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陽木偶

合陽木偶

合陽提線木偶戲是陝西省特有的傳統木偶藝術。淵源十分久遠,它起於漢代,興於唐朝,盛於明清。合陽人將其稱為“線猴”、“線胡”、“線戲”,有的也稱“小戲”。

起源

它是陝西東府特有的傳統戲劇劇種之一。廣泛流傳於陝、甘、晉、豫等地,深受民眾喜愛,同現存的福建泉州提線木偶戲形式相似,但又特點鮮明。合陽線戲世代相傳,曾為漢王(漢高祖劉邦) 立過大功。

發展

唐朝,提線木偶戲被列入歌舞類。

明清時期,進行了造型的改革。

清代乾隆之後,是 提線木偶戲的鼎盛時期。乾隆、嘉慶、同治年間,到蘇揚兩州演出。

光緒二十六年,北黑池的王玉潤領著戲班曾往甘肅、河南、山西演出,那時合陽縣就有20 多個大的團體,而且幾乎村村有自己的戲班。

新中國建立以後,提線木偶戲得到了新的發展,發展到改革開放時期,提線木偶戲更加融入國際文化交流的行列。

1952 年,合陽縣藝人魏天才、王忠緒等人發起成立了“合陽縣晨光線戲社”,即“合陽線腔木偶劇團”的前身。

成就

1955 年,晨光線戲社以《打金枝》、《周仁回府》兩齣折子戲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木偶皮影觀摩演出大會”,在首都曲藝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1956 年,陝西省第一屆曲藝、皮影、木偶、雜技匯演大會上,合陽線胡戲獻演了精彩的傳奇劇《白汗衫》,它洋溢著泥土芳香的聲腔和絕妙的提線技巧,使許多人為之傾倒。

1958 年,陝西民間藝術劇院的木偶戲曲應邀在瑞士蘇黎世訪問演出,並受到高度的讚揚。

1986 年,法國電視一台記者專程到合陽拍攝了16 毫米影片,帶

往法國播放,使合陽線戲首次進入國際文化市場。

1997 年,王紅民、肖鵬芳兩位藝人遠渡重洋,赴巴西演出,合陽線戲為發展中外友誼作出了貢獻。

2004年9 月,合陽提線木偶戲參加在伊朗舉辦的國際木偶節,演出了40多個節目。

2004年11 月,又隨陝西省文化廳赴香港演出。

2006 年4 月,肖鵬芳、王紅民又帶著經典劇目《賣雜貨》同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幾位秦腔名家,帶著他們的“西北薈萃”前往香港表演。

2006年2 月,成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被保護。

現狀

今天,再來研究合陽提線木偶戲時,看到更多的是它由歷史的輝煌走向低谷的令人擔憂的現狀。解放後,合陽提線木偶戲一度輝煌過,但好景不長,和所有其他的傳統劇種面臨的問題相似,也面臨著生存的巨大威脅。

自古以來合陽提線木偶是口頭的形式傳承,由於商品經濟的衝擊,現在已面臨著失傳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