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歷史分量

概念的歷史分量

《概念的歷史分量》是一部由方維規所著書籍,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與所有史論一樣,概念史也需要假設,沒有假設便無論點可言。真正的概念史從來不只是概念的歷史。根究概念嬗變而外,更在於提煉歷史語義的內在結構;除了透過語境來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考證和解析那些富有“整合力”的特定概念。這就是本書取名《概念的歷史分量》的用意所在。概念史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挖掘那些棄之則無法經驗的概念,或曰不可替代的基本概念(科塞雷克語)。

近代以降,中國不斷努力翻譯介紹一種截然不同的、西方的知識文化體系,並試圖把西方的科學文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現代漢語的很多重要辭彙和概念,均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本書對中國近現代史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即“大概念”的探究,例如對近現代中國“文明”“文化”觀的探討,對“民族”及相關核心概念的通考,對“經濟”譯名的溯源,對“知識分子”概念的辨析……都試圖用“概念史”方法進行詳實的知識考古,以結構性的目光來理解近代歷史演進的內在脈絡。

作者簡介

方維規,1957年出生於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本科畢業留校任教,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中德聯合培養研究生。主要從事中西比較詩學、比較文學、概念史、文學社會學、海外漢學研究。德文專著五部,中文專著四部,英文專著、編著各一部,中文編著五種,譯作四部(中譯德,德譯中),論文百餘篇。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夷”、“洋”、“西”、“外”及其相關概念——論19世紀漢語涉外辭彙和概念的演變
一.標記與內涵:從“夷”字說起
二.對外稱詞的嬗變
三.語義特徵及其聯想
四.嬗變因由
五.從“夷務”到“外交”
六.新的“世界”意識及“國際”觀念
第二章近現代中國“文明”、“文化”觀——論範式轉換及概念嬗變
一.範式轉換的歷史背景和思想基礎
二.“色維來意斯得”:現代“文明”概念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三.現代“文明”“文化”語義小史——以雙語辭書為中心
四.向“文明”、“進步”看齊
五.新文化運動中的“文明”“文化”之辨
第三章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及相關核心概念通考——兼釋“中國”與民族主義論爭
引言
一.“民族”與nation考略
(1)一個“新詞”的誕生
(2)一個傳統概念的更新
(3)“三位一體”,或順理成章之事
二.中國早期民族主義與相關核心概念
(1)“國”字推原
(2)從“族類”到“人種”:種族民族主義之昌盛
(3)“國民”之創生:化臣民為國民
三.關於中國民族認同的論爭
(1)“自我意識之政治共同體”
(2)“不知有國”勘誤
(3)中國國名之爭和國名之辨
四.綜論:Nation是意識構造與“心靈”
第四章西方“政黨”概念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及其影響
一.漢語傳統“黨”概念
二.歐洲“政黨”概念的起源、嬗變與區別
三.初識西洋政黨及其“偏見”
四.西洋政黨的早期漢語譯名
五.知其一,不知其二
六.甲午年:一個新的起點
七.“新”時期的黨論特色
八.餘論:建黨浪潮與理想的幻滅
第五章東西洋考“自主之理”——“議會”、“民主”、“共和”、“自由”等西方概念19世紀的漢譯、嬗變和使用
引言
一.巴厘滿衙門
二.“多人亂管、小民弄權”及西方“民主”概念的發展
三.“民主”與“共和
四.“民主”與“自由”
五.“自主之理”——Democracy之早期漢譯概念
六.尾聲,又是新的開始
第六章“經濟”譯名溯源
一.“草創之初,正名最難”
二.“經濟”譯名類考
三.“經濟”譯名究原
四.“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
五.推陳出新,妙在“揚棄”
第七章“Intellectual”的中國版本
一.對“智識者”定義的思考
二.中國“智識者”的誕生年代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