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通信使

1607年 1643年 1748年

概念界定

朝鮮半島日本一衣帶水,自古就有密切的聯繫。1392年朝鮮王朝建立以後,採取“事大交鄰”的外交政策,“事大”即對中國稱臣納貢,“交鄰”即與日本琉球等鄰國的對等交往。“交鄰”的表現形式一般是互相遣使報聘以及貿易等。1402年和1403年,日本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朝鮮國王李芳遠相繼獲得了明朝的冊封,共同被納入華夷秩序之下,為兩國平等往來奠定基礎。1404年,日本室町幕府派出了“日本國王使”出使朝鮮,朝鮮乃於1413年首次派出以“通信使”為名義的使團(未成行),開啟了派遣朝鮮通信使的先河。
通信使”是朝鮮王朝官方正式使節團,攜帶國書和禮單,要謁見幕府將軍,這也是與譯使等非正式使節的區別所在。所謂“通信”,乃是源於朝鮮王朝交鄰以信”(與之相應的是“事大以禮”)的外交理念,即溝通兩國關係、傳達交鄰信義的使節。
朝鮮王朝前期一共派遣了8次通信使,其中向室町幕府派出了6次通信使,只有3次成行,即1429年朴瑞生使團、1439年高得宗使團和1443年卞孝文使團。1413年的朴賁使團和1479年的李亨元使團都因故未能成行,而1460年的宋處儉使團則遭海難而覆沒。其後由於日本處於戰國時代,所以朝鮮一百多年沒有向日本派遣通信使。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以後,朝鮮於1590年派出了以黃允吉為首的通信使,但兩年後豐臣秀吉大舉入侵朝鮮,爆發“壬辰倭亂”,致使日朝邦交中斷。1596年,朝鮮又派了以黃慎為首的通信使,跟隨明朝冊封使沈惟敬一行前往日本。以上就是朝鮮王朝前期派往室町幕府和豐臣政權的8次通信使的概況。
但是,一般所說的“朝鮮通信使”,乃是指壬辰倭亂後的通信使,這是因為前期的通信使缺乏連貫性和典型性,數量少,影響小,且相關資料不詳的緣故。而後期的通信使不僅在200多年間來往不斷,而且也制度化地融入朝鮮王朝的外交政策,相關資料詳實、對兩國影響深遠。到1876年《江華條約》簽訂、朝鮮開港以後,朝鮮王朝又向日本明治政府派出了3次“修信使”,雖然延續了通信使的形式,但由於時代已發生劇變,所以也另當別論。因此,一般所說的“朝鮮通信使”即狹義的“朝鮮通信使”是指1607年到1811年朝鮮王朝派往日本江戶幕府的12次通信使。

派遣情況

1592年,日本統治者豐臣秀吉大舉入侵朝鮮,史稱“壬辰倭亂”。這次侵略戰爭給朝鮮造成空前的破壞與災難,直接導致了日朝兩國“交鄰”關係的破裂,也使朝鮮人對日本埋下了仇恨的種子。1598年,豐臣秀吉死去,日軍也在中國明朝朝鮮軍隊的配合作戰下撤出朝鮮半島。雖然朝日已經停戰,但朝鮮仍對日本戒備甚嚴,而由德川家康把持政權的日本則向朝鮮遞橄欖枝,試圖恢復兩國邦交。日朝復交的急先鋒是對馬島,1599年,對馬島就向朝鮮派出使節,請求講和修好。對馬島日本本島與朝鮮半島之間的交通要衝,長期充當日朝關係的中介作用,而其地山多地少,土地貧瘠,因此嚴重依賴與朝鮮的貿易。壬辰倭亂中斷了日朝關係,同時也切斷了對馬島的經濟來源,因此對馬島對於恢復日朝邦交的要求最為迫切。另一方面,在1600年關原之戰後取得日本統治權的德川家康也支持恢復日朝邦交,他一方面要通過與朝鮮的貿易來充實其財力,另一方面則是收拾豐臣政權擴張政策所留下的爛攤子,因此急欲恢復同明朝朝鮮的關係。一旦朝鮮同意復交、遣使來日,不僅可以使德川政權獲得國際承認,也在日本各藩尤其是異己勢力面前展示了德川氏的威望,從而達到樹立政權合法性的目的。
為了確認日方講和的真偽,朝鮮政府於1602年派全繼信、孫文彧以“探賊使”身份前往對馬島偵探。1603年,被扣留在薩摩的朝鮮儒生金光一獲準回國後,向朝鮮國王李昖朝鮮宣祖)上疏,匯報了日本國內的最新情報,強調了與日本講和修好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引起朝鮮方面的重視。1604年,朝鮮政府決定派遣和尚松雲大師惟政為“探賊使”,出使日本。惟政曾在壬辰倭亂期間組織義兵抗日,又與日將加藤清正等有過交涉經驗,因此他成為與日交涉的最佳人選。惟政於這年七月到達對馬島以後,對馬藩主宗義智要求惟政去日本本島交涉,於是他又在十二月底在宗義智的陪同下前往京都。翌年二月,德川家康率十萬大軍到達京都,三月在伏見城會見了惟政,這次會見系朝鮮王朝江戶幕府間的首次接觸,具有重要意義。德川家康對惟政述說自己與豐臣秀吉不同,明確表示:“我於壬辰在關東,不曾干預兵事,朝鮮與我,實無讎怨,請與通和”。同年五月惟政回國後,報告了德川家康的修好主張,朝鮮君臣雖然有疑慮,但認識到與日本修好不可迴避。
1606年,朝鮮政府向日本提出了“先為致書”(德川家康先向朝鮮遞國書)和“縛送犯陵賊”(壬辰倭亂時盜掘朝鮮王陵的日本人)兩個遣使議和的先決條件,並於同年八月由全繼信傳話到對馬島。在當時尚未議和的條件下,“先為致書”意味著日本要先向朝鮮屈服,“縛送犯陵賊”則意味著對日本侵略行徑的懲罰,日本要答應似乎很困難。但出乎意料的是,日本的回應非常迅速,十一月就由對馬島派遣橘智正帶著德川家康的國書和麻古沙九、麻多化之兩個“犯陵賊”來到朝鮮。但是朝鮮國王識破了德川家康國書為“偽書”,系對馬島所偽造;而兩名“犯陵賊”則是對馬島的犯人,與壬辰倭亂毫無關係,由此可見日本人並沒有對戰爭罪責的悔過和對戰後修好的充分誠意。儘管如此,朝鮮也有其苦衷——戰後凋敝的朝鮮並沒有與日本討價還價的能力,而且朝鮮也急需派使前往日本將壬辰倭亂中被擄走的朝鮮人帶回國內以補充勞動力,既然朝方所要求之兩項名分已經貫徹,縱然已識破其虛偽,也只好假戲真做了。1607年(宣祖四十年)正月,朝鮮正式派出了以呂祐吉為正使、慶暹為副使、丁好寬為從事官的496人的使團前往日本,其名稱為“回答兼刷還使”,即其身兼兩項任務,回答德川家康之國書及刷還擄往日本的朝鮮人。雖然名稱不是“通信使”,但作為壬辰倭亂後朝鮮派往日本的第一個正式使團,具有破凍的歷史意義,結束了日朝兩國的敵對狀態,所以仍被歸入朝鮮通信使之列。

派遣情況

年代
使團構成 使命 備註

公元

朝鮮紀年

日本紀年

正使

副使

從事官

使團人數

使命

備註

1607年

宣祖四十年

慶長十二年

呂祐吉

慶暹

丁好寬

467

修好、刷還被擄人

回答兼刷還使

1617年

光海君九年

元和三年

吳允謙

朴梓

李景稷

428

大坂之役,刷還被擄人

回答兼刷還使

1624年

仁祖二年

寬永元年

鄭笠

姜弘重

辛啟榮

460

德川家光襲位,刷還被擄人

回答兼刷還使

1636年

仁祖十四年

寬永十三年

任絖

金世濂

黃戾

475

日本泰平

復名通信使、開始使用”“日本國大君”稱號

1643年

仁祖二十一年

寬永二十年

尹順之

趙絅

申濡

477

德川家綱誕生


1655年

孝宗六年

明歷元年

趙珩

俞瑒

南龍翼

485

德川家綱襲位


1682年

肅宗八年

天和二年

尹趾完

李彥綱

朴慶俊

473

德川綱吉襲位


1711年

肅宗三十七年

正德元年

趙泰億

任守乾

李邦彥

500

德川家宣襲位

新井白石大君為“日本國王”並簡化接待儀式

1719年

肅宗四十五年

享保四年

洪致中

黃璿

李明彥

475

德川吉宗襲位

恢復“日本國大君”稱號

1748年

英祖二十四年

寬延元年

洪啟禧

南泰耆

曹命采

475

德川家重襲位


1764年

英祖四十年

寶曆十四年

趙曮

李仁培

金相翊

477

德川家治襲位


1811年

純祖十一年

文化八年

金履喬

李勉求


338

德川家齊襲位

對馬島行禮,未至江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