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的"演員"是雙重的,真正當眾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繪成的戲劇角色,又是為人操縱的戲具。 元、明、清以來,木偶戲由城入鄉,多種風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藝術,也因地域不同,出現多種多樣的造型特色:泉州嘉禮戲,漳州布袋戲,廣東杖頭,潮州鐵枝,合陽線戲,吳橋扁擔戲,四川大木偶,花樣翻新。或行當齊備(生、旦、淨、醜俱全),或工藝精良,或精雕細琢,或曠達寫意,風韻各異,出現了江加走、徐子清這樣聞名於世的雕刻大師。民國以後,尤其近幾十年,木偶戲由民間走向專業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劇場,木偶造型逐步現代化,雕繪工藝達到了相當高 度,就整體而言,當今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水平,是與時代同步的。 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軌跡,大體分三個階段: ⑴三雕七畫階段。由藝人先雕頭形,再畫臉譜,以區別人物,造型主要靠畫臉。 ⑵雕繪結合階段。造型、雕刻、繪畫並重,講求創造性和技法性,出現了專業偶頭藝人和作坊。明清以前均屬這兩個階段。 ⑶可塑性與隨意性階段。現、當代木偶造型藝術家,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產品,根據戲劇內容的需要和時代審美趨向,設計、製作木偶,使之更富誇張性,更具木偶藝術特點,不僅擺脫了單純戲曲化的傳統,而且以各自不同的藝術追求,構成了絢爛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這是中國木偶造型藝術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 四川杖頭木偶 精木偶,?武兼善。名家吳耀光能活現角色的內在氣質,他的水袖、扇子,風流瀟灑,耍腳步、抖髯口,恰到好處。《殺惜》、《情探》是他的代表作,深得蘇聯木偶大師奧布拉茲卓夫的讚揚。成都市木偶皮影藝術劇團演出的《劈山救母》,繼承了吳先生的傳統技藝,以偶人肢體刻畫人物內心活動,細緻入微,極大地發展了木偶藝術的表現功能。該院還用中型木偶推出了《降魔緣》,在木偶造型和舞台裝置方面也作了大膽探索,雖然偶高1米,但仍保留了精木偶的表演特色。需提及的是, 成都市木偶劇團創作的神話木偶劇《哪咤》獲得了第6屆"文華新劇目獎"。 川北大木偶,乃杖頭之最,流行於川北儀隴馬鞍場一帶。初以"家班"盛,流傳下來的只有李家班,著名雕刻家楊岱吸收川劇行當臉譜,又賦予人物鮮明的"偶性",為其雕成一堂大木偶,使李家班名噪川北。該班持續到五十年代,後加入儀隴縣木偶劇團。1986年,更名為南充木偶劇團。 大偶長約1.4米,重約5公斤,但表情豐富,動作靈活,依劇情要求,可穿衣、點火、喝茶、叩首、舞刀,如真人般高大,且多與"人偶"(幼童扮演的)同台,形成了以假亂真、亦真亦假的藝術特色。這在其代表劇目《盜仙草》、《玉蓮花》中都有完美的體現。 大木偶藝術代代相傳,李家第三代李泗元,技藝全面,尤擅醜行,風格粗獷而又細膩,富於神韻,且特技眾多。《跪門吃草》中須賈的丟帽、亂髯、揉肩、抖袍等一系列動作,準確刻畫了人物驚懼的內心。丁建平、秦映蘭等後輩,亦造詣彌深,他們演繹的《白蛇傳》、《美人魚》、《八仙過海》、《玉蓮花》,技藝非凡,倍受世人矚目。 泉州提線木偶 在福建,"傀儡戲"是提線木偶的專有名稱,簡稱線戲,由人幕後操縱絲線懸提的木偶表演故 舊式戲棚為平面戲台,僅設生、旦、北、雜四個行當。當代以來,出現立體天橋式舞台,增設地台,表演區擴大,縱深感增加,舞台調度日趨靈活。木偶造型因演出而變化,有時一個角色會由提線、杖頭、掌中混合操縱,如《火焰山》的鐵扇公主;線偶的操縱也由一人增至雙人,豐富了表演的細節。 泉州線戲班的戲箱裡擁有偶人36個,"生旦淨末醜,神仙老虎狗",無所不能;而且演出有"傀儡簿"(文字腳本)。"四美班"保留劇目500多出, 包括"說岳"、"水滸"、"西遊"、"目連"及稀有的《張飛私奔》、《韓湘子》、《封神榜》等。 線戲是典型的"演員中心制",表演乃其核心,因而造就了一批優秀的表演藝術家。清末,泉州龍班的林承池等能演拔劍、撐傘,虎班何綻可瞬間完成擱腿、出手、握劍、轉目四個動作;近代及今,張秀寅的白素貞(《白蛇傳》),謝禎祥的伍員(《臨潼關斗寶》),黃奕缺的小沙彌(《水漫金山》),均以線功高超、設計奇妙、形神兼備、個性豐富而飲譽劇壇。 其造型,酷似當地傳統工藝花燈的形象,偶高1至1.4尺,鐵線長1尺, 後加長到1.6尺,表演或坐或立,班社9人(操縱、演唱、樂工各3人)。 舞台一丈見方,離地約4.5尺,台中掛幕簾,操縱者在簾後表演,分頭、二、三手。 龍溪布袋木偶 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戲。據《漳州府志》載,龍溪地區宋代已有傀儡戲。清中葉後,布袋木偶興盛,至抗日戰爭前,龍溪、漳浦、海澄、長泰等縣,鄉鄉有專業或業餘戲班。長久以來,它與閩南人民血肉相連,成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布袋戲的特長是演員用手指直接操縱,因而動作節奏明快,迅捷有力。龍溪布袋戲以演武戲見長。偶頭是其結構的主要部件,雕刻家徐年松、徐竹初父子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仔細研 著名演員楊勝是龍溪布袋戲的代表人物,他有一雙神奇的手,能代言、能歌舞,表情達意,揮灑裕如。他擅長武戲,"三國"、"水滸"、神怪,無一不精;特技眾多,喘氣、縮頸、甩髮、脫衣,渾然天成。 《蔣乾盜書》使他聲名雀起,《雷萬春打虎》、《大名府》令他藝驚海外。他以細膩的人物塑造,豐富的舞台動作, 鮮明的京劇唱腔,繁難的操縱技藝, 代表了"北派布袋戲"的最高境界, 成就了龍溪布袋木偶的藝術高峰。 龍溪布袋戲劇目題材寬廣,傳統戲、現代戲、兒童劇數百個,足跡遍布四大洲。《雷萬春打虎》、《大名府》在第2 屆國際木儡戲比賽中曾獲表演金獎,《蔣乾盜書》、《搶親》、《鄭成功》等都是其代表作。 陝西合陽線戲 明末清初的戲曲家李灌,曾對合陽線戲的木偶結構、造型、唱腔進行大膽改革,並專門為其撰寫劇本。王武汗、"六六子"、黨文輝等,都是名噪一時的藝人。新銳王紅民、肖望峰等,創作了端椅子、寫奏章、閃扁擔等不少高難動作,屢獲褒獎。 線腔傳統劇目頗豐,大致分為愛情戲、歷史戲、公案戲三類,約500餘種,向有"十二鴛鴦"、"十二龍鳳"、"二十四卷"、"七十二圖"之說,常演《西廂記》、《謫仙樓》、《金琬釵》等膾炙人口的精彩劇目,本戲後還加演詼諧幽默的折子戲。 合陽木偶,造型古樸,唱腔激越,具三秦大地慷慨悲壯之風,至今光彩依舊。 |
相關詞條
-
漳州木偶頭雕刻
漳州木偶頭雕刻是木偶戲道具製作中的一門特殊技藝,屬於民間工藝美術,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泉州市及周邊地區。漳州木偶的整體造型包括頭、四肢、服裝...
簡介 溯源 藝術特點 代表人物 傳承意義 -
藥發木偶
藥發木偶源於宋代的一項煙花雜技,是以火藥帶動木偶表演的民間手工技藝。曾一度被認為在國內早已失傳,研究人員考證後認為,長期以來存在於泰順民間的“放花木偶”...
-
遼西木偶藝術
遼西木偶藝術融雕塑、雕刻、美術、服飾藝術於一體,綜合了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與舞台美術。遼西木偶藝術折射出了遼西文化特色,長久以來,遼西木偶藝術陶冶了一批又...
-
漳州木偶雕刻
漳州木偶雕刻是中國的一處民間雕刻藝術,起於晉盛於唐,已有近二千年的歷史。
溯源 藝術特點 發展現狀 -
木偶摔跤
越地民舞。木偶穿戴晚清服飾,與真人大小一對木偶,形態風趣幽默,相互對峙,纏臂搭肩,扭在一起,隨急急風鑼鼓聲起,兩個木偶你推我讓,左滾右翻騰,表演...歡唱灘簧,有人喜歡說書,有人熱衷於搞雜耍,這其中便有人喜歡玩耍木偶摔跤...
簡介 淵源 特點 發展 -
泉州木偶頭雕刻
泉州木偶頭雕刻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工藝品。木偶頭像和木偶神像雕塑業最初的關係是一體的,泉州早期的傀儡頭都是由雕刻佛像的專業作坊兼營,目前所能追溯到的,僅...
-
木偶戲
。 造型藝術木偶戲的“演員”是雙重的,真正當眾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城入鄉,多種風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藝術,也因地域不同,出現多種多樣...造型藝術的水平,是與時代同步的。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軌跡,大體分三個階段...
簡介 種類 造型藝術 史脈勾沉 舞台美術 -
孝義木偶戲
到了相當高 度,就整體而言,當今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水平,是與時代同步的。 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軌跡,大體分三個階段: ⑴三雕七畫階段。由藝人先雕頭形...成了絢爛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這是中國木偶造型藝術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
相關資料 造型藝術 悠久歷史 舞台美術 結構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