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孝婦祠

東海孝婦祠

乾隆四十八年春,知州林光照因開浚漣河,禱晴一月,工竣,蠲俸其祠。 十九年九月經始重建正殿三間,東廂三間,西廂三間,前山門三間,均畫棟雕梁,整齊嚴肅。 又建於公殿三間,慈孝堂三間,眾神殿三間,前山門三間,廚房三間,東屋三間,以及環冢築垣三百餘尺。

東海孝婦祠在連雲港市新浦區朝陽鎮新縣村北、新墟公路南側,俗稱娘娘廟、竇娥廟。文革中被毀,闢為粉條廠。1997年原連雲港市雲台區政府在原址上重建,今由市佛教協會管理,名之興國寺。有正殿三間、前殿三間,山門三間,均為硬山式仿古建築,碧瓦紅牆,與其東側巨平山上的綠樹形成鮮明的對
比。山門設於正殿、前殿之間,面向西,額懸“興國寺”金字黑匾。
據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孝婦祠在東海縣北三十三里,巨平村北”,明張峰《隆慶海州志》曰:“在東海新縣北二里,孝婦冢前,正祠三間,東為慈孝堂,與姑並祀。東廂二間,門二重,有司春秋致祠”;清唐仲冕《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記載:“……然州境奉祠,歷年久遠,人皆呼為奶奶廟。秉彝之好,婦孺皆同,其俎豆當與山海並永矣!乾隆四十八年春,知州林光照因開浚
漣河,禱晴一月,工竣,蠲俸其祠。嘉慶八年秋,知州唐仲冕禱雨於祠,三日而雨,題‘孝德靈感’,以彰其靈”;近人張學瀚《雲台導遊詩抄》則曰:“清道光十二年壬辰,兩江總督長沙陶澍巡海至此,焚香乞子。次年得子,感其神靈,蠲俸興工,式廓舊規,虔新塑像。飭海州牧王川賓,分司童濂督工。十九年九月經始重建正殿三間,東廂三間,西廂三間,前山門三間,均畫棟雕梁,整齊嚴肅。又建於公殿三間,慈孝堂三間,眾神殿三間,前山門三間,廚房三間,東屋三間,以及環冢築垣三百餘尺。至道光二十年八月落成,計期將及一年。周圍種植樹木,陰森茂密,以肅觀瞻。殿前松柏摩霄,海棠抱月;殿後古木參天,寒鴉晚噪。西廂一望,獅岩聳立,斜陽橫亘於前。嵐光飄蕩,拖於幾席間,真勝境也。州牧春秋 日,豬羊各一口,香帛酒醴,致祭廟前;地方紳士贊禮,庶幾根本克端,無虧至性焉”;清《雲台山志》也載:
“孝婦祠,即漢東海孝婦也,祠在新縣北二里,傍有二冢。相傳孝婦死附於姑墓,工人為之祠於墓側。海州每年春秋以不牢祭之”;民國《連雲一瞥》則曰:“……每年廢歷三月三日,香火甚盛。即明顧乾‘荒祠春會’為雲台三十六景之一”。由此一乾史籍所敘,連雲港地區從北宋到民國,祭祀孝婦的習俗蔚然成風。孝婦祠的規模,也越來越大,香火也越來越旺,竟然發展成為如今每年定製的“廟會”!
1984年全市文物大普查中,文物工作者在孝婦祠遺址旁的粉條廠貨場,發現了有關孝婦祠的九塊殘碑,有白色大理石質的“漢東海孝婦祠”山門匾額,楷書陰刻,寬1.45、高0.47、厚0.15米,字徑20厘米;有明代嘉靖年間海州知州王同撰《哀孝婦》詩刻殘碑,高1.30、寬0.47、厚0.16厘米,行草陰刻,字徑8厘米;有民國江蘇督學易君左的《孝婦吟》殘碑上半部,殘高1.15、寬0.37米,楷書陰刻,字徑6.5厘米,篆額“孝婦吟”。此外,還有《慈孝堂山門田地碑》以及《孝婦祠田地碑》等殘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