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園[南京市秦淮區芥子園]

芥子園[南京市秦淮區芥子園]

芥子園是清初名士李漁的居宅別墅。李漁移家金陵,先居住於金陵閘附近,後來於康熙七年戊申七夕之前建築芥子園。芥子園雖不及三畝,但經李漁苦心經營,達到“壺中天地”的意境。 其婿沈心友家中,藏有李流芳的課徒稿,遂請嘉興籍畫家王概整理增編,並附臨摹古人各式山水畫,得李漁的資助,於康熙十八年(1680年)套版精刻成書,即以“芥子園”名義出版畫譜。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芥子園 芥子園

清康熙元年(1662年),李漁52歲時舉家從杭州遷居南京,一住就是近20年。他在金陵建設了自己的私宅———芥子園。經歷歷史的滄桑,李漁的芥子園早已不復存在,但是芥子園在中國園林史上的重要地位卻沒有動搖,李漁在南京的文化活動也與南京這座歷史名城緊密聯繫在一起。

李漁移家金陵,先居住於金陵閘附近,後來建築芥子園。關於芥子園到底地處何方,有人疑為南京三條營之蔣壽山(人稱蔣百萬)宅,又有人認為是龍泉巷10號舊宅。從李漁詩文中可知,芥子園與周處讀書台相鄰,現為秦淮區老虎頭附近。李漁《芥子園雜聯》小序云:“孫楚酒樓,為白門古蹟,家太白觴月於此,周處讀書台舊址,與余居址相鄰。”在《寄紀伯紫》詩前小序中,李漁又說:“伯紫舊居去予芥子園不數武,俱在孝侯台前。”

芥子園建於康熙七年戊申七夕之前。為了建設芥子園,李漁四處籌集資金。《與龔芝麓大宗伯》書云:“漁終年托缽,所遇皆窮,唯西秦一游,差強人意……”西秦之游沒有白去,李漁終於籌集到建園資金———“不足營三窟,惟堪置一丘”。芥子園之名正來源於此。李漁說:“地只一丘,故名‘芥子’,狀其微也。往來諸公,見其稍具丘壑,謂取‘芥子納須彌’之義。”

芥子園雖不及三畝,但經李漁苦心經營,達到“壺中天地”的意境。李漁一生沒有做官,也沒有固定職業和收入,生活來源主要是靠別人的饋贈和宴請,以及為別人題聯寫詩的酬勞。但有了芥子園以後就不一樣了。在芥子園,李漁組了個家庭戲班四處演出,又開了書鋪印賣圖書,芥子園裡的生活是李漁一生最愜意的日子。李漁在芥子園完成了《無聲戲》《一家言》《閒情偶寄》等著作,度過了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

李漁經營的芥子園書鋪,不僅刻印《水滸傳》《三國志演義》《西遊記》《金瓶梅》等熱銷名作,而且他的全部作品也都在自己的書鋪印刻,算是壟斷了當時的市場。他改造印刷技術,注重裝幀設計,在與偽書、劣書的競爭中終於脫穎而出,形成了良幣驅逐劣幣的態勢。

後來“芥子園”書鋪屢經轉手,但李漁奠定的良好傳統一直保持,使芥子園成為清朝出版業的著名品牌,沿襲兩百多年。當下的很多圖書收藏者還以收藏到芥子園印行的圖書為榮。

芥子園的生活是李漁經濟狀況最好的階段。但或許因為負擔太重、開支太大,或許因為書鋪經營不善,芥子園終因入不敷出而日漸頹敗。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春天,67歲的李漁舉家遷回杭州。

相關作品

《芥子園畫譜》

《芥子園畫傳》有關圖片 《芥子園畫傳》有關圖片

在中國的畫壇上,流傳廣泛,影響深遠,孕育名家,施惠無涯者,《芥於園畫譜》當之無愧也,(亦稱《芥子園畫傳》)它是一部中國傳統繪畫的經典課本。近代現代的一些畫壇名家如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等,都把《芥子園畫譜》作為進修的範本。所以“芥子園”這部書的名氣很大。《芥子園畫譜》自300多年前出版以來,不斷拓展出新,康熙年間的“王概本”、光緒年間的“巢勛本”為世人學畫必修之書。

“芥子園”是清初名士李漁的居宅別墅之名。其婿沈心友家中,藏有明代山水畫家李流芳的課徒稿43幅,遂請嘉興籍畫家王概整理增編90幅,增至133幅,並附臨摹古人各式山水畫40幅,為初學者作楷范。篇首並編“青在堂畫學淺說”,因得李漁的資助,於康熙十八年(1680年)套版精刻成書,即以“芥子園”名義出版。這是《芥子園畫譜》第一集。接著王概又受沈心友之託,與他的胞兄王蓍胞弟王臬,共同編繪了“蘭竹梅菊”與“花卉翎毛”譜,就有了第二、三集。那是康熙四十年(1701年),用開化紙木刻五色套版印成,世稱“王概本”。在當時觀之較為精緻,但印數很少,只能印幾百部。

《芥子園畫譜》此後一再翻版,逐漸漫漶。到光緒年間(1875—1909年),需要這部畫譜的人很多,而原書因多年翻版,已磨損得不能再印。那時,有一個叫巢勛的畫家,也是嘉興人,他臨摹了前三集,並增編一批上海名家的畫作,同時又編繪了一集人物(即《芥子園畫譜》第四集),於光緒二十三年在上海有正書局以石印法影印出版,世稱“巢勛臨本”。這套《芥子園畫譜》雖是黑白版本,但比“康熙版”豐富得多了,從此《芥子園畫譜》得到更廣泛的流傳。

芥子園畫譜的風采 芥子園畫譜的風采

《畫傳》出世,備受時人讚賞。光緒十三年,何鏞在所作後序中寫道:“一病經年,面對此譜,頗得臥遊之樂。”並題聯云:“盡收城郭歸檐下,全貯湖山在目中。”

畫譜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淺顯明了,宜於初學者習用,故問世300餘年來,風行於畫壇,至今不哀。許多成名的藝術家,當初入門,皆得惠於此。稱其為啟蒙之良師,是一點不過分的。

畫壇巨匠齊白石,幼年家貧好學,初以雕花匠為生。30歲時,隨師外出做活,見到一主顧家有部乾隆年間翻刻的《芥子園畫譜》五彩精緻版 ,仔細翻閱之後,發現自己能畫,多不合章法,故如獲至寶,遂借來用勾影雷公像的方法,畫了半年之久,勾影了16本之多。從此,他以所畫為據來做雕花木活,既能花樣出新,畫法又合規則,為其後來繪畫打下良好基礎。據說真到晚年,白石老人還念念不忘此事。他因而40歲後畫畫出名,跨越了1個世紀,終年95周歲。

著名國畫家潘天壽,14歲到縣城讀書時,從文具店買到一部《芥子園畫譜》,成了他學畫的第一位老師。在無人指導下,他照譜學畫,如醉如痴,終成一代大師。

韻味十足的芥子園畫譜 韻味十足的芥子園畫譜

山水畫名家陸儼少,從小喜畫,苦於無師。12歲到南翔公學讀書時,得到一本石印的《芥子園畫譜》,像得到心愛的寶物一樣,如饑似渴地臨摹,從此邁出了畫家生涯的第一步。

郭沫若先生是眾所周知的文學家、歷史學家和詩人,然其能畫,則鮮為人知。他尤喜畫蘭花,曾畫蘭贈友人范令棣先生。他之所以能畫,是因在家塾“綏山館”里,常描摹《芥子園畫譜》。郭沫若先生曾為其弟郭開運畫的《葵菊圖》題詩道:“不因能傲霜,秋葵亦可仰。我非陶淵明,安能作欣賞。幼時亦能畫,至今手猶庠。願得芥子園,恢復吾伎倆。”郭老如能學畫不輟,早當成名畫壇了。

《芥子園畫譜》施惠畫壇300餘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謂功德無限。何鏞所言,此書“足以名世,足以壽世”,然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