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陵令

桓陵位於澠池縣城北50公里處的鳳凰山巔。鳳凰山是風水寶地

簡介

桓陵令,何志晉哀帝立。按《起居注》,南新巴,元嘉十二年立。何雲新立,則非先有此郡,而雲此諸縣晉哀帝、安帝立,不詳。

著名歷史人物

備註

桓陵秋草
“桓陵秋草”為古澠池八景之一。桓陵位於澠池縣城北50公里處的鳳凰山巔。公元前697年,東周第二代國君桓王姬林葬於此地,人們便將鳳凰山改稱桓王山了。桓王山海拔731米,北傍黃河,東依岱嵋,西有青山,南望韶峰。小獅山、柏樹山左右延伸,兩道澗水環流,遠望恰似展翅欲飛的鳳凰。桓陵依山勢凌頂而建,高30余米,占地約4畝,墓陵為圓形土包,其土質與周邊迥然不同,呈粒狀如蟻穴,大雨如注而不見其流。深秋時他處枯旱,獨此地鬱鬱蔥蔥,更顯風水寶地之奇特。
周桓王緣何擇陵於鳳凰山,流傳於民間的說法是:東周時期,周桓王出巡山西回洛陽,從濟民渡(即現在的南村渡口)過黃河時,看見黃河南岸大山氣勢雄偉、滿目蒼翠。桓王仰視良久,連連讚美,並問當地百姓山名,百姓答曰:“鳳凰山。”桓王大喜,思忖道:“我乃真龍天子,今遇鳳凰山,龍鳳呈祥,必是吉兆。”過了黃河,桓王又從百姓那裡得知鳳凰山林壑優雅、風景秀麗,於是遊興勃發,就令人伐榛開路登山。桓王站在清風徐來、蟬聲競送的山巔眺望,只見九曲黃河眼底奔流,巍巍韶山身後聳峙,青山挺身穿於左,岱嵋探首立於右,百鳥鳴聲入耳,兔狐出沒草叢。
這美景,使桓王一下子就把長期深居皇宮的沉悶和國事的冗繁一掃而光了,於是君臣及隨員席地酣飲。不知過了多久,桓王背處小解,忽見兩隻雄雞飛落眼前,一面擺動五彩斑斕的尾羽,一面對他“咯咯”地叫著。桓王見此鳥與傳說的鳳凰甚似,又和自己如此親切有緣,心想:莫非上天有意賜我這方寶地,讓此鳥傳言於我。想到此處,桓玉便跪拜上蒼。雄雞唱著飛走了,給桓王留下了無盡的愉悅。
桓王回洛陽後,召集心腹密謀說:“自從平王東遷以來,相繼任周鄭莊公、鄭武公為卿士,鄭國勢力日益強大,挾天子以令諸侯,使朕處處掣肘。要想復興周室,必先廢除鄭公,另任忠於王室的虢公為卿士,才好同心協力,圖謀大業。”眾臣齊呼:“天子英明。”桓王遂以宗主國名義頒詔,聯合蔡、衛、陳三國合力伐鄭。結果大敗,不僅使周室威風掃地,桓王在交戰中也身負箭傷,不久死於洛陽。臨終前他叮囑重臣和太子:“姜太公封於齊(今山東),五世皆返葬於周(今陝西)。我欲返葬鎬京,然周室不興,諸侯爭霸,互相討伐,恐難以如願。洛陽西澠池北,黃河南岸有鳳凰山是方寶地,可西望故國,東鄰新都,甚好,能葬此山我願足矣。”桓王駕崩,莊王即位後,將父王靈樞暫厝洛陽,待機返葬鎬京。不想一等7年,局勢更糟,西返無望。第三代君王周莊與眾卿議定,將桓玉安葬於鳳凰山了。
因鳳凰山本是風水寶地,再加之桓王葬於此處,故添幾分靈氣。所以,冬盡春至,桓王陵上草木崢嶸、鳥語花香。深秋時節,霜葉凋零之時,此處反而更加枝繁葉茂,在皚皚北國可謂罕見奇觀。那些慕名前來拜謁的官商富豪絡繹不絕,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這裡錄明朝廣東按察副使、山東左部政使戴珙(澠池南村人)《桓陵牧草》一首:
寢門寂寂碧山巔,碧草秋高泣杜鵑。
滿隧冥茸含宿雨,遠垣狼藉鎖寒煙。
離披已散能軍魂,掩冉深藏中射肩。
莫向西風傷亂始,盟台蕭艾自芊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