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熱灼津

氣熱灼津

氣熱灼津氣熱灼津:就是氣分熱邪熏灼,耗傷了津液。 :氣熱灼津,病仍不解,即可漸漸入營。 氣熱灼津療法:舌絳中心乾者,乃心胃火燔,劫灼津液,可加黃連、石膏。

氣熱灼津氣熱灼津
氣熱灼津:就是氣分熱邪熏灼,耗傷了津液。症狀表現為高熱,口渴,苔黃,脈數大等;

概述

葉天士《溫熱論》中對“上焦氣熱灼津”之證的治療,即使未見腑實,仍用涼膈散清上瀉下,目的便在於“散其無形之熱”。溫病下法是以通便為手段,以瀉熱存陰為目的。特別在急症治療時,吳又可主張祛邪愈早對病情愈有利,治療要趁疫邪立足未穩,正氣尚強之時,速戰速決,切勿拘於“下不厭遲”之說而貽誤時機,此即“一竅通諸竅皆通,大關通而百關盡通之理”。因此戴北山有“傷寒下不嫌遲,溫病下不嫌早”之說。

氣熱灼津氣熱灼津
趙紹琴《溫病治驗提要》 :氣熱灼津,病仍不解,即可漸漸入營。營分屬陰,其氣通,身熱夜甚,心煩不寐,反不甚渴飲,舌絳脈細而數,或斑點隱隱,時或譫語,皆營熱陰傷之象。治之必須清營養陰,透熱轉氣。吳鞠通創清營湯、清宮湯,皆治溫熱日久入營之證。並佐以增液,但必須注意透熱轉氣。熱邪入營,來路不一,臨證問病,必詳診細參。
由於陽明氣熱灼津,津液枯耗;以致大便閉結不通,正如船舶無水不能行駛一樣。治療方法,先可用增液湯,目的在滋養陰液,使大便通行,如果服用增液湯後,而大便仍不排泄,就應該用增液承氣湯,既養陰,又盪結,名為腑中一一氣血合治。

氣熱灼津氣熱灼津
療法:舌絳中心乾者,乃心胃火燔,劫灼津液,可加黃連、石膏。若煩渴躁熱,舌心乾、邊紅,中心或黃、或白者,此非血分,乃上焦氣熱灼津。急用涼膈散,散其無形之熱,再看其後轉變,慎勿用血藥以滋膩難散。舌絳望之若干,捫之原有津液,此津虧,濕熱熏蒸,將成濁痰蒙閉心包也。

相關搜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