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

清淨

清淨,道家哲學。是清潔純淨的意思。也可指人心境潔淨,不受外擾。做到外在的清淨不難,但要達到內心的清淨就不易了。清淨"最早出現在文子所著《道原》:"真人體之以虛無平易,清淨柔弱,純粹素樸,不與物雜,至德天地之道,故謂之真人。"。《史記·秦始皇本紀》:“昭隔內外,靡不清淨,施於後嗣。《俱舍論》卷十六:“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淨。1.離惡行的過失,斷煩惱的垢染,叫做清淨,這是障盡解脫的離垢清淨。2.指超諸善惡無對待的清淨,這是性淨解脫的自性清淨。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1. [clean,quiet]∶心境潔淨,不受外擾。

清淨守節。

2. [peace and quiet]∶安定,不紛擾

清淨

3. [clean and pure]∶清潔純淨。

清淨的山,清淨的水。

4. [concise]∶簡明不繁。

清淨簡易

5. [quiet]∶佛教語。指遠離惡行與煩惱。

出家清淨。

引證解釋

心境潔淨,不受外擾。

《戰國策·齊策四》:“斶願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浄貞正以虞。”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原憲﹞清浄守節,貧而樂道。”

唐元稹《上門下裴相公書》:“若稹之末學淺見,又安敢引喻古昔於閣下,獨憶得近日故裴兵部之為人也,甄辨清浄,號為名流。”

陸游《夏日獨居》詩:“平生本清浄,垂老更肅然。”

安定,不紛擾。

《史記·秦始皇本紀》:“昭隔內外,靡不清浄,施於後嗣。”

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故夙夜孜孜,惟欲清浄,使天下無事。”

《紅樓夢》第五二回:“早也是去,晚也是去,早帶了去,早清淨一日。”

趙樹理《傳家寶》三:“老人家!依我說你只用好吃上些好穿上些,過幾年清淨日子算了。”

清潔純淨。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天氣清浄,光明者也。”

宋蘇轍《和子瞻過嶺》:“手挹祖師清浄水,不嫌白髮照毿毿。”

《紅樓夢》第五二回:“況且這屋子裡一股子藥香,反把這花香攪壞了,不如你抬了去,這花兒倒清淨了,沒有甚么雜味來攪他。”

郭沫若《橄欖·行路難下篇一》:“這樣清淨的山,這樣清淨的水,這樣清淨的人。”

指婦女操守貞潔。

《金瓶梅詞話》第二四回:“我怎不是清浄姑姑兒,蹺起腳兒來,比你這滛婦好些兒。”

簡明不繁。

《陳書·謝哲王固等傳論》:“謝、王、張、蕭、鹹以清浄為風,文雅流譽,雖更多難,終克成名。”

清侯方域《太常公家傳》:“公筮仕寧律令,清浄簡易,能惠其俗。”

佛教語。指遠離惡行與煩惱。

南朝梁王僧孺《禮佛唱導發願文》:“願現前眾等,身口清浄。”

唐張謂《送僧》詩:“一身求清浄,百毳納袈裟。”

《白雪遺音·玉蜻蜓·追訴》:“我乃法華庵內一個支賓尼僧……指望出家清浄,誰知十六年前,惹出寃愆。”

道教等亦用之。

清戴名世《論上》:“神仙之事……不見於經傳,大抵為其術者,屏繁囂,守清淨。”

佛學含義

1.離惡行的過失,斷煩惱的垢染,叫做清淨,這是障盡解脫的離垢清淨。

2.指超諸善惡無對待的清淨,這是性淨解脫的自性清淨。

清淨,[qīngjìng],佛教和道教都極為重視的個人修為境界。本體是清潔純淨的意思。也可指人心境潔淨,不受邪惡和外擾。做到外在的清淨不難,但要達到內心的清淨就不易了。

佛教認為,遠離惡行的過失,遠離煩惱的污染,心清淨則一切清淨,就是真正的清淨。

《俱舍論》卷十六:“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淨。”

佛教修行的兩種清淨:1.離惡行的過失,斷煩惱的垢染,叫做清淨,這是障盡解脫的離垢清淨。2.指超諸善惡無對待的清淨,這是性淨解脫的自性清淨。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道教認為“道”包含著清和濁,靜和動等對立的兩個方面,其中清靜是本,濁動是流。因為,清是濁的根源,靜是動的基礎。所以,不論是治國治身都要清靜。學道者如能清靜,則與天地同壽。

兩教教義比較,道教顯然更注重外在身的動與靜(從外而至內),這也是一種究竟的清淨之道。而佛教開宗明義,直指人心,唯人心清淨而動靜皆清淨一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