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放蕩不檢
李邦彥的父親李浦是個銀匠。李邦彥喜歡跟進士交遊,河東舉人入京者,一定取道懷州拜訪邦彥。如果要添置什麼,李浦也停下工作備辦,而且又資助路費,從此邦彥聲譽鵲起。入京補為太學生,大觀二年(1108年),宋徽宗賜他進士及第,授任秘書省校書郎,試任符寶郎。李邦彥為人俊朗豪爽,風度優美,寫文章敏捷而有功底。但是在民間長大,熟習猥鄙之事,對答敏捷;擅長戲謔,能踢蹴鞠,常常把街市俗語編為詞曲,人們爭相傳播,自號李浪子。諫官彈劾他游縱不檢點,罷去符寶郎,仍任校書郎。不久以吏部員外郎兼管議禮局,出任河陽知州,受召入京任起居郎,邦彥擅長奉事宦官,宦官們爭相讚譽推薦他,歷任至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承旨。
浪子宰相
宣和三年(1121年),李邦彥被授任尚書右丞;宣和五年(1123年),轉任尚書左丞。李邦彥重新起用後,與王黼不和,於是暗中與蔡攸、梁師成等人勾結,誣陷王黼使他被罷免。宣和六年(1124年),李邦彥被授任為少宰,毫無建樹,只不過阿諛順承諂媚充位而已,京城人都把他看作“浪子宰相”。屈膝求和
靖康元年(1126年),因金軍南下,宋徽宗禪位給宋欽宗,任命李邦彥為龍德宮使,遷為太宰。李邦彥知道朝中眾議不一,外患日漸逼近,撫疏不受命乞求留在宮祠。金軍逼近京城,李綱、种師道被罷免,李邦彥堅決主張割地求和,一霹靂炮手發炮後竟被梟首處死。
太學生陳東等數百人跪在宣德門上書,說李邦彥及白時中、張邦昌、趙野、王孝迪、蔡懋、李梲這些人是國家的禍害,請求斥退他們。李邦彥退朝,人群指著他大罵,並且要毆打他,邦彥急忙逃走得以脫免。於是以特進、觀文殿大學士充太一宮使。不滿十天,吳敏替他請求,重新起用為太宰。人們都感到驚愕,諫官們交相指責他。出京任鄧州知州,於是請求保余職,提舉亳州明道宮。臨走時李邦彥又推薦同是投降派的唐恪繼任宰相,繼續他那一套靠卑躬屈膝來乞求和平的政策。
建炎初年(1127年),因主和誤國,被貶任建武軍節度副使,安置在潯州。建炎三年(1129年),李邦彥死於桂州。
歷史評價
陳東:其庸繆不才、忌疾賢能、動為身謀、不恤國計者,李邦彥、白時中、張邦昌、趙野、王孝迪、蔡懋、李梲之徒是也,所謂社稷之賊也。《宋史》:三代之後,有天下而長久者,漢、唐、宋爾。漢、唐末世,朋黨相確,小人在位,然猶有君子扶持遷延,浸微浸滅;未有純用小人,至於主辱國播,如宋中葉之烈也。蔡京以紹述為羅,張端官、修士而盡之,上箝下錮,其術巧矣。徽宗亦頗悟,間用鄭居中、王黼、李邦彥輩,褫京柄權。以不肖易不肖,猶去野葛而代烏喙也,庸愈哉!當是時,王、蔡二黨,階京者芘京,締黼者右黼,援麗省台,迭相指嗾,徼功挑患,汴、洛既震,則恇縮無策,苟生丐和。彼邦彥、安中、深、敏輩誤國之罪,當正其僇,而欽、高二君徒從竄典,信失刑矣。恪既預推戴,署狀乃死,無足贖者。輔以小臣劘上,面譙大臣,坐斥不變,獨終始無朋與,其賢矣乎。
《大宋宣和遺事》:惜朝廷群憸用事,李邦彥輩持講和之說,以圖偷安目前,正如寢於厝火積薪之上,火未及然,自謂之安;迨其勢焰薰灼,則焦頭爛額而不可救矣。
軼事典故
李邦彥村屬武城鎮管轄,位於縣城東北部,西靠陳公堤,原名篦子匠莊,始因做篦子的工匠來此定居,傳徒授業,因做的篦子質量好,遠近聞名,此村因此而得名。北宋宣和年間,李邦彥曾路過此地聽說這裡的篦子做工獨特,質量上乘,便吩咐人來買篦子,篦子買來後這位尚書左丞愛不釋手,擺弄著篦子問:“此喚何村,回朝後要奏明聖上,把篦子定為貢品。”隨從說此村名為篦子匠莊,他搖頭說“不雅。”李邦彥走後,人們才知道這位要奏明聖上把他們的篦子定為貢品的,原來是尚書左丞李邦彥。他們為了謝恩,便將篦子匠莊改名為李邦彥。
後來因李邦彥力主與金朝割地求和,被眾臣參罪貶往潯地(今廣西桂平),致使篦子匠莊的篦子失去了成為貢品的機會,“李邦彥”的村名卻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