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現郯城縣城東南方有一座很大的墳墓稱作孝婦冢,葬的大約就是周青的屍骨。最初的孝婦冢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土丘,直到清初才得以重修,旁邊還立著康熙皇帝題寫的碑文。自從元時關漢卿著名的《感天動地竇娥冤》問世後,東海孝婦也跟著出了名。不過根據民間的傳說,周青的死卻並沒有竇娥的曲折複雜,她是被婆婆迫害死的,而且她也不似竇娥那般行刑時“血濺白練”,鮮血飛濺到白布上,她流的是白血,現郯城縣南有村名“白血汪”的就是了。
歷史
東海孝婦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已無從查考了。封建社會的史學家們對這樣的小人物是不屑於記載的。就算是最初的記載,也只是為了渲染一名東海官員於公的斷案公正。民間的傳說也多是描述孝婦被殺後的情景,“刑時血流變白,六月飛雪”,“自此東海大旱三年”。至於孝婦因何而死卻沒有統一的說法。大致是周青嫁後數年其夫暴卒,只好和婆婆相依為命,但這種日子也沒過得長久,有一天婆婆病重,周青煎藥送給婆婆時不慎把藥碗打碎在地,婆婆懷疑她是有意而為,遂一紙訴狀告到官府,被判忤逆處死,幾年後官員於公再審理此案,東海縣才“天降甘霖"。民間的傳說大意如此。看來孝婦的命運是夠苦的,不但未能有舉案齊眉的夫妻情分,連奉孝也被誤解以至於被剝奪了生存權。當整個社會去碾壓一個人時,個人是無法與之抗爭的,更何況一個低眉順眼、只知道逆來順受的弱小女子呢?甚至在被剝奪了生命時也是悄無聲息,絕無竇娥那樣的悲壯。孝婦只是一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如果上天真的有靈的話,也決不會想到更不會憐憫這樣的小人物,所謂“六月飛雪”“三年大旱”不過是一種天象巧合,或許只不過是善良人們的一種祁願和寄託而已。
站在這孝婦冢前,聆聽著松濤的陣陣迴響,感覺到人和自然是多么的和諧,又是多么的不和諧,真是“歲月如水,生命如歌”啊。每年每夜的清明,周圍的墳墓紙灰紛飛的時候,孝婦冢卻孤獨地坐在那裡,沒有人祭奠——它已經被人遺忘了。白天的時候,孩子們在上面玩樂,黃昏時間,不知名的鳥兒在上面憩息,早晨的陽光灑在它身上,傍晚的暮影又把它吞沒。它也許要永遠地寂寞下去了。現在的人們已沒有時間去發思古之幽情,他們要在宦海和商海里沉浮,為自己謀得更好的生活。誰能說時間沒有距離呢,人們面對著這東海孝婦,已經消失了悲哀的氣味,咀嚼的只是一段故事、一段傳奇,但誰又能說時間能夠沖淡一切呢,隔了千年的時空,我們依然能感受到她的憂鬱、她的呼吸,讓我們更好地去審視自己的生命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