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蠅鵝膏菌

毒蠅鵝膏菌

毒蠅鵝膏菌,拉丁學名:[Amanita miscaria (L.: Fr.) Pers. ex Hook.],又稱哈蟆菌、捕蠅菌、毒蠅菌、毒蠅傘。子實體較大。菌蓋直徑6-20cm。邊緣有明顯的短條棱,鮮紅色或橘紅色,有白色或稍帶黃色的顆粒狀鱗片。所含毒蠅鹼等毒素對蒼蠅等昆蟲毒殺力很強,可用於農林業生物防治。此菌屬外生菌根菌。

基本信息

簡介

毒蠅鵝膏菌 毒蠅鵝膏

毒蠅鵝膏菌菌褶純白色,密,離生,不等長,褶緣有細粉粒。菌肉白色,靠近蓋表皮處紅色。菌柄較長,直立,純白,表面常有細小鱗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成群生長。此蘑菇因可以毒殺蒼蠅而得名。其毒素有毒蠅鹼毒蠅母、基斯卡松以及豹斑毒傘素等。

形態特徵

毒蠅鵝膏菌 毒蠅鵝膏菌

毒蠅鵝膏菌菌蓋表面淺黃或米黃色或淺土黃色,往往中部顏色較深,菌蓋直徑2-4cm,初期半球形,後漸平展中部下凹,濕潤時粘,邊緣具明顯的條棱,表面具顆粒狀白色鱗片。菌肉白色。菌柄較短,2-6cm,粗0.5-0.8cm,內部鬆軟至實心,質脆易斷,上部有粉粒,基部膨大並有不很明顯的環帶狀菌托。孢子印白色。孢子無色,橢圓形至寬橢圓形,光滑,內含一大油滴,非糊性反應。

分類與變種

分類

毒蠅傘是鵝膏菌屬的模式物種。擴大範圍來說,它也是鵝膏菌屬的亞屬,鵝膏菌亞屬的模式物種,而在此亞屬下面的鵝膏菌節,其模式物種也相同。鵝膏菌屬下面的鵝膏菌亞屬,包含了所有無澱粉質孢子的鵝膏菌屬物種。鵝膏菌節包含了不均勻外菌膜遺蹟的物種,也包含了縮小一系列同心環的菌托,和在蕈傘上成為一系列斑點或瘤的菌膜遺蹟。鵝膏菌節由毒蠅傘和有密切關聯的物種所組成,包含了豹斑鵝膏、芽狀鵝膏、小托柄鵝膏和Amanita xanthocephala。現代真菌分類學家,基於大略的形態學和孢子的非澱粉質特性,把毒蠅傘和它們的近親進行分類。兩個最近的分子系統發生學研究很自然地證實了上述的分類。  

毒蠅傘在形態學上變化很大,並且很多專家在毒蠅傘的範圍內辨認出一定數目的亞種或變種。在《The Agaricales in Modern Taxonomy》書中,德國真菌學家洛夫·辛格(Rolf Singer)列出3個亞種,雖然沒有詳盡的描述:A. muscariassp. muscaria、A. muscariassp. americana和A. muscariassp. flavivolvata。

變種

毒蠅鵝膏菌毒蠅鵝膏菌
var. muscaria

典型的,有紅白相間斑點的變種。一些專家,像是羅德漢·杜羅斯(Rodham Tulloss),只使用在歐亞地區和西阿拉斯加地區的族群。 

var. flavivolvata 

紅色,帶有白色到黃白色的瘤,出現在北美大陸西部,從南阿拉斯加,經過洛磯山脈,橫跨中美洲,最後抵達哥倫比亞的安地斯山脈山區。羅德漢·杜羅斯始用這個名稱稱呼從阿拉斯加以南,原生的新世界族群所有“典型的”毒蠅傘。 

var. alba 

不常見的真菌,有白色到銀白色的蕈傘,上面有白色的瘤,但是其他方面很像常見的毒蠅傘。 

var. formosa

有黃色到橘黃色的蕈傘,上面有微黃色或黃褐色的瘤和菌柄。一些專家,如澤金斯(Jenkins),使用這個名稱稱呼所有符合此變種描述的所有毒蠅傘,其他專家,如杜羅斯,只限制使用在歐亞地區的物種。 

var. guessowii

黃色到橘色的蕈傘,在蕈傘中心區域比外圍區域有更多的橘色或微紅色色調。在整個北美洲都有生長,但最常見到的地區是在北美洲東北部,從紐芬蘭、魁北克往下到田納西州。一些專家如澤金斯,認為此變種為formosa的一部分,但其他專家如杜羅斯,認定是不同的變種。 

var. persicina 

略帶桃紅色到橘色,或“甜瓜”色調的蕈傘,在菌柄和管狀菌球部分,帶有貧乏的或缺少外菌膜。在美國東南海岸線區域廣為所知,於1977年首次被描述。 

var. regalis 

生長於斯堪地那維亞和阿拉斯加,肝棕色蕈傘,有黃色的瘤。此變種也是有不同的認知,一些專家(杜羅斯)認為是獨立的物種,其他專家(澤金斯)認為是毒蠅傘的一個變種。 

2006年,由真菌學家喬瑟夫·澤爾(Jozsef Geml)團隊,針對不同地區的毒蠅傘,進行一次分子系統發生學研究,發現這個物種可描繪出3個不同的支序;大致上可分為歐亞區域、歐亞的亞高山區域、和北美洲的族群。所有3個支序的樣本都可以在阿拉斯加找到;這導引出阿拉斯加為毒蠅傘的生物多樣性中心點。這份研究也觀察4個已命名的變種:alba、flavivolvata、formosa(包含guessowii)和regalis。所有4個變種在歐亞區和北美洲區支序裡面都發現到,證明這些形態學上的構成只不過是多樣性的表現,而不是不同的亞種或是變種。澤爾團隊更進一步的分子研究在2008年出版,顯示出3個基因群,外加在美國東南部松樹、山胡桃木、松樹組成的森林中,所發現到的第4個物種、和2個以上在加州聖克魯茲島的物種,在基因學上很明顯地被描述出每個基因群是分開的物種;因此毒蠅傘現今被認為是一個隱性的物種複合群。這個複合群也包含了至少3個其他有密切關聯的分類,下面有3個有關聯物種:Amanita breckonii,一個暗黃色蕈傘的蕈類,發現在西北太平洋上的針葉樹林,和分別位於地中海區域和薩丁尼亞島上,棕色蕈傘的A. gioiosa和A. heterochroma。上述最後2個物種被發現在桉屬和木犀屬的樹木上,而目前並不清楚到底是原生的還是從澳大利亞引進來的。

分布範圍

毒蠅鵝膏菌 毒蠅鵝膏菌

全球分布

毒蠅傘是全球性的物種,原來是生長在松樹和落葉性的樹林中,橫跨北半球溫帶和極地氣候的地區,包含溫帶高海拔地區,像是興都庫什山、地中海地區和中美洲。一份最近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報告指出,毒蠅傘的祖先族群於第三紀,在西伯利亞-白令陸橋區域,並且向外擴展到亞洲、歐洲和北美洲。雖然一般是在秋季出菇,但是依照各地氣候不同而有所變化:在北美洲出菇季節是從夏季到秋季,太平洋沿岸則是從秋季到初冬。在這些相似的地點通常會發現到另一種蕈類網紋牛肝菌,並且常以仙女環的方式出現。經由松樹幼苗的運送,毒蠅菇廣泛散布到南半球,包含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和南美洲。  

毒蠅傘以外生菌根的方式,與多種樹木形成共生關係,包含松樹、雲杉、杉木、樺樹和西洋杉。通常見於引進的樹木下,並且在紐西蘭、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和維多利亞州被認為是真菌型式的雜草,和南山毛櫸形成新的關連性。毒蠅傘也侵入澳大利亞原生雨林,能排擠當地原生的物種。此外,最近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的麥哲倫港附近所出現的報告顯示,毒蠅傘出現有往澳大利亞北部擴展的情形。縱使毒蠅傘並沒有擴展到澳大利亞的桉屬植物,不過仍然在葡萄牙有和桉屬植物發生關聯。

中國分布

分布於中國的黑龍江、吉林、四川、西藏、雲南等地。夏秋季在林中地上成群生長。此菌屬外生菌根菌。與雲杉、冷杉、落葉松、松、黃杉、樺、山毛櫸、櫟、楊等樹木形成菌根。

毒性

概述

毒蠅鵝膏菌 毒蠅鵝膏菌
毒蠅傘的毒性發作通常發生在吃下它的兒童或是成年人,並會導致幻覺。偶爾,未成熟的扣子體也會被當成可食用的馬勃而誤食。此外,在一場大雨之後,白色的斑點就會消失,變得和食用菇類橙蓋鵝膏菌相似。 

毒蠅傘包含了一些生物的有效成分,至少有兩種,蠅蕈素(muscimol)和鵝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是已知的精神刺激物質。在成人當中,其毒性劑量為6毫克的蠅蕈素和30-60毫克鵝膏蕈氨酸,這是在大量採集毒蠅傘之後所測得的典型劑量。然而,每朵菇所含有的化學化合物比率會隨著地區或季節而有很大的改變,因此對於每朵菇的劑量情形有所混淆和爭議。報告指出,春季和夏季的毒蠅傘比起秋季的含有高達10倍的蠅蕈素和鵝膏蕈氨酸。 

致命劑量經計算後,大約為15朵。而毒蠅傘的致死案例,在歷史上的期刊文章和新聞報導中被報導;然而,現在的醫學治療,使得毒蠅傘致死的結果變得微乎其微。許多早期的書籍將毒蠅傘錯誤地列成是會致死的菇類,導致出現了一想像:毒蠅傘的毒性,比實際上的還要強,但並非如此。北美真菌學會說明,在過去100年來,並沒有可靠的檔案說明致死率。大多數的蕈類毒性致死案件(90%或更多),主要是吃下微綠色到微黃色的毒鵝膏或是多種白色系列的鵝膏菌屬蕈類之一,例如鱗柄鵝膏。 

毒蠅傘的毒性有效成分屬於水溶性,只要將毒蠅傘加水煮沸,並且把煮過的水丟棄,就可以部份解毒。然而,把毒蠅傘乾燥,會增加毒性,因為乾燥會導致促進鵝膏蕈氨酸轉換成更具毒性的蠅蕈素。根據一些資料來源,一旦解毒之後,毒蠅傘就會變得更可以食用。 

症狀

毒蠅鵝膏菌 毒蠅鵝膏菌

潛伏期30分鐘至2小時,毒素作用中樞神經系,表現為精神異常,煩躁不安、痙攣、視力模糊或幻視。4-24小時後恢復正常。此蘑菇因可以毒殺蒼蠅而得名。其毒素有毒蠅鹼、毒蠅母、基斯卡松以及豹斑毒傘素等。誤食後約6小時以內發病,產生劇烈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及精神錯亂,出汗、發冷、肌肉抽搐、脈搏減慢、呼吸困難或牙關緊閉,頭暈眼花,神志不清等症狀。使用阿托品療效良好。此菌還產生甜菜鹼,膽鹼和腐胺等生物鹼。

治療

如果碰上疑似的中毒症狀,藥物治療方式應可以被找到。早期的治療由胃消毒藥劑組成。如果從吸收到被治療的時間小於4小時,活性碳是適合的藥劑。如果病人在攝取後1小時以內症狀就存在,灌胃治療可以被採用。和吐根糖漿一起引導嘔吐,在任何中毒狀況下,不再被推薦。 

在沒有解毒劑之下,支持性療法變成主要針對中毒的長遠治療法。

經濟用途

毒蠅鵝膏菌 毒蠅鵝膏菌

該菌可藥用,小劑量使用時有安眠作用。子實體的乙醇提物,對小白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所含毒蠅鹼等毒素對蒼蠅等昆蟲殺力很強,可用於森林業生物防治。

據記載,西伯利亞的通古斯人及雅庫將人曾用作傳統的節日食用菌。一般成人食一朵後便會產生如痴似醉的感覺,他們認為這是一種享受。印度用它作為魔術師的藥劑。在一些國家民間被作為一種安眠藥物。我國東北地區將此毒菌破碎後拌入飯中用來毒死蒼蠅,甚至毒死老鼠及其它有害動物。另外毒蠅傘表面的鱗片脫落後,往往與可食用的橙蓋傘相似,採食時需注意區別。在德國民間將此菌浸入酒中,用以治風濕痛。該菌含丙酸,可用於製造丙酸鹽用作防腐劑、香料脂、人造果子香等。

藥理學研究

蠅蕈素

發現於1869年的蠅蕈素,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毒蠅傘裡面有迷幻效果的藥劑。蠅蕈素結合到蠅蕈素乙醯膽鹼受器,導致神經的興奮,並支持著這些受器。然而,當我們比較其他的有毒真菌時,毒蠅傘的等級是很低的,像是變紅絲蓋傘(Inocybe erubescens),或小型的白色杯傘屬物種,如變色杯傘(Clitocybe dealbata)和環帶杯傘(Clitocybe rivulosa)都比毒蠅傘毒,而且毒蠅傘毒性實在是太微不足道,因此在中毒的症候上並不扮演一個角色。

食用與烹調

毒蠅鵝膏菌 毒蠅鵝膏菌
毒蠅傘的毒性物質是水溶性的。當切細或切碎成方塊狀,並且使用大量水煮沸時,毒性似乎就會解除。縱使使用毒蠅傘為食用用途沒有廣泛套用,但是已解毒的毒蠅傘仍然在歐洲部份地區(尤其是在移民到西伯利亞的俄羅斯人)經常使用,至少在19世紀起,或可能更早就開始了。德國內科醫師和博物學家喬治·亨利屈·馮·朗斯道夫(Georg Heinrich von Langsdorff)在1823年,於早期的已出版報導中,寫下如何將毒蠅傘解毒。19世紀晚期,法國內科醫師菲利斯·阿奇曼德·波卻(Felix Archimede Pouchet)曾寫過,提倡可以和木薯屬植物(一種在熱帶南美洲重要的食物來源,但仍然必須在食用前先解毒)同等方式來食用毒蠅傘。 

在北美洲,也存在使用毒蠅傘作為食物來源。

文化藝術

近代繪畫

毒蠅傘自從文藝復興開始,就被使用在繪畫當中,雖然畫家使用時,是用微妙的方法。在維多利亞時代,畫家在繪畫毒蠅傘時變成寫實化,並且在仙女主題畫作上成為主要題材。

大眾文化

有紅白相間斑點的傘菌在大眾文化的很多場景是普遍的概念,尤其是在兒童的書籍、電影、花園裝飾、賀卡和電腦遊戲。花園裝飾和描繪地精、仙女的兒童圖畫書,像是《藍精靈》,經常會出現將毒蠅傘用在座位或是房子。兩種最著名使用毒蠅傘的例子,是《超級瑪利歐》電玩系列,和1940年迪士尼動畫《幻想曲》里跳舞的菇類。

聖誕節文化

毒蠅傘出現在全球的聖誕卡或新年賀卡上,代表著好運。民族植物學家強納森·歐特提出,聖誕老人的構想和傳統上在壁爐上面掛長筒襪的中心基礎可能和毒蠅傘自身有關。由於毒蠅傘一般有紅色和白色的輪廓,他主張聖誕老人的服裝和毒蠅傘有關。他也表示毒蠅傘也和飛翔的馴鹿有類似關聯:馴鹿被描述是吃了毒蠅傘,之後在迷幻的情緒當中騰躍飛翔。美國民族藥理學家史考特·哈金雪特-多伯斯金(Scott Hajicek-Dobberstein),研究宗教迷信和紅色菇類的關係,記錄到,“如果聖誕老人只有1隻眼睛(像是奧丁),或者如果神奇的尿液是他傳說中的一部份,他和毒蠅傘的關係會更容易去相信。”

毒菇鑑別

毒蠅鵝膏菌 毒蠅鵝膏菌

看形狀:毒蘑菇一般比較黏滑,菌蓋上常沾些雜物或生長一些像補丁狀的斑塊。菌柄上常有菌環(像穿了超短裙一樣)。無毒蘑菇很少有菌環。

觀顏色:毒蘑菇多呈金黃、粉紅、白、黑、綠等較為鮮艷的顏色。無毒蘑菇多為咖啡色、淡紫色或灰紅色。

聞氣味:毒蘑菇有土豆或蘿蔔味。無毒蘑菇為苦杏或水果味。

看分泌物:將採摘的新鮮野蘑菇撕斷菌桿,無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個別為白色,菌面撕斷不變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濃,呈赤褐色,撕斷後在空氣中易變色。

值得提及的是,在現代高科技發展中,人們發現鵝膏菌毒肽對真核生物細胞的RNA聚合酶Ⅱ具有專一性抑制作用,而鬼筆毒肽對肌動蛋白具有束縛作用。它們被用於現代生命科學的研究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常見毒菇

 

毒蠅鵝膏菌 白毒鵝膏菌

白毒鵝膏菌(白毒傘)

子實體中等大,純白色。菌蓋初期卵圓形,開傘後近平展,直徑7~12cm,表面光滑。菌肉白色。菌褶離生,稍密,不等長。菌柄細長圓柱形,長9~12cm,粗2~2.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內部實心或鬆軟,菌托肥厚近苞狀或淺杯狀,菌環生柄之上部。夏秋季分散生長在林地上。分布於河北、吉林、江蘇、福建、安徽、陝西、甘肅、湖北、湖南、山西、廣西、廣東、四川、雲南、西藏等地。此蘑菇極毒。毒素為毒肽和毒傘肽。中毒症狀主要以肝損害型為主,死亡率很高。

毒鵝膏菌

又稱綠帽菌、鬼筆鵝膏、蒜葉菌、高把菌、毒傘。子實體一般中等大。菌蓋表面光滑,邊緣無條紋,菌蓋初期近卵圓形至鐘形,開傘後近平展,表面灰褐綠色、菸灰褐色至暗綠灰色,往往有放射狀內生條紋。菌肉白色。菌褶白色,離生,稍密,不等長。菌柄白色,細長,圓柱形,長5~18cm,粗0.6~2cm,表面光滑或稍有纖毛狀鱗片及花紋,基部膨大成球形,內部鬆軟至空心。菌托較大而厚,呈苞狀,白色。菌環白色,生菌柄之上部。夏秋季在闊葉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江蘇、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區。

此菌極毒,據記載幼小菌體毒性更大。該菌含有 毒肽(phallotoxing)和毒傘肽(anatoxins)兩大類毒素。中毒後潛伏期長達24小時左右。發病初期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此後1、2天症狀減輕,似乎病癒,患者也可以活動,但實際上毒素進一步損害肝、腎、心臟、肺、大腦中樞神經系統。接著病情很快惡化,出現呼吸困難、煩躁不安、譫語、面肌抽搐、小腿肌肉痙攣。病情進一步加重,出現肝、腎細胞損害, 黃疸,急性肝炎,最後昏迷。死亡率高達50%以上,甚至100%。對此毒菌中毒,必須及時採取以解毒保肝為主的治療措施。雲南民間還利用毒傘的浸煮液殺紅蜘蛛。該菌的子實體提取液對大白鼠吉田肉瘤有抑制作用和具有免疫活性。該菌是樹木的外生菌根菌,與松、支杉、櫟、 山毛櫸、栗等樹木形成菌根。

食用菌類

蘑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消化率達70—90%,享有“植物肉”之稱,蘑菇所含的多糖類物質,具有抗癌作用。蘑菇不僅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富含人體必需的賴氨酸等,還含有豐富的礦質元素,多種維生素及酶類。屬於健康食品,受到各國人民喜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