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所屬目:鞘翅目 Coleoptera
ID號:71ED
中文名稱:芫菁科
拉丁文名稱:Meloidae Gyllenhal, 1810
分類
芫菁科一般分為兩個亞科:芫菁亞科(Lyttinae)和櫛芫菁亞科(Nemognathinae)。芫菁亞科在中國常見的屬有斑芫菁屬、豆芫菁屬、綠芫菁屬和短翅芫菁屬;櫛芫菁亞科常見的屬有柔櫛芫菁屬(Apalus)和帶櫛芫菁屬(Zonitis)等。
形態特徵
本科主要識別特徵是體柔軟,一般伸長;頭急下彎,有窄狹的頸部;前胸背板基部無脊;跗節異型;足長;每個跗爪有凹的葉瓣,具齒或刺。大多數種長形,有窄的前胸背板和長足;體3-30mm長,通常10-15mm;顏色多變,黑色、灰色、褐色、黃褐色,有時有鮮明金屬彩色;表面通常有細而很疏的微毛或缺如,少數則有密毛。
頭下口式,比前胸背板大,後頭急縊如頸,表面光滑,具刻點或皺紋。複眼大,左右離開。觸角11節,稀見8-9節,通常絲狀或念珠狀,有時雄蟲中間的節變粗,著生在眼之間,上顎基部上方。唇基明顯;上唇突出。上顎彎曲,具齒突,有時鈍。下顎須4節,較瘦,端節略擴展。
下唇有大的舌突,頦梯形,下唇須3節,較瘦,末節通常擴大。前胸背板比鞘翅基部窄,通常端部最窄,兩側沒有隆起和飾邊,表面光滑或具皺紋;側緣大;前胸腹板短;前足基節窩大,匯合,後方開放。中胸腹板短,三角形;中足基節匯合。後胸腹板短或長。
足沒有明顯的外基節;前、中足基節突出並連線;後足基節橫闊,近於連線;轉節大,三角形,有時在雄性減弱;脛節有明顯的端距;後脛節常常不一樣;跗節5-5-4式;幾乎每節總有窄的跗墊;每個爪有跗葉,具齒或刺,通常腹面有兩列細齒。鞘翅完整或變短,稀見沿翅縫合生者,有時極度地分離;緣折小。後翅正常,稀見消失或缺者。腹節有6個可見腹板,縫完整。
生物學特性
芫菁科幼蟲一般寄生於蜂巢,或食蝗卵,成蟲為害豆科植物及雜草。遇驚嚇時常從腿節分泌黃色液體,此液中含有強烈之斑蝥素(cantharidin),能侵蝕皮膚,使之變紅,形成水泡,有令人不快之劇臭,自古把此蟲乾燥研磨,作為藥用(發泡劑及利尿劑)。
中國藥用種類主要為眼斑芫菁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及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兩種,俗有斑蝥等名。分布較廣,成蟲食大豆葉及花生頗烈。日本醫用種類為芫菁Epicauta gorhami Marseul。歐洲用者為西班牙綠芫菁Lytta vesicatoria Fischer-Waldheim(即Spanish fly)。據研究以毛角豆芫菁Epicauta hirticornis Haag-Rutenberg含斑蝥素最多。
芫菁科昆蟲具復變態。以豆芫菁為例:成蟲產卵於土中,幼蟲共6齡,第1齡幼蟲蛃型,行動活潑,稱為三爪蚴,在土中尋食蝗蟲卵塊或其他蟲卵;第2齡幼蟲步甲型;第3、4齡幼蟲均為蠐螬型;第5齡幼蟲為象甲型,系越冬蟲態,不食不動,呈休眠狀態,通稱假蛹;第6齡幼蟲又呈蠐螬型,最後化蛹。
寄生性的種類(如短翅芫菁屬和歧翅櫛芫菁屬)的三爪蚴,直接附於寄主蜂類的體上,進入蜂巢內,以寄主的卵或蜂蜜為食,經過復變態發育為成蟲,離開蜂巢。
經濟意義
芫菁科種類經濟價值比較複雜,既有益又有害。成蟲為植食性,很多種類是農牧業的重要害蟲,主要為害豆類、黃麻、馬鈴薯、花生、甜菜等作物以及牧草、苜蓿等,有的種類還為害藥用植物如黃芪、甘草等。由於本科昆蟲能產生芫菁素(亦稱斑蝥素),有起泡、利尿等作用,很久以來就在醫學中套用。
《本草綱目》所載的“葛上亭長”即指豆芫菁屬的豆芫菁或同屬的其他種類;歐洲用來提取芫菁素的種類主要是綠芫菁屬的西班牙綠芫菁。近年來經臨床試驗證明,芫菁素在治療癌症方面也有一定的療效。幼蟲為捕食性或寄生性。
捕食性的如芫菁亞科的斑芫菁屬和豆芫菁屬,幼蟲取食蝗卵,對於抑制蝗蟲的發生起著有益的作用。寄生性的如芫菁科的短翅芫菁屬、櫛芫菁亞科的歧翅櫛芫菁屬等,幼蟲寄生於花蜂或蜜蜂的蜂巢內,對養蜂業有害,對植物的授粉亦不利。
芫菁體內含有斑蝥素,是一種重要的藥用昆蟲。近年來中國對斑蝥素的臨床套用研究表明:斑蝥素及其衍生物對治療原發性肝癌療效顯著。為了摸清中國芫菁科昆蟲的自然資源和蟲體內斑蝥素的含量,不同地區、不同寄主植物上芫菁科昆蟲的種類分布,並利用氣相色譜內標法測定了不同性別以及交尾高峰前後的芫菁成蟲體內斑蝥素的含量。發現雄性成蟲體內斑蝥素的含量均高於雌性成蟲。交配高峰後的芫菁雌性成蟲體內斑蝥素含量高於交配高峰前的芫菁雌性成蟲體內斑蝥素含量。
芫菁科昆蟲體內斑蝥素的氣相色譜法測定,分別採用酸水解法和直接浸提法處理不同種芫菁樣品、短翅豆芫菁Epicauta aptera Kaszab的卵和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的不同蟲體部位,後用氣相色譜儀測定斑蝥素含量,結果表明:用酸水解法處理後的芫菁體內斑蝥素含量較之用直接浸提法處理後有顯著提高,增高幅度在1~9倍之間,其中以豆芫菁屬Epicauta昆蟲的增高幅度最大,一般在7倍以上,而斑芫菁屬Mylabris的斑蝥素含量增幅不高,芫菁卵中斑蝥素含量變化不顯著,斑蝥素主要富集於大斑芫菁的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