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江南四大名中指中國江南的四所著名中學:民國時期,江蘇省立的蘇州中學、上海中學、揚州中學和浙江省立的杭州高級中學,以歷史悠久,成果卓著,並稱為“江南四大名中”,或“江浙四大名中”。是江南人才淵藪之地的著名中學。
蘇州中學
蘇州中學作為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蘇州自古就有崇文尚教的優良傳統,教育事業一直非常發達。蘇州中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35年,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在今蘇州中學校址上創辦蘇州府學,首開東南興學之風。據記載:“蘇州府學是宋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官辦地方學府,號稱東南學宮之首。”儘管江蘇省蘇州中學的占地面積已無法與當年相比,但歷經千年,辦學歷史未斷,校址始終未變,格局基本保存,這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罕見的!因此,蘇州中學是作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古城蘇州的最具歷史文化底蘊、最具人文魅力的文化教育瑰寶。
從1035年到2009年,蘇州中學走過了近千年的歷程,千年漫漫,風起雲湧,姑蘇城南這片鍾靈毓秀的土地上,她血脈流貫、弦歌不斷,薪火相傳、桃李芬芳,在行進中形成一系列重要的歷史節點,在蘇州乃至江蘇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輝的記錄。
上海中學
上海中學是歷史悠久的著名中學,創始於1865年(清同治四年)的龍門書院。1905年 (光緒三十一年)清朝廢除科舉制度後,龍門書院改為蘇松太道立龍門師範學校,增建了樓房31幢,並將原二十二鋪國小堂,改為附屬國小堂,供師範生作實習用。1912年 (民國元年)改名為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學校。1927年與江蘇省立商業學校合併成為江蘇省立上海中學。1933年 (民國22年)上海中學在吳家巷的新校舍落成,占地約500畝,上海中學即遷往新址。如今的上海中學被譽為“一流大學的搖籃”。本部學生重點大學錄取率超過99%。
揚州中學
揚州中學始於1902年創立的儀董學堂,是一所有百年辦學歷史的名校。1902年儀董學堂創立。這是揚州第一所官立中學,經費出自鹽務,總辦由兩淮鹽運使擔任,首任總辦為程儀洛(字雨亭)。運署內有儀董軒,為紀念西漢哲學家江都相董仲舒而建,學堂亦因此得名。不久,運使易人,學堂改名兩淮中學堂。繼儀董之後,揚州復有尊古學堂、揚州府中學堂的興辦。尊古學堂後改為兩淮師範堂。1912年春,兩淮中學堂與揚州府中學堂合併為淮揚合一中學。翌年按《江蘇教育行政五年規劃書》統一規定,改稱江蘇省立第八中學。與此同時,兩淮師範學堂也改稱江蘇省立第五師範學校。五師自任誠(字孟閒)接任校長後,學校規模逐漸擴大,校地由左衛街梅花書院舊址遷至大汪邊,拓校基百餘畝。名師有著名畫家呂鳳子,《廣陵潮》的作者,通俗小說家李涵秋等。 八中校址在羊巷,李荃(字更生)接任校長後在教育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易單軌為雙軌,增加招生名額;實行能力編級法,因材施教,重視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與李城駐軍交涉,1924年校址舊府署。先後在八中任教的有李校長跪請其母而卒就教席的董伯度,有擔任教學主任且兼教國文的朱自清,有後來成為著名英漢詞典編輯的厲志雲和海牙國際法庭法官的徐謨等。1927年,八中和五師合併為江蘇省立揚州中學,周厚樞(字星北)擔任校長。嗣後因實行大學區制,校名先後稱第四中山大學區立揚州大學、江蘇大學區立揚州中學、中央大學區立揚州中學,大學區制度廢止後恢復原名。今校分高中部、國中部和鄉村師範科,以五師原址大汪邊為高中部,八中原址為國中部,高郵界首原五師分校為鄉師科。高中部除設立普通科和師範科外,又陸續添設土木工程科,機電工程科;且與上海同濟大學合辦德文班,學生畢業後直升同濟。又創建女子生活部,招收高小畢業、年事稍長的女生,施以家事及女子職業教育。一度並有附屬學校四所,還附設高國中預備班和德風中學。
揚州中學建校近百年來,畢業生數以萬計,他們當中有江澤民,原中顧委常委胡喬木,聯合國原副秘書長畢季龍、謝啟美,更多的校友成為各級領導幹部、專家教授、技骨幹和素質勞動者。揚州中學還培養出了黃鳴龍、周志宏、李方訓、朱物華、柳大綱、武衡等四十多位兩院院士。在新的歷史時期內,揚州中學將會獲得更加長足的發展,並將對國家振興和人類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杭州高級中學
杭州高級中學起源於養正書塾與浙江兩級師範,經杭州府中、省立一中與省立一師、省立高中、省立杭高、杭州一中之改制嬗變,從浙江最早的公立中學到浙江新文化運動中心,從浙江規模最大的綜合中學到享譽全國的江浙“四大名中”,至今已歷百餘年。科學、民主、求真、創新之校風和勤奮、求實、開拓之學風,推動著杭高在歷史上數度站在時代與教育改革大潮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