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縣村

新縣村

新縣村隸屬於雲南省玉溪澂江縣陽宗鎮新街委會。位於陽宗鎮東北邊,距離陽宗鎮3.5公里(是新街委會所在地),到鄉鎮道路為水泥路,交通方便。

基本信息

鄉村概況

全村海拔1775米,年平均氣溫15.2℃,適合種植稻穀、蔬菜、烤菸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594畝,人均耕地1.03畝。全村有農戶171戶,共594人,其中農業人口總數為572人,勞動力395人。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892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15元,農民收入以稻穀、蔬菜、烤菸種植為主。

自然資源

新縣村位於陽宗鎮東北邊,距離陽宗鎮3.5公里,到鄉鎮道路為水泥路。全村耕地總面積594畝(其中:田378畝,地216畝),人均耕地1.03畝,主要種植稻穀、蔬菜、烤菸作物等等。

基礎設施

該村目前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171戶全部通自來水和通電,171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63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6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35戶。

該村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水泥路面。全村共有14戶農戶建有沼氣池,已完成“一池三改”的1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5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78畝。

農村經濟

2007年新縣村農村經濟總收入189.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59.2%;畜牧業收入12.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6.5%;漁業收入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6%;外出勞務收入25萬元,其他經濟收入10.1萬元。農民人均總收入3250.9元,人均純收入2915元。

該村村民的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的農戶131戶,40戶居住於磚(鋼)混結構的住房。

2007年底全村擁有汽車8輛,農用車5輛,拖拉機12台,機車83輛。

特色產業

新縣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2007年種植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9.2%;新縣村發展烤菸、蔬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蔬菜、花卉產業。

人口衛生

新縣村現有農戶171戶,共582人,其中男300人,女282人。農業人口總數為572人,勞動力總數39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口395人,外出務工人數35人。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更多的農戶加入了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至2007年底全村享受低保人數29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農戶156戶,總計520人,參合率89.4%。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新街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新街村衛生所面積為135平方米,有鄉村醫生7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3.5公里。該村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4個。

文化教育

新縣國小適齡兒童上學在新街國小,該國小校舍建築面積2814平方米,有24教師人。新縣村距離村國小0.3公里,距離鎮中學3.8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人數112人,其中小學生人數87人,中學生人數25人。

該村還沒有建文化活動室,但有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

基層組織

新縣村設黨支部1個,黨員總數22人,黨員中男性18人,女性4人;年齡在60歲以下的24,60歲以上的人;全村有團員7人,團支部1個設在本村。

存在問題

新縣村目前存在問題:村內缺乏民眾文化娛樂的活動場所,現有的公房比較簡陋,無法滿足民眾的文化生活需求。

新縣村發展重點主要是:結合本村實際,把握市場機遇,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種植,形成一定規模的花卉種植,想盡一切辦法增加農民收入,力爭在十一五規劃結束時全村年人均純收入增加到3200元。

新縣村地處涵江區新縣鎮政府所在地,現有人口3682人,分6個自然村落,36個村民小組。有山地面積1.3萬畝,其中枇杷面積3000多畝,耕地面積1764畝。

一、組織班子狀況

本村現有黨員127名,其中預備黨員3名,設黨總支一個,總支委員7人。分東坡和西嶺兩個支部,其中,東坡黨支部黨員66名,預備黨員2名;西嶺黨支部黨員61名,預備黨員1名。

村委會設主任1名,村委委員3名,其中婦女委員1名。村民委員會下設綜合治理委員會、調解會、婦代會、民兵營、村民理財監督小組、老年人協會由村幹部兼職並設委員5名。

二、人口及片區分布情況

1、葫蘆坡片區是新縣鎮所在地,人口600多人,是本村的集鎮區域,分5個村民小組,是本村工貿商的集中區。

2、溪北片區,位於本村的東南邊,與上茅、白雲村相鄰,人口300多人,分7個村民小組,有村辦場一個面積約4000多畝。

3、社前片區位於本村西南邊,分5個村民小組,人口400多人。

4、上楓岺片區位於本村的西南邊,分5個村民小組,人口400多人,有生態林一片1200畝。

5、下楓岺片區位於本村的西北部,分7個村民小組,人口400多人。

6、後鄭片區位於本村的西北部,分7個村民小組,人口600多人。

三、本村經濟主要收入狀況

全村有勞動力1500多人,約5-6百人的青壯年勞動力長期外出從事勞務活動,占全村勞動力的40%左右,剩餘部分勞動力和50歲以上的村民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種植以枇杷為主的果樹,兼種植一些其他果樹。村民的主要收入是勞工和枇杷收入,全村人口均耕地0.45畝,糧食基本自給。

四、人文地理狀況

新縣村村民的湘溪兩岸的自然片區歷代的姓氏徒遷而來集中居住,溪北片區居住人群以徐氏、梁氏為主。社前、葫蘆坡、上楓岺以九牧林為主,兼插一小部分沈、卓、陳氏等。下楓岺以吳氏為主,後鄭則是以陳氏為主的居住地。

在上下楓岺的結合處有一個亭子,建於元朝和修於宋代,是本村較古老的古亭。上楓岺的飛雲洞建於宋代,重修於清代,在各個片區之中都有一些神廟,都是該片區村民的先祖徒遷時帶來的神廟,是新縣村的傳統文化,春節、元宵的傳統活動場所,近期村又建了兩處健身場所,豐富了農民的健康文化生活。

五、村道基礎設施

新縣村改革開放前只有一條新白公路通往涵江莆田,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政府扶持下,開通了從新縣大所、大洋、福清、福州的省道,近年來又開通了大江線,給原來閉塞的山村帶來了生機,給新縣的枇杷銷售帶來了很大的方便,活躍了新縣的枇杷銷售市場,給村民帶來了很多經濟效益。

在本村的村道建設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特別是市建設局與本村掛鈎以來,在市建設局的支持下,先後完成了新縣葫蘆坡至溪北長1.3公里、葫蘆坡至西洋長1.2公里、上楓岺至下楓岺長800米的三條村道硬化,總投資在100萬以上,並在村硬化的村道安裝路燈126盞。當前村兩委規劃今年正式開工仙井至仁里的環村村道長400米,橋樑1座,尚需較大的資金投入。

六、水利工程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本村的1764畝耕地中有1000畝的耕地在村莊平原,水渠縱橫交錯,近兩年來上級政府對本村的主要水渠進行改造,使千畝良田的水利灌溉得到很大的改善,確保了水稻生產用水。但後鄭片區一個攔水壩及水渠長1500米,因無資金無法修建,後鄭的近200多畝水田變成旱地是該片村民急需解決的難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