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指衛氣營血辨證中的衛分、氣分、營分、血分四類不同病理階段的病證。
解讀
衛氣營血辨證是清代葉天士所創立的一種論治外感溫熱病的辨證方法,該法將外感溫熱病發展過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病理階段,分為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四類,用以說明病位的淺深、病情的輕重和傳變的規律,並指導臨床治療。衛分主表,病位在肺與皮毛,病情輕淺;氣分主里,病位在肺、胸膈、膽、三焦、胃、腸等臟腑,病情較重;營分為邪入心營,病位在心與包絡,病情較重;血分為邪熱深入心、肝、腎,重在耗血動血,病情危重。
中醫套用
1、衛分證
指溫熱病邪侵犯肺衛,致使衛外功能失調,肺失宣降所表現的證候。衛分證是溫熱病的初起階段。
臨床表現:發熱,微惡風寒,舌邊尖紅,脈浮數,常伴頭痛,咳嗽,口乾微渴,咽喉腫痛等症。
機制分析:溫熱之邪侵犯肌表,衛為邪郁而不能布達於外,故發熱,微惡風寒。溫熱之邪屬陽,故多為發熱重而惡寒輕。溫邪犯肺,肺失宣降,氣逆於上則作咳嗽;上灼咽喉,氣血壅滯,故咽喉紅腫疼痛;上擾清空則頭痛;傷津不重,故口乾微渴。舌邊尖紅,脈浮數,為溫熱之邪初犯肺衛之徵。本證是以發熱、微惡風寒,舌邊尖紅,脈浮數為辨證要點。
2、氣分證
指溫熱病邪內傳臟腑,正盛邪實,陽熱亢盛所表現的里實熱證候。根據邪熱侵犯肺、胃、胸膈、腸、膽等臟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的見症。
臨床表現:發熱不惡寒,反惡熱,口渴,汗出心煩,尿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或兼咳喘,胸痛,咯痰黃稠;或兼心煩懊憹,坐臥不安;或兼潮熱,腹脹痛拒按,或時有譫語、狂亂,大便秘結或下利稀水,苔黃燥,甚則焦黑起刺、脈沉實;或見口苦,脅痛,乾嘔,心煩,脈弦數等。
機制分析:本證多由衛分證不解,邪傳入里所致;亦有初感則溫熱邪氣直入氣分而成者。
里熱熾盛,邪正劇爭,故身熱頗盛,且不惡寒,反惡熱。熱灼津傷,則口渴,尿赤,苔黃;擾心則煩。熱盛血涌則舌紅,脈數有力。
若邪熱壅肺,肺失肅降,肺氣不利,則見咳喘,胸痛,咯痰黃稠。
若熱擾胸膈,心神不寧,則心煩懊憹,坐臥不安。
若熱結腸道,腑氣不通,則見日晡潮熱,腹部脹痛拒按。邪熱與燥屎相結而熱愈熾,上擾心神,則時有譫語、狂亂。燥屎結於腸中,熱迫津從旁而下,則下利稀水,穢臭不堪,此即所謂“熱結旁流”。實熱內結,故苔黃而乾燥,其則焦黑起刺,脈沉實。
若熱郁陽經,膽氣上逆則口苦;經氣不利,故脅痛;擾心則煩;陽熱犯胃,胃失和降,故乾嘔。脈弦數為膽經有熱之象。
氣分證是以發熱不惡寒,反惡熱,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為審證要點。根據兼見症狀之特點,再進一步判斷何髒何腑受病。
3、營分證
指溫熱病邪內陷,劫灼營陰,心神被擾所表現的證候。營分證是溫熱病發展過程中較為深重的階段。
臨床表現:身熱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煩不寐,甚或神昏譫語,斑疹隱隱,舌質紅絳無苔,脈細數。
機制分析:本證可由氣分證不解,邪熱傳入營分而成,或由衛分證直接傳入營分而成,稱為“逆傳心包”;亦有營陰素虧,初感溫熱之邪盛,來勢兇猛,發病急驟,起病即見營分證者。
營行脈中,內通於心。邪熱入營,灼傷營陰,陰虛則身熱夜甚;邪熱蒸騰津液上潮於口,故口不甚渴,或不渴。邪熱深入營分,侵擾心神,故見心煩不寐,神昏譫語。熱傷血絡則見斑疹隱隱。舌質紅絳無苔,脈細數,為邪熱入營,營陰劫傷之象。本證是以身熱夜甚,心煩神昏,舌紅絳,脈細數為辨證要點。
4、血分證
指溫熱病邪深入陰血,導致動血、動風、耗陰所表現的一類證候。血分證是溫熱病發展過程中最為深重的階段。病變主要累及心、肝、腎三髒。
臨床表現:身熱夜甚,躁擾不寧,甚或昏狂,斑疹顯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質深絳,脈細數。或見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目睛上視,牙關緊閉,四肢厥冷,脈弦數;或見持續低熱,暮熱早涼,五心煩熱,神疲欲寐,耳聾,形瘦,脈虛細;或見手足蠕動、瘛瘲等。
機制分析:本證是由邪在營分不解,傳入血分而成;或氣分熱熾,劫營傷血,逕入血分而成;或素體陰虧,已有伏熱內蘊,溫熱病邪直入血分而成。
邪熱入血,灼傷陰血,陰虛內熱夜發,故身熱夜甚;血熱內擾心神,故躁擾不寧,甚或昏狂;迫血妄行,則見出血諸症。邪熱灼津,血行緩滯,故見斑疹紫黑,舌質深絳,脈細數。
若血分熱熾,燔灼肝經,筋脈拘攣迫急,則見“動風”諸症。邪熱內郁,陽氣不達四末,則令四肢厥冷,此所謂“熱深厥亦深”。
若邪熱久羈,劫灼肝腎之陰,陰虛陽熱內擾,故見低熱,或暮熱早涼,五心煩熱。陰精耗損,不能上承,故口乾咽燥,舌上少津。腎陰虧耗,耳竅失養,故耳聾;神失所養則神疲欲寐;形體失養則體瘦。脈虛細,為精血不充之象。
若肝陰不足,筋失所養,可見手足蠕動、瘛瘲等虛風內動之象。
綜上所述,血分證主要表現為熱盛動血、熱盛動風、熱盛傷陰三大類型。本證以身熱夜甚,昏譫,斑疹紫黑,舌質深絳,脈細數為辨證要點。根據具體病機之不同而有其相應的兼症,本證嚴重者可致亡陰、亡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