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經七書

概述

《武經七書》北宋朝廷作為官書頒行的兵法叢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軍事教科書。它由《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彙編而成。北宋政府頒行《武經七書》是遵照皇帝趙頊(即宋神宗)的旨意進行的。為適應軍事鬥爭、教學、考選武舉的需要,宋神宗於元豐三年(1080年)命令當朝最高學府國子監司業朱服等人組織力量校定、彙編、出版上述七書。武學博士何去非參與了此項工作。校定這七部兵書,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到元豐六年(1083年)冬才完成了刊行的準備工作。校定後的這七部兵書命名為《武經七書》,共25卷。這是北宋朝廷從當時流行的三百四十多部中國古代兵書中挑選出來的,作為武學經典。可見,這七部兵書是何等重要。它是中國古代兵書的精華,是中國軍事理論殿堂里的瑰寶。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它奠定了中國古代軍事學的基礎,對中國和世界發展近代、現代軍事科學起了積極的作用。校定、頒行《武經七書》,是北宋朝廷在軍事理論建設上的一個貢獻。《武經七書》頒行後,備受世人關注。為了更好地發揮它在戰爭國防、建軍、教學中的作用,注家蜂起,先後出現了幾十種注釋本,其中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注本,有宋朝施子美的《武經七書講義》,明朝劉寅的《武經七書直解》、黃獻臣的《武經開宗》,清朝朱塘的《武經七書匯解》、丁洪章的《武經七書全解》等。這些注釋本,對研究、學習《武經七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武經七書》頒行後,成為宋朝以來軍事學校和考選武舉的基本教材。南宋規定,武學(軍事學校)的學生,必須學習兵法。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軍事鬥爭和教學之急需,命令兵部刻印《武經七書》發給有關官員和高級將領及其子孫學習。《武經七書》宋刊本,曾被日本人買去;後來特別是17世紀以來,在日本出現了多種重刊本、翻譯本和註解本。撈呤閿中的頭兩部兵書《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在歐、亞、美流傳更廣。可見《武經七書》在國外的影響之大。
中國宋代官方校刊頒行的兵法叢書和軍事教科書。宋神宗於熙寧五年(1072)六月,繼宋仁宗之後重新開設“武學”(軍事學校)。為了適應教學和軍事訓練的需要,元豐三年(1080)四月,宋神宗詔命國子監司業朱服等人“校定《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靖問對》等書,鏤版行之”(《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三)。校定後的七部兵書共25卷,於元豐年間(1078~1085)刊行,統稱《武經七書》,以之考選武舉和教學。
《武經七書》北宋刊本已不可見,現存南宋孝宗或光宗時刻本,原為陸心源宋樓藏書,後被日本岩崎氏買去,藏日本靜嘉堂。國內有《續古逸叢書》影宋本。宋本《武經七書》校刊精審,明清以來翻刻傳抄,多據為底本,成為獨具特色的《武經七書》系統本。

影響

《武經七書》問世之後,注家蜂起,存世之作,不下數十種。宋朝施子美《施氏七書講義》是現存最早的注本,對明清注家起了發凡啟例的作用。明朝建國,重視武學,太祖朱元璋提倡“軍官子孫,講讀武書”,促進了對《武經七書》的研究。代表性的注本有劉寅《武經七書直解》、黃獻臣《武經開宗》、張居正輯注《武經七書》、李贄《七書參同》、陳玖學《評註七子兵略》等。其中《 武經七書直解 》因“註疏詳明,引據切當”,最為後人重視。清朝沿襲宋明舊制,亦重《武經七書》,然注家大多限於彙輯前人舊說,少有新意。影響較大的有朱墉《武經七書匯解》、丁洪章《武經七書全解》等。《武經七書》集中了中國古代兵法的精華,被宋及後世確定為兵學經典,對中國軍事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各種注本對人們學習和研究《武經七書》具有參考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