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李道在新加坡出生和接受英文教育。父親是電力工程師,為美國一家建立發電廠的公司服務。由於父親工作的原因,年少時的李道跟隨父親去了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台灣、印尼、泰國、馬來西亞、香港等地。讀大學和研究生的時候,李道在美國。恰好那時,父親的工作職務也調到了美國。工作後的李道先在美國工作,後來也去了亞洲的很多國家和地區,並在歐洲的幾個國家工作多年。
熱衷公益
公益活動是創造雙贏的手段
談起公司很快就投入公益事業的原因,李道輕鬆地回答,第一年開始營業,有業績銷售,從社會取得了回報,自然而然就開始回報社會。但是李道強調,公益和企業社會責任是兩件事情,每個企業必須完成社會基本責任,公益是額外的事情。現在很多人都混淆了。每個企業基本的社會責任是合法經營和納稅,然後創造就業機會,並在企業中培養更多的人才。其次是注重企業的環保、節能、減排。這些都是企業基本要遵守的。即使企業沒有營利,也要完成這些工作。在營利完成後,公司要對社會有更多的回報。
“有一次演講,好多人都在台上講做了多少社會活動。我一上台就說,我是經理人,經理人的最大的天職是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利益。為什麼經理人還要參加公益活動?我今天演講的題目就是參加公益活動為什麼對企業發展有利。”
李道認為,公益活動的第一個目的,是在企業內部塑造一種文化。通常企業的公益活動是企業文化的一個延伸。從外,企業形象的樹立來自企業的公益活動。對內,公益活動是凝聚員工的向心力。公益活動會體現一種價值。“比爾·蓋茨把很多錢捐了,Microsoft的員工就會覺得自己工作的價值,他們認識到工作不是只是為了錢。這是價值的凝聚力。”
公益基金
在李道的努力下,寶健集團成立了一個長期的基金。李道說服了公司總部、員工和代理商,成立了三個百分之一的“寶健自主基金”——公司,員工和代理商每年拿出各自收入的1%,讓貧窮的孩子成為公司的股東。“我是這個事情的推動者,這個事情做成了我真的很高興。” 之所以定了這個1%的比例,是為了讓大家公平的來捐贈。“李嘉誠捐一個億,撿垃圾的捐出100塊。這100塊可能會更有價值。李嘉誠的1億隻是一個月的收入,可是100塊,可能是那個人好幾天的飯錢。這價值感差異很大。所以我們制定這個1%的目的,不比是誰捐的錢多,而是大家都公平的拿出一定的比例來捐贈,倡導一種精神。”
李道說,在中國,我們是第一家提出這個概念的公司。而自主基金之所以要設在青基會,是為了讓青基會來監管使用。當然,如果我們金額很大時,我們可能會單獨成立基金會。那個時候我們可能會邀請社會的賢達人士來監管基金會。這個基金會絕對不會在單獨的企業手裡。否則就成了企業的小金庫。
1%的比例也是對李道的鼓勵。如果寶健能賺的更多,那寶健對社會的回報就更大。但是,寶健公司給了青基會承諾,即使公司經營的不好,虧損了,寶健也一定想盡辦法,支持中國的教育事業,“這給我很大壓力,是對我們工作的挑戰。當然,到今天為止,公司有起伏,寶健卻一直沒有停止過捐贈。”
家庭
李道最在意的是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在家庭中能夠得到家庭成員的喜歡和尊重。李道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美國讀書,小兒子在國內讀書。“我最喜歡別人說,我是誰的爸爸,我是誰的兒子。我很喜歡這個稱謂。當太太說,這一生嫁給你真好時,我心裡會特別驕傲。我最喜歡我兒子在父親節時送我的卡片,上面寫著‘NO1的爸爸,’我就覺得很滿足。這是最喜歡的事情。”至於自己的公眾形象,李道似乎並不是特別在意。“這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我最想當的就是個好爸爸。”
榮譽
2006年,李道被中國公益事業聯合會和中國愛心工程委員會授予“中國公益事業十大慈善大使”稱號。
2009年9與人29日,李道入選影響中華公益的60位慈善家名單。
影響中華公益的60位慈善家
李嘉誠 | 黃如論 | 邵逸夫 | 霍英東 | 陳游標 | 陳江和 | 王雪紅 | 古潤金 | 劉滄龍 | 王健林 | 馬明哲 | 尹明善 | 曹德旺 | 李東生[慈善家] | 段永平 | 楊受成 | 馬化騰 | 丁磊[慈善家] | 趙濤[步長集團總裁] | 楊勛 | 孫蔭環 | 李道[寶健集團總裁] | 牛根生 | 李寧[體操運動員] | 王振滔 | 湯亮 | 許景南 | 丁伍號 | 王志澤 | 楊卓舒 | 范曾 | 張祥青 | 李小琳 | 楊瀾 | 翟美卿 | 李愛君 | 沈鵬 | 王秋楊 | 李春平[富豪慈善家] | 湯燕雯 | 許家印 | 郭廣昌 | 祝義才 | 朱孟依 | 李兆會 | 劉瑞旗 | 龔建忠 | 唐仲英 | 陳逢乾 | 匡俊英 | 王玉鎖 | 鄧偉[億陽集團] | 傅軍 | 陳卓林 | 雷明[雪奧生物] | 潘亞文[慈善家] | 林東 | 孫才科 | 樓永良 | 周建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