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遼河

東遼河

東遼河全長400公里、年徑流量在5-15億m³之間,亦名赫爾蘇河(滿語:Hersu Ula)又譯為黑爾蘇河、葉赫河,葉赫部落即由葉赫河而得名,原為遼河左側一條較大支流,由於人為活動的影響、現已成為遼河正源。源出吉林東遼縣薩哈嶺小蔥頂子山,曲折西南流入遼寧省,於昌圖縣西古榆樹附近與西遼河故道匯合後稱遼河。《清史稿·地理志》 昌圖府遼源州:“西遼河即西喇木倫河……東遼河自懷德入, 西流來匯, 以下統名遼河。” (註:原文如此,西拉木倫河並非西遼河正源)

簡介

東遼河原稱葉赫河、是遼河上游幹流,發源於東遼縣小蔥頂子山,流經遼源、梨樹、公主嶺、雙遼等市、縣。流經三江口與西遼河故道(現為長嶺南部及雙遼排水溝渠)匯合稱遼河。繼續南流與清河匯合後水量始大。

民國時期北方氣候逐漸轉為乾旱,流經科爾沁荒漠草原的遼河幹流中上游(即西遼河)開始出現季節性枯水,葉赫河在枯水季節是遼河昌圖段的唯一來水、從此更名為東遼河。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由於不貫徹可持續發展,西遼河流域上馬了一系列截水工程、草原開墾為耕地,直接造成科爾沁沙漠化加速、西遼河乾支流開始頻繁斷流形成閉流區。進入本世紀以後,西遼河通遼—鄭家屯段常年河乾天數在300天以上、遼河正源老哈河及最大支流西拉木倫河的來水已經無法下泄到通遼水文站以下。

根據國際標準規定的河流正源需滿足河源唯長、流量唯大、與主流方向一致三大條件,原遼河幹流西遼河正源老哈河玉瀑以下河段早已無水、雖然有西拉木倫河的季節性來水、但95%以上被引入莫力廟水庫。餘下的河水在科爾沁沙漠中消失、只有雙遼段接納新開河後汛期偶有烏吉木倫河(內流河、其尾閭在豐雨年份與新開河溝通)攜帶的洪水匯集。新開河原為西拉木倫河決口形成的北支,如今西拉木倫河自身都經常斷流、新開河常年無水、多數時間只是一條承接灌溉廢水的排污溝、現存流程短來水極不穩定。因此,西遼河已經不能再做為遼河幹流看待。東遼河做為距遼河入海口流程最遠、常年有水的支流,成為遼河正源。

三江口以上全長383公里,流域面積11306平方公里,南流約20公里後與西遼河故道匯合。流域平均寬度33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062%,山區占全流域面積的34%,丘陵占24%,平原占42%,上游有大II型水利樞紐楊木水庫、中游有大I型水利樞紐二龍湖水庫。90年代以後枯水期(4-6月)有時出現斷流,該河無通航條件。

源頭及水文特點

東遼河源頭,俗稱遼河掌,位於長白山系吉林哈達嶺支脈薩哈嶺,即東遼縣遼河源鎮福安村境內。東遼河,為遼河正源,由遼河掌、渭津河、拉津河、興隆河、烏龍河、二道河、梨樹河、楊木河共七十多條河流匯聚而成。流經四平、梨樹、雙遼等市、縣,於遼寧省昌圖縣福德店與西遼河故道匯合,始稱遼河,在盤錦市以豪邁之勢奔入渤海。

發源於吉林省中南部山區的東遼河與發源或流經該地區的其他幾條屬第二松花江流域的河流(輝發河、飲馬河、伊通河乾支流)同樣有旱季污水橫流、雨季泛濫成災的特點。但由於中游有大I型水利樞紐二龍湖水庫的調節、所以東遼河下游較該地區其餘諸河相對穩定。

當東遼河流過三江口大橋、進入遼寧省境內不遠後就流進了一條寬闊的荒漠、荒漠中間一道細水掙扎著與東遼河河水相匯。這條荒漠帶就是西遼河故道、接下來的河段就叫做遼河了,從遠處的岸堤能看出遼河曾經的遼闊。

歷史傳說

形成之說

據傳,遠古時曾有一地龍,慕求源頭如畫的風景,陡然從地下鑽出,現身之處成一隧洞,直通東海。一泓清泉噴涌而出,不唯天氣旱澇,四季流淌不息,被百姓奉為神龍甘涎,又稱龍泉水。從此,當地物阜民豐,百姓安樂。盛夏某日,當地一財主之小妾,為解酷暑於龍泉水中沐浴,又不顧羞恥在泉中便溺。地龍極為惱怒,施展神通,速淹沒蕩婦;遂返東海洗滌污垢,並暴漲三晝夜洪水,洪水流瀉之徑,即形成今日之東遼河。

東遼河,因歷史朝代更迭,幾易其名。漢代稱蘇河,三國至隋稱楊柳河,明稱艾河,清稱赫爾蘇河,民國後才稱東遼河。東遼縣,正是因其位於東遼河畔而得名。遼河源鎮,顧名思義,此地就是東遼河的發源地。

福安村小蔥頂子山上,有一泉眼,名叫吾龍泉,泉水四季清澈,入口甘甜。相傳康熙皇帝東巡打獵曾喝過這個泉眼的水,頓時只覺甘甜涼爽,暑氣全消,說道:“真乃吾之龍泉也”,吾龍泉就由此得名。而這個泉眼,正是東遼河的起源,此地也被人稱為遼河掌。

年近八旬的福安村村民姜長春老人,14歲跟著家人逃荒到了遼河掌。據他回憶,剛到遼河掌時,這裡是沼澤無邊,蘆葦叢生,林木茂盛。原來是清朝皇家圍獵場,有清兵把守,民國期間,守兵沒了,逃荒難民見這裡土地肥沃,便逐漸落腳安家。姜長春來到這裡時,只有五六戶人家。

擇水而居是人類活動的重要軌跡,逐漸地,遼河掌處外鄉人越來越多。“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沙鍋里”,這句話用來形容遼河掌處風土地貌是再合適不過了。姜長春說:“我們外地的難民就是靠了這個泉眼的水才生活了下來,一代又一代。”

土龍一怒懲惡人

作為東遼河的發源地,遼河掌留下了一段美麗的傳說。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條土龍從遼河掌地下鑽了出來,這就形成了一個泉眼。後來裡面積滿了清清的水,這水非常甜,由於有了這樣好喝的水,就吸引了不少人到這裡來居住,人丁興旺起來。可是不管有多少人喝了這裡的水,也不管天有多大早,泉水總是那么多,既不少又不溢。當地人說:“這是土龍的龍涎水”,人們就稱這眼泉水為龍泉水。大家都非常愛護這眼水,不約而同地形成了一個習慣,除了用水桶到這裡挑水之外,決不在這泉里洗衣服、飲牲口。就這樣,這眼泉水使當地人們過著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太平日子。

有一年夏天,天氣非常的熱。當地有個財主,無惡不作,娶了三房姨太太。財主帶著三姨太太來到了泉眼,讓她在裡面洗澡,又洗起了衣服,清清的一泉水就給污染了,當地人非常氣憤,可都敢怒不敢言。住在泉眼裡的土龍也氣壞了,一怒之下就漲起了水,一直是漲了三天三夜,將財主與他的三個姨太太都給沖走了。

這水一直是流到了渤海灣,衝過的地方形成了一條河道,形成了今天的東遼縣。當地人都說,土龍因為水受了污染,必須得到海里才能洗清。就這樣,土龍走了一天一夜,在海里洗了一天一夜,回到遼河掌又一天一夜,所以才整整漲了三天三夜水。財主和三個太太沒了,當地人又在遼河掌安靜地生活了下去。而土龍衝過去的水路,就形成了東遼河。

為有源頭活水來

時至今日,東遼河作為遼河上游的重要分支,已經不知流淌了多少年。從炊煙裊裊的村落,到高樓林立的都市,一代又一代人,在這條河畔繁衍生息,孕育文明。在遼河兒女心中,她的存在已不僅僅在於她創造了遼河文化與遼河文明的價值,而是賦予了世代遼河兒女自強不息的精神價值。

隨著現代文明的不斷侵入,遼河掌周邊的古遺址在農業生產中遭受嚴重破壞,遼河掌的附屬設施也遭受嚴重損毀,各民族間迥異的民俗文化業已日漸湮沒,只剩下一個泉眼無聲地流淌。東遼縣人民政府已經把保護和開發遼河掌納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先後出資數萬元對遼河掌進行搶救性修繕,對遼河掌周邊環境及時進行了清理與整治,出資將遼河掌劃為旅遊景區,責成文化部門派專人對民間民俗文化進行保護性挖掘,並以弘揚生生不息的遼河精神為目的,大力宣傳革命先輩、歷史名人、現代才俊的光輝事跡。爭取資金加大對遼河掌的保護力度、多渠道吸引民間資金注入、邀請離鄉的工商界知名人士召開“源頭經濟研討會”、組織編撰《遼河源頭人》一書等均已納入遼河掌五年保護計畫。此外,由國家和省政府出資編撰的《中國民間故事大全東遼縣卷》即將出版發行,奠基在遼河掌之上的民俗博物館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建過程中。

2011年,東遼縣申報的遼河源頭傳說被成功列入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傳項目。而今,東遼河源頭裝點一新,風景瑰麗多姿,東遼河源頭的人民用睿智、聰穎、勤勞創造的東遼河文化,正伴隨著浩浩蕩蕩的東遼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向遠方。

文化

簡述

東遼河文化源遠流長,不僅體現在其發源早和流域範圍廣,更重要的是東遼河上游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這為東遼河文化悠久而厚重的歷史提供了充分的考古學依據。

東遼河東遼河

遼河,因歷史朝代更迭,幾易其名。漢代稱蘇河,三國至隋稱楊柳河,明稱艾河,清稱赫爾蘇河

,民國後才稱東遼河。1984年至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東遼河流域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發現漢代以前的遺址200餘處。1988年吉林省考古研究所又在東遼河上游的大架子山、炮台山、元寶山等遺址進行了小規模的發掘,發現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共有11處。它們多分布於距河較近的丘膠漫崗的頂部或二級沖積台地上”

。在東遼河上游,“青銅時期的文化,漢代、隋唐、遼金、元明、清代遺存也有大量分布。青銅時代遺址達113處,多分布在東遼河及其支流的燈桿河、拉津河、渭津河、大梨樹河的低山丘陵上。遼金時期遺址40多處,主要分布在東遼河及支流沿岸沖積平地和山腳下緩坡地上,古城多數建在東遼河兩岸”

古工作者從東遼河流域古文化遺存的分析比較中得出這樣的結論:“東遼河流域的古文化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與周鄰地區開始了相互吸收、互相影響的變異過程……據文化內涵比較,東遼河流域與第二松花江和輝發河流域在新石器時代聯繫較為緊密,青銅時代下遼河與東遼河流域間文化傳播和彼此影響則表現的比較頻繁。兩漢時期,由於漢勢力的北漸,東遼河流域均受到了中原漢文化的影響”

這些考古發現充分說明,東遼河上游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與中、下游比較起來並不遜色。東遼河與西遼河、大遼河一樣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關鍵在於深入挖掘,進一步研究這些古文化遺存與遼河中、下游古文化遺存的聯繫與區別,以確定東遼河文化在遼河文化中的歷史方位。

文化涵義

東遼河文化是廣義的大文化。東遼河文化是吉林文化和長白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東遼河流域各族人民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東遼河文化是東遼河流域範圍內長期形成的歷史遺存、文化形態、社會習俗、生產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東遼河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多種地域和民族文化交融的文化複合體。

“東遼河文化”為遼源地域文化命名,體現了這些特點和要求,凸顯出它的獨特性,可以起到開宗明義的作用。遼源市政府將遼源市文藝最高獎命名為“東遼河文藝獎”,對彰顯和弘揚地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特點

源頭性

東遼河文化的源頭性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遼河流域是中華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遼河流域是中原連線東北亞大陸的重要橋樑和紐帶,是東亞文化的傳播中心,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遼河流域一批重大考古發現表明,遼河流域作為東北古文化發展的重心和東北與中原相接觸的前沿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遼西山區牛河梁發現的距今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更集中反映出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遼河流域有5000年的文明發展史”

。在東遼縣大架山、炮台山、元寶山等遺址的考古中,證明了早在新石器時期,東遼河上游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並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

二是東遼河是遼河的一大支流,發源於遼源市。遼源處於東遼河源頭和東遼河上游,提出弘揚東遼河文化,比中下游地區更具有歷史的科學的依據。

地域性

東遼河是遼源市最重要最鮮明的地理標誌,是不可移動、不可複製的自然資源,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遼源是東遼河的發源地,遼源市、東遼縣、遼河源鎮都因此而得名,東遼河源頭是我市專屬性和惟一性的資源。我市提出發掘和弘揚東遼河文化不僅切合遼源實際,也有利於提高遼源在域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包容性

在多元的地域文化中總有一種或幾種最重要的地域文化起到統領和代表性的作用,這是由這種地域文化早發性、包容性決定的。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壇、廟、冢”的出現,就是紅山文化與仰韶文化北南交匯的產物。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遼河流域諸文化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燕趙文化的東進,極大地促進了長白山區的民族融合。東遼河流域考古發現證明:“東遼河流域的古文化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與周鄰地區開始了相互吸收、互相影響的變異過程。在變異過程中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逐漸成為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歷史上,遊牧文化、漁獵文化、農耕文化、滿族文化、中原文化、移民文化都在東遼河流域得到傳承、融合與發展,不同習俗、不同語言、不同民族、不同省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這裡都能和諧相處。

堅韌性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東遼河奔騰不息,歷經曲折、勇往直前,最後匯入大海,形成了堅韌不拔、一往無前的文化精神。歷史上,遼河流域洪澇、乾旱頻繁的交替,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這些不幸和苦難沒有壓垮遼河兒女,遼河流域的人民以堅強的意志、聰明的才智與遼河水患抗爭著,成就了燦爛輝煌的遼河文明。

局限性

以農耕經濟為基礎的大河文明往往具有因循守舊、安於現狀、不思變革的弱點,這些負面文化的影響無論是在遼源的歷史還是現實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

遼河幹流水系的河流

遼河全流域由兩個水系組成:一為東、西遼河,於福德店匯流後為遼河幹流,經雙台子河由盤山入海,幹流長516公里。本任務盤點構成遼河幹流水系的河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