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
據《史記·項羽本紀》載: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項羽軍拒秦將章邯於棘原(今鉅鹿南),兩軍相峙未戰,而秦軍多次退卻。為此,秦二世對邯不滿,加之丞相趙高嫉賢妒能,陰險狡詐,與章邯不睦。因此,邯恐事後趙高羅織其罪名,加害於他,故在一次戰爭失利後,率眾投降項羽。羽立章邯為雍王,安置於楚軍之中,另派司馬欣為上將軍領秦降卒為先鋒,渡黃河,西進入關伐秦。 當大軍行至新安時,由於楚軍中大部分官兵過去曾因服役、戍路過秦中,秦地官兵對他們多有凌辱,故今對投楚秦兵就像對待奴隸一樣驅使、摧殘、侮辱,以示報復。因此,投楚的秦軍官兵心裡多有怨氣,在私下議論說:“章將軍欺騙我們投降了楚軍,現在又讓我們入關攻秦,而我們的家室全在秦地,如果勝秦則好,倘若失敗,楚軍定逼我們隨其東去,那時秦必殺死我們的父母妻子。”此話讓楚軍將領聽到後,報告給項羽,項羽就找來黥布、蒲將軍商議說:“現在,我們軍隊里秦兵眾多,但其心不服,如果入關後不聽我們的指揮,或者倒戈,那么取勝就非常困難,不如及早殺掉,以免後患”。於是,楚軍夜間突然動手坑殺秦卒二十餘萬人於新安城’南。
相關補充
據《括地誌》 說:“新安故城在洛 州澠池縣東一十三里,漢新安縣城也。 即坑秦卒處。”此說 新安故城指今義馬市西南三公里的千秋鎮二十里舖村。
民國二 年,在該村西南修建隴海鐵路時,就發現累累白骨;七十年代農民在坑內平整土地時,也常常挖出大量人骨。兩千多年過去了,但楚軍坑殺秦兵之地雖歷經滄桑,至今仍可辨之規模。“楚坑”為習慣性的叫法。因坑內所埋是秦卒,當謂“秦坑”,或“楚軍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