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

簡介

月光馬兒月光馬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馬兒與兔兒爺

嫦娥奔月後,最初是變為蟾蜍。後來,人們覺得蟾蜍形象與月亮的柔和嫻靜不相容,玉兔到來後,人們開始以玉兔來替代蟾蜍,成了廣寒仙子和月里嫦娥的再生形象。
明清時期
嫦娥奔月後,最初是變為蟾蜍。後來,人們覺得蟾蜍形象與月亮的柔和嫻靜不相容,玉兔到來後,人們開始以玉兔來替代蟾蜍,成了廣寒仙子和月里嫦娥的再生形象。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大變化,由早期道教色彩為主的嫦娥和月宮圖景,逐漸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存的世俗形象。
中國許多寺廟中都有“月光童子”的塑像,它是佛教護法神二十四天之一。在印度古宗教中,月神被稱為“蘇摩提婆”、“創夜神”、“星宿王”、“蓮花王”、“大白光神”、“冷光神”、“野兔形神”等等。隨著佛教的普及,月亮神在佛教中的這些掌故開始深入民間。佛教淨土宗還認為,彌勒與明月有關。明月是黑暗中的光明,為佛弟子的理想。彌勒菩薩的慈濟,象黑暗的光明一樣給人間帶來太平。佛教中的月光童子或月光菩薩,與彌勒的思想相融合,後來,世人從向彌勒祈求人間淨土轉向對月光菩薩的禮拜。
到清末,每逢中秋,人們又開始供奉一種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
民國時期
到民國以後,經過傳統中國古典神話、道教和佛教的改造,明月就形成了民間廣泛流傳的定式,中秋賞月、祭月也呈現出與現代近似的樣式,成為人們所熟悉的節慶習俗
由於兔子上了月宮,因此古時人們過中秋,祭月時必用“兔兒爺”。
每當中秋節的黃昏,一輪明月高掛天邊,每家每戶就都在庭院中設一香案,上面擺了月餅(又稱團圓餅)、水果等供品。此外,還有“月光馬兒”和“兔兒爺”。女人一一向月而拜。祭畢,一家人圍桌而坐,飲團圓酒,吃團圓餅。這就是祭月的古俗。
在祭月的供品中,“月光馬兒”和“兔兒爺”是什麼東西呢?這是古城北京的產物。
據《帝京景物略》載:“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需;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華紙肆市月光紙,繢滿月像,趺坐蓮華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掛殿,有兔持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約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粉。”這裡所說的“月光紙”,就是紙神馬,即“月光馬兒”。《燕京歲時記》說:“京師謂神像為神馬兒,不敢斥言神也”。這月光馬兒,上部繪太陰星君,下部繪月宮桂殿及搗藥的兔兒爺,彩畫貼金,輝煌耀目。
關於兔兒爺,《燕京歲時記》也有記載:“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
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祭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中秋節傳統習俗相關知識

按照中國的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民間中秋節有吃月餅、賞月、賞桂花、猜燈謎等多種習俗。

中秋節習俗

按照中國的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民間中秋節有吃月餅、賞月、賞桂花、猜燈謎等多種習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