)大河稀,小河密,同一條水流則上流密下流稀,越近源頭,取樣密度越大;

(2)河床坡度大,跌水崖發育,流速大流量小的溪流應密,反之應較稀;

(3)主幹溪流的兩側支溝發育且對稱性好,則樣點可放稀,反之應加密;

(4)垂直岩層主要走向的溪流應密,而平行岩層主要走向的溪流可放稀;

(5)對礦化、圍岩蝕變發育地段,岩體接觸帶,岩性發生重大變化處的溪流沖積層應加密取樣;

水域法

是按著匯水盆地中各級水流的發育情況進行布樣。取樣前應對匯水盆地的水域進行劃分,然後將取樣點布置在各級水域中主流與支流匯合處的上游,以控制次級水域中有用礦物含量和礦物組合特徵。

取樣時應逆流而上,對各級水域逐一控制,對沒有出現有用礦物的水域逐個剔除,對出現有用礦物的水域逐級追索,直至最小水域,達到追索尋找礦源母體的目的。水域法取樣每個樣品的控制面積視地質構造複雜程度和地貌條件而異,地質構造複雜成礦有利地段,四級支流和微沖溝的每個樣品控制1.5~2km2為宜,地質條件中常地區,三級支流中每個樣品控制面積3~4km2,地質條件簡單地區每個樣品控制面積可為5~8km2。

測網法

是以重砂取樣線距和點距組成縱橫交叉的格線,樣點布在“格線”的結點上。測網法取樣目的是為了圈定有用礦物的重砂分散暈,進而尋找原生礦床,或者為了對砂礦進行勘查,從而進行遠景評價。取樣時線距應小於暈長的一半,點距應小於暈寬的一半。

由於重砂樣品採取的對象不同,其採樣方法可有:淺坑法、刻槽法、淺井法和砂鑽法。

樣品採集之後,要進行淘洗,一般按流程進行。

(三)重砂測量成果圖

根據重砂樣品的詳細鑑定成果,按礦種或礦物組合以不同方式編製成圖,結合地質地貌特徵圈定重砂異常區,編繪重砂成果圖。重砂成果圖是重砂測量的最終成果,是進行重砂異常分析評價的依據。重砂成果圖要求反映出重砂礦物的分布規律;反映工作區地質特徵,如成礦地質條件、控礦因素、成礦標誌及礦化特徵;反映工作區地形地貌特徵;圈定重砂異常區,對異常區進行評價和檢查;圈定成礦有利地段,甚至追索尋找礦源母體以達到找尋砂礦及原生礦體的目的。重砂成果圖的底圖應選用同比例尺或較大比例尺的地形地質圖或礦產地質圖。

重砂成果圖表示方法有圈式法、符號法、帶式法及等值線法4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